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落实难”的法律法规

随着史上最严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实施,公众再次聚焦到与垃圾分类一样,多年仍难彻底落实的限塑令”“禁烟令等涉及公共卫生、公共安全、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上来。

 

 

近来,垃圾分类成为热门话题。事实上,垃圾分类工作在中国开展已经有将近20年的历史。过去,各大试点城市在进行垃圾分类工作时,也一直面临着落实难问题,垃圾分类的成效还不够显著。

不过,遭遇这种尴尬的,不仅仅只有垃圾分类。事实上,我国有诸多法律法规还存在着颁布多年但落实不彻底的情况。

 

限塑令走过11

 

我国每年产生的大量垃圾中,白色污染始终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

20071231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20086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20086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这就是如今被人们所熟知的限塑令

不可否认,限塑令施行的前几年,在遏制白色污染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效用。据2013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限塑令实施以来的主要成效》显示,从2008年到2013年,超市、商场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普遍减少2/3以上,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使用量累计减少了670亿个,累计减少塑料消耗100万吨。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快递外卖行业的发展迅速,塑料袋的生产和使用量近几年来却是在大大增加。《2017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快递业塑料袋总使用量约147亿个,其中快递直接使用塑料袋数量约为68亿个,占比为46%,剩余的54%为电商平台和卖家的自带包装;封套总使用量约34亿个。其中99%为快递企业直接使用

除了客观现实的挑战,限塑令本身也出现了执行力度逐年减弱的情况:2018年社会组织零废弃联盟发布的《限塑令十周年——商家执行情况调研报告》显示,在北京、深圳等91101家受调查线下商品零售场所中,提供不合规塑料袋店铺比例为78%,其中只有89家同时做到标识完整、厚度达标和收费这3项要求。除大型超市和全国连锁便利店外,其他类型门店有九成左右并未执行限塑令关于收费的要求。

另外,该组织调研后还发现,在23个使用塑料袋的外卖商家中,高达96%的外卖商家使用的是不合规塑料袋,主要问题是塑料袋标识不完整等。

此外,2018年是限塑令实施的10周年,不少新闻媒体也对限塑令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大量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商超、市场等仍然会无偿提供塑料袋,即使对塑料袋进行收费,因为价格便宜,许多顾客仍然会选择直接要一个塑料袋,限塑成了卖塑。农贸市场则成为使用不合格塑料袋的重灾区,经常性地给顾客提供大量的超薄塑料袋。

有基层工商部门的执法人员曾表示,在执法取证时,工商部门对于厚度是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并没有检验资质,无从认定;由于限塑令限制的是免费提供塑料袋,而不是禁止提供塑料袋,对于免费提供,如无消费者检举很难取证;此外,很多时候工商部门在农贸市场查处的超薄塑料袋数量并不多,处罚达不到惩罚效果,检查过后又死灰复燃。

不过,塑料袋的过度过量使用问题并没有被忽视。今年44日,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海南经济特区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条例(征求意见稿)》,对禁止生产销售使用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行名录管理,开始由限塑迈向禁塑

 

禁烟令最后一公里

 

当下,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二手烟的危害等问题已经是一个常识,并且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另外,早在2003年,中国就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所有的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全面无烟。

20113月,原卫生部公布了修订后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该细则中新增加了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等规定,并且在201151日起正式实施。

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包括宾馆、公园、候诊室、候车(机、船)室,公共交通工具等在内的7大类28小类室内公共场所将全面禁烟,经营者须在这些公共场所设置醒目的禁烟警语和标志。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禁烟令

随后,各地也开始执行禁烟令,并陆续有多地对控烟进行地方立法。据中国控烟协会20185月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至少已有20个城市相继出台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地方性法规。

这些地方性法规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20156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其中规定,凡是带顶儿”“带盖儿的室内公共场所将全面禁烟。根据北京卫计委透露的数据,2017年全年,北京责令整改不合格单位5359户次,处罚违法单位653家,单位罚款176.67万元;处罚个人3292人,处罚金额17.16万元;2017年,北京市成人吸烟率22.3%,吸烟人群399万人,比条例实施前下降了1.1个百分点,吸烟人群减少20万人。

虽然许多城市在控烟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多地也出现了立法艰难的情况。早在2010年,江西南昌就尝试将控烟列入立法计划,不过时至今日,仍然还是没有立法的迹象。2012年,重庆也正式启动100%无烟环境创建目标,并开始推进控烟立法工作,但是最新消息显示,目前重庆的地方控烟立法工作仍然处在调研阶段。

此外,近年来的一系列事件也显示,禁烟令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彻底贯彻落实,仍然无法实现。

2018年,公共场所无烟诉讼第一案曾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因在普通旅客列车上遭遇二手烟,一大学生将哈尔滨铁路局(201711月更名为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告上法庭,索赔购票款102.5元,同时要求取消有关站台及该趟列车内的吸烟区、拆除烟具,禁止在上述区域吸烟。20185月,该案在北京铁路运输法院一审宣判,法院支持了该大学生的诉讼请求,要求铁路局在相关列车上拆除烟具,取消吸烟区。

20189月,深圳市民在茶餐厅用餐时,因劝阻一男子吸烟反遭殴打,此事件一度引发反响。另外,有媒体调查发现,多地的控烟法规条例即使在实施以后,有人在火车站、医院等公共场所吸烟的情况仍然屡见不鲜。

虽然多地已经出台控烟的法规条例,但是国家层面目前仍没有出台相应的全国性法律法规。不过事实上,早在2014年,《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就已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前,这一条例还是尚未出台,国家控烟立法的最后一公里还没有打通。

 

中国式过马路与道德入法

 

可以说,遵守交通规则,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一项道德准则。但是一直以来,中国式过马路都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虽然对行人闯红灯等相关行为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在法不责众等侥幸心理的指引下,乱闯红灯等现象在任何城市的街头,都随处可见。

为了遏制行人闯红灯现象,近几年来,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或者城区上线了一种行人闯红灯抓拍系统,如有行人闯红灯时,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对闯红灯者的不良行为进行记录,甚至还会在街头大屏幕上进行公示,但是此类技术目前还没有实现大规模推广。

除了上述的摄像抓拍,为了整治闯红灯行为,近两年来各地的交管部门还想出了许多的新点子,如湖北省十堰市公安交管局就出了一招:违法行人将自己的违法行为发到微信朋友圈曝光、认错,集齐20个赞后才可离开;广东省钦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的办法则是,穿我承诺不闯红灯字样的蓝色马褂站路口体验交通疏导工作。

虽然一些新方法在整治闯红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改变行人的行为习惯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现阶段,还是做不到杜绝闯红灯行为。

此外,道德入法落实难的问题,也备受社会各界人士关注。

201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一条款通常被解读为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成为一项法律责任。

类似的条款在地方立法中也有体现,如20189月通过的《河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中就提出,老年人患病住院期间,子女所在单位应当支持其护理照料老年人,给予适当陪护时间。

不过,由于执行标准不够明确,常回家看看往往在诉诸法院后,经由法官的裁量,才能进一步落实。例如,2012年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施行的第一天,江苏无锡就宣判了全国首例常回家看看诉请的案件:法院判决子女应每两个月至少需到母亲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重大节日也应当至少安排两个节日期间内予以看望。

此外,2012年施行的《山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也遭遇了类似的争议。该条例第23条规定:见义勇为受益人,应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成员表达谢意、予以慰藉。不过,如果被救的人不履行上述法律规定,该条例中也没有规定其应负怎样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