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8~2019)》发布
社会诚信建设水平提高 未来社会治理任务繁重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8~2019)》蓝皮书近日发布,《报告》指出,2018年以来,北京市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诚信建设、社会责任履行水平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北京市法院系统收案量逐年增多,社会矛盾纠纷总量仍在高位运行,未来社会治理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近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蓝皮书《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8~2019)》(下称《报告》)。
《报告》主编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治所所长袁振龙。袁振龙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报告》针对社会组织、人口问题、基层治理、社会矛盾、网络治理和违法犯罪等6个社会治理的重点领域展开研究。
《报告》指出,2018年以来,北京在社会治理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诚信建设、社会责任履行水平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北京在提供多样化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流动人口治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法院系统收案量逐年增多
在社会矛盾治理方面,《报告》指出,北京市法院系统收案量逐年增多,社会矛盾纠纷总量仍在高位运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压力仍然很大。近三年来,北京市法院系统收案量逐年增多,2016年全市法院收案量在60余万件,2017年全市法院收案量为70余万件,2018年全市法院收案量更是突破了80万件。
针对近年来案件数量增长的原因,袁振龙称主要是“大城市病”带来的综合社会问题的出现。社会矛盾较为复杂,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法院的案件增多。
《报告》发现,当前北京市民社会保障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住房、医疗和教育等领域的生活压力较大。当前北京“城市病”治理虽然初见成效,但未来社会治理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调查发现,北京市民关注的突出社会问题前三位分别是“交通拥堵问题”“住房价格过高问题”“看病难看病贵”。
北京市民总体社会安全感为89.95%,但个人信息隐私安全感最低。袁振龙说,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生活便利,但是也带来大量需要治理的问题,公民个人的信息安全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治理,也需要互联网企业的规范。
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报告》指出,北京平安创建的基层基础仍较薄弱。科技创安有待深化,监控探头的使用率、完好率还不够高,运行维护的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应用功能还需要不断拓展。
常住外来人口增量
与增速出现双下降
在人口治理方面,《报告》发现,北京市流动人口“常住”趋势不断增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产业结构面临的深度调整,北京市流动人口出现了一些新特征,例如流动人口不流动,“常住”趋势不断增强等,而且,随着居住时间的不断延长,这种倾向愈益明显。
《报告》显示,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的增量与增速出现双下降。北京市流动人口分布不均衡使得住房问题、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更为突出。袁振龙告诉记者,事实上,近两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已经实现了负增长。“城市病”带来了交通、住房等各种压力,一些追求生活质量的人就会选择去二三线城市,另外,二三线城市也在吸引人才。
关于目前外来人口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保障,袁振龙指出,目前也在采取新建医院、学校等方式保障外来人口的医疗及子女教育,但是这中间的缺口仍然较大,需要一个过程。
在外来人口的住房方面,《报告》指出,租赁住房成为流动人口解决住房问题的主要方式。
抢夺罪案发率
呈逐年下降趋势
在违法犯罪治理方面,《报告》指出,经统计,北京市计算机类犯罪主要发生于城六区,即发生于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的案件占到了总数的84.8%,并且以海淀、朝阳最为集中,两区计算机类犯罪占到了全市总数的60.9%。近五年北京市抢夺罪案发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报告》发现,近六年外国人在京犯罪案件呈整体增长趋势。另外,北京市外国人犯罪所触犯的具体罪名较为集中,以盗窃罪和毒品类犯罪最为突出。外国人在京犯罪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朝阳区案发量最多。经统计,在外国人犯罪案件中,朝阳区法院审理的案件数量最多,高达184件,占全部在京外国人犯罪案件总数的50%。其次为东城区法院,审理的案件数量为77件,占全部总数的21%。
应准确识别和
认定涉互联网金融犯罪
在网络社会治理方面,《报告》指出,当前网络犯罪运作模式日渐成熟,从传播木马病毒、实行电话诈骗等原始模式日渐转化为更为精准的模式。
《报告》指出,应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实质判断的方法,通过对构成要件的实质解释来准确识别和认定涉互联网金融犯罪。《报告》称,P2P网络借贷即个体和个体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在互联网金融犯罪中最为典型,暴露的问题也最多,也较容易触及刑法。《报告》特别指出,借款人也可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从而带来刑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