
博士民警王春光:以科技为剑的戒毒斗士
层层光环下,王春光却有着最纯粹的“初心”——如何帮助戒毒人员科学戒毒。
经常捧着书本的王春光,是北京市监狱(戒毒)管理局的一位民警。这位沉默腼腆的戒毒管理人员历经10年,用钻研到底的精神研发了“戒毒十步法”应用于戒毒实际工作,不仅让一线民警在管理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更是深入分析了戒毒人员的心理,推动了科学戒毒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王春光是国内司法行政戒毒系统“毒品成瘾神经机制和临床干预方向”的第一位博士,也是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硕士、中国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协会戒毒理论研究人才库首批入库人员。近年来,他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政法系统“优秀人才”及首都司法行政系统“法治好青年”。
层层光环下,王春光却有着最纯粹的“初心”——如何帮助戒毒人员科学戒毒。
“炸猫”的学员
初探科学戒毒规律
2008年7月,王春光从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北京市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四大队。26岁的他和老民警们开始接触吸毒人员。“以前没有接触过,心里也有担心和忐忑。”王春光回忆,由于当年抽调了很多同事从事奥运期间安保工作,大概参加工作两周后,他就开始自己单独值班工作了。
欺生的吸毒人员看到王春光,故意“炸猫”制造难题,不服管理,这让缺少经验的王春光很有挫败感。愈挫愈勇的王春光开始翻阅大量的专业解毒文献和资料,“我就想怎么才能让他们戒掉毒瘾”,王春光暗暗下了决心,埋下头扎到科学戒毒的理论学习中。
不仅如此,王春光只要有时间就跟强戒人员聊天,深入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吸毒史、家庭环境等,琢磨他们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去想办法。
王春光所管的班里有一名吸毒人员张某,因为长得人高马大,有恃无恐,平日里总摆出一副谁也别来招我的架势。有一次,张某和其他强戒人员发生肢体冲突。换作其他民警,批评惩罚,做做教育工作,顶多是以后留心关注多加防范就完了,但年轻的王春光却先是去翻书。
通过查资料他发现,长期吸毒之后,毒品会使大脑负责管控冲动和进行愤怒调控的脑区受损,导致人的冲动性变强,自我管控能力变差。王春光说:“比如晚高峰挤公交车,有人用胳膊肘碰了你一下,正常人在理性脑作用下,会先判断一下对方是无心还是故意,然后再做回应。但部分吸毒人员通常会在本能脑控制下,下意识地直接反击,不会经过理性的分析判断。”
找到了“病根儿”,王春光找到张某,从生理角度给他解释,他当时为什么作出这种行为。随后,王春光对症开出“处方”,教给张某情绪管理的技巧,进行科学的脑功能恢复性训练。后来,张某可以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再没有发生过激行为。
王春光在大队管班和心理咨询员岗位上一干就是两年多。针对戒毒人员的心理特点和戒毒需求,查阅了数百篇戒毒领域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访谈了上千名戒毒人员,探索出了“戒毒十步法”。从戒毒认知、戒毒示范到戒毒技能的训练,形成了相互衔接的10个戒毒步骤,并将其用到所管的班组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所带的戒毒人员李某出所近8年没有复吸,至今还保持操守。
换位思考
“透视”吸毒者内心
在王春光管班时,一件事对他触动很大,让他下决心研究吸毒者内心世界,寻根溯源查找能阻断戒毒的动机及线索。
吸毒人员刘某离解教回家还有1年时间时,他的父亲给大队写了一封“求情信”,恳请队里在他儿子期满时,再给延长1年时间,别让他回家。
“大部分家属的想法都是希望提前走,但这个父亲却完全相反。”这个奇怪的要求让王春光特别意外,原来家人为了帮这个人戒毒,把他关在家里寸步不离地看着他。有一天,他毒瘾发作,要出去买毒品。他妈妈在楼梯口拦着不让他走。他像疯了似的,不管不顾,一把把他妈妈推了下去,眼看着自己的妈妈从台阶上滚下楼梯,他却直接从妈妈身上跨过去,头也不回地走了。家里人被他伤得太深,才提出了这样一个请求。
得知原因后,王春光深深体会到了这位父亲的无奈及辛酸。“刘某也很震惊。”王春光说,那段时间刘某情绪非常低落。
这件事给刚从事戒毒工作的王春光很大刺激,让他看到了毒品对个人、对家庭的莫大伤害。“除了吸毒之外,他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有情感上的需求,更需要家人的关怀。”从那之后,王春光更加潜心研究科学戒毒的方法,他希望能真正帮助吸毒人员,更帮助他们的家庭摆脱毒害。
“以前,管理戒毒人员是我们给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没有更多思考他们的需要。”王春光告诉记者,换个角度思考,真正从戒毒人员内心出发,探究他们需要什么,才最终能帮助他们戒毒。
2010年11月,王春光从大队调入戒毒所心理咨询中心,开始站在全所角度琢磨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评估问题,并承担了全局性课题研发任务。
王春光和同事对戒毒人员进行了大量访谈和问卷调查,制作出了可量化的评估量表。这个表的题目都是根据所管人员的现实生活和想法来设计的。“想吸毒时坐立不安”“家人都不理解我”“我对戒毒没有信心”……通过专门设计的问题,对他们进行身体唤醒、情绪管理、家庭关系等多维度评价。
做完评估量表,一个戒毒人员“中毒”有多深,家庭关系如何,戒毒信心强不强,有没有戒毒行动,都会直观地呈现出来,民警可进行针对性矫治。评估工具的出现,让基层戒毒民警可在很短时间内就清楚掌握戒毒人员的戒毒状态,不再像以前一样花很长时间接触了解,或完全凭感觉经验判断,这让矫治工作更加科学化,而戒毒人员也能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配合民警工作。
王春光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评估量表已经有30多万人次进行了测评。入所即测,然后3个月、半年或1年及临出所都会测评,实时分析戒毒人员的情况,民警也会根据测评结果随时调整矫治方案。经过针对性矫治戒毒人员情绪改善比例能达到70%,也大大提高了他们主动戒毒意愿。
深入研究
阻断防复吸
王春光告诉记者,在工作中经常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专家学者接触,感觉到自己对于戒毒人员的心理研究对于帮助戒毒者还不够,脑科学及成瘾神经机制类的生物医学知识会更精准地科学阻断吸毒者成瘾。
2013年,在北京市戒毒管理局支持下,通过英语及各专业课多项综合考试,王春光争取到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研究方向是“药物成瘾的神经机制与临床干预”。
学习让王春光取到“真经”,其中一个便是反应时任务。通过捕捉测试者答题反应时间长短来评估神经系统损害程度。比如做戒毒人员成瘾测试时,电脑屏幕上呈现出一个吸毒工具——“冰壶”的图像,题目让他用按键去选择图片边框的颜色。吸毒人员对与毒品相关的线索有特别的注意偏向,会把注意力放在冰壶上,很难或较慢注意到边框的颜色,在作答时就会出现延迟。通过延迟的时间就可以区分其成瘾程度,延迟越久,说明成瘾程度越深,神经系统受损越严重。反应时任务的引入规避了评估量表主观作答,可以人为掩饰的局限性,成为更科学、排除主观影响的升级版评估方式。
读博士时,王春光发现有老师专门在做内隐测试技术研究。他敏锐地认为该技术在戒毒工作中大有可为。他花了近两年时间,最终将其引入到对所管人员攻击和自杀高危倾向的测试中来。
有一名戒毒人员,在内隐测试筛查中,被发现存在高危攻击性。王春光对他访谈时发现,他特别认同用暴力解决问题,身边的朋友也多是从事与暴力相关的人。这些综合因素决定了他的冲动性很强。此后,民警对其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减少刺激源,有效避免了所内暴力事件的发生。
目前,王春光的团队已搭建起高危行为筛查研判的平台,在相关戒毒场所推广应用,对戒毒人员自杀、攻击等高危行为的及早筛查、精准防控、提前干预发挥了重要作用。系列前沿技术、前沿方法的引入和本土化工作,解决了基层民警缺矫治技术、矫治方法的难题。
出所后防复吸是吸毒人员的关键,也是戒毒工作中的重点。年轻的吸毒人员李某出所后,王春光也一直跟踪后期防复吸治疗,规劝李某离开能让他复吸的各种“线索”,保持操守。李某这些年意志不坚定的困难时期,都受到了王春光的指导,出所8年一直努力地坚持着,逐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事业。
围绕戒毒人员的工作注定有苦有乐。王春光曾见过“9进宫”的复吸人员,“看到他的那一刻,自己沮丧极了,民警同志们辛辛苦苦地帮助他们戒毒,结果却一次次让人失望。”王春光说,那时候也质疑过自己的研究成果是不是无效的。
短暂的无语后,王春光也重新给自己和戒毒人员打气,坚持寻找研究科学戒毒的工作方法。
2017年王春光博士毕业以后,也一周三次往所里跑,和戒毒人员沟通谈心,和一线民警同事沟通,不停地去研究去印证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理论,同时又琢磨研发改进当前的矫治方法。
“一朝吸毒,终身戒毒。”王春光说,能不能戒断的核心问题,是要找到“毒品损害的到底是什么”这个靶点,再有针对性地治疗、干预。“我们主张综合干预,生理+心理+行为+家庭+社会照管,在综合模式下,各司其职。这么多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就是找症状,找每个人独有的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案例。”
51岁的吸毒人员赵某让王春光印象深刻,“长期吸毒已经让他面容苍老,看起来像60多岁。”王春光告诉记者,在测评后,他发现赵某的家庭关系中,除去老婆还有情人关系,而赵某的情人也是一名吸毒者。矫治过程中,王春光及其他民警尽量让他回归正常家庭,远离能让他复吸的不良环境。
然而,赵某的老婆被赵某伤害得很深,赵某已经不知道如何有效沟通来修复家庭关系了。经过王春光和同事们的多维度矫治,2011年赵某出所后至今也没有复吸,和老婆一起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
随着VR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王春光也开始探索将这个前沿技术应用于戒毒工作。
“我们在大量访谈基础上,找到有共性的吸毒情景和线索,1:1地去设置在卧室等各种环境虚拟现实场景,以及身体唤醒的线索,呈现出立体逼真的吸毒场景。”王春光说,戒毒人员可以在从低到高逐级递进的虚拟现实场景中,结合自己学到的防复吸方法去进行身体、情绪等控制性练习。
根据实验,虚拟现实技术确实能达到真实环境的诱发效果。王春光和中科院心理所的研究员一起,历时三四年基本完成了全部场景的搭建工作,目前正推进与正念防复吸训练的结合。
“他很有研究的劲头,一门心思就想如何解决问题。”一位熟悉王春光的同事形容他工作起来的忘我。王春光闲暇时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看专业的文献书籍,有时候也在自己的公众号里发表一些戒毒类知识和常识。王春光说,他的心愿就是尽力帮助别人戒掉毒品、远离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