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打官司的“宁波实践”
用手机在家里就能打官司,这不是天方夜谭。
这个试验已在浙江省宁波市进行了近两年,至少七成的民商事案件当事人体验了用“移动微法院”打官司。这个被称为“移动微法院”的试验随后在浙江省推广。
今年3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宁波市召开中国“移动微法院”试点推进会,并开通“移动微法院”全国总入口,将“移动微法院”的试点范围从浙江省扩大至北京、上海、广东等12个省市区。
“移动微法院”的出现,改变了原先的诉讼模式,使老百姓打官司不到法院成为可能,而且不受时间、场所的限制,只要有手机即可。
这种带来服务便捷化、成本最小化、审执高效化、司法阳光化和管理科学化的“移动微法院”,正改变司法需求和司法供给不匹配的现状,被视为司法审判领域的一场变革。
“移动微法院”
跟用微信一样
去年12月的一天,当在杭州一家医院工作的王彬(化名)接到宁波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赵保法的电话时,他感到有些意外。赵保法告诉他,他的上诉案子可以通过“移动微法院”审理。这样,他就不需要再赶到宁波来开庭了。
王彬还是第一次听说“移动微法院”。他的案子折腾得有些时间了,先劳动仲裁,后法院一审。一审时也没有用“移动微法院”,还是传统的审理模式。他从杭州到宁波慈溪跑了四五次了。
其实,“移动微法院”最早是在宁波的余姚法院使用。在试验了8个月后,去年1月,宁波市中院在全市法院推行;去年9月,浙江省高院又将移动微法院在全省推广实施。
“‘移动微法院’是以现有智慧法院系统为依托,运用移动互联技术,实现立案、审理和执行等诉讼活动在线办理的移动电子诉讼平台。”宁波市中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沈路峰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在群里打官司。”
根据宁波“移动微法院”诉讼规程规定,移动微法院适用于案件办理的全过程,包括在线起诉、受理、询问、送达、调解、证据交换、庭前会议、庭审和执行等,法官可全程使用或视案件具体情况在部分环节使用。除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案件外的所有民商事及执行案件都可适用移动微法院。
“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商事案件,特别是申请方路途远程、有客观原因无法到庭以及无需查看证据原件的案件,尤其适合‘移动微法院’庭审。但若当事人不同意或一方当事人适用公告送达的,还有需要查看证据原件或者证物原物的不适用‘移动微法院’。”沈路峰表示。
法官赵保法在收到王彬的上诉案件后,发现双方当事人都在外地,到宁波来打官司都不方便,案情也适合移动微法院审理,按照规定,移动微法院的使用以当事人自愿为原则,就与双方当事人电话沟通,向他们介绍了“微法院”的开庭模式、优点和效果。
“平时都是手机购物、支付,既然‘移动微法院’跟用微信一样,也很想试试。”王彬对本社记者说。
被上诉人诉讼代理人是浙江慈中律师事务所主任徐飘静,她告诉本社记者,平时已在使用“移动微法院”,对此比较了解,所以赵法官打电话征求意见,她非常乐意。
王彬在赵保法的指导下,打开微信,搜索小程序“移动微法院”,通过人脸认别、身份认证等完成注册,并了解了相关诉讼权利义务及“移动微法院”适用规则。无需安装专门的App,也无需与法官互加好友,就能在线打官司了。
坐在家里参加庭审
王彬的案件并不复杂。2013年,大学刚毕业的王彬被宁波市慈溪市一家医院招聘到医院工作。双方约定,医院安排王彬到大医院培训学习三年。三年后,王彬需回医院工作,服务期自培训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起连续计算不低于60个月。
2016年,王彬培训结束后,回医院工作不到一年时间,向医院提出离职申请,后到杭州工作。医院提出要王彬赔偿培训费及违约金,双方起纠纷。案件在劳动仲裁后又起诉到法院。一审法院判决支持医院请求。王彬不服上诉。
在与赵保法通话不久,王彬在“微法院”上收到开庭传票。
“像立案通知、开庭传票等,以前都是邮寄,既费人力又占经费,‘移动微法院’只要手一点就送到,又方便又快捷,光这方面宁波两级法院一年能节省500万元。”沈路峰告诉本社记者。
开庭前一天,王彬在“移动微法院”上收到赵保法传给他的诚信诉讼保证书,这是开庭时必须宣读的。赵保法还专门打电话给王彬,开庭时必须找到无人打扰的地方,并强调了庭审纪律。
1月8日上午9时开庭,王彬坐在家中,登录“移动微法院”,全神贯注看着手机。
庭审时,合议庭成员在宁波中院“移动微法庭”审判席就坐。上诉人、被上诉人席上空无一人。上诉人王彬和被上诉人代理律师徐飘静通过“移动微法院”庭审模块,分别在杭州和慈溪连线,出现在法庭的大屏幕上。王彬感觉就在现实的法庭上一样。
赵保法在开庭时再次强调要严格遵守法庭纪律,尤其要注意开庭时不得接打电话,如有来电,应立即挂断,以防止影响“移动微法院”信号。
在法庭大屏幕以及合议庭成员面前的电脑上,法官和王彬、徐飘静律师的实时影像清晰流畅,声音同步;王彬和徐飘静在手机上清楚地看到对方和法官的视频直播画面。由于在开庭前,赵保法已经组织双方在“移动微法院”上完成了大部分证据的举证质证,证据原件也已寄送给法官,原本需要在庭审中占用较多时间的证据交换环节用时得到压缩。
庭审持续了近一个小时,这次庭审在中国庭审公开网上同步直播。整个过程庄严有序,节奏紧凑,信号通畅,交流顺利,无任何违反法庭纪律的事件发生。王彬也充分阐述了自己的意见。
赵保法没有当庭宣判,见双方都有调解的意愿,赵保法表示庭后进行双方调解。
由于当事人双方对确定赔偿数额差距较大,赵保法在“移动微法院”上不断地做调解,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双方通过电子签名方式予以确认。
王彬在约定的期限内提前将赔偿款打给了慈溪某医院。打完款后,王彬又在“移动微法院”上告诉了赵保法,并表示了谢意。
“我觉得‘移动微法院’既便利,效率又很高,二审只用了一个月时间,比一审快多了。”王彬对本社记者说。
徐飘静律师对“移动微法院”更是赞不绝口:“平时我到上海、杭州打官司,大半时间要花在路上,如果都能在‘移动微法院’上打官司,我在办公室里就可以打完官司了,时间、费用以及办案的成本都大大节省了。”徐飘静说,而且有了“移动微法院”,找办案法官、与法官沟通都方便顺畅了。
宁波中院的数据显示,到今年5月,全市有超过20万件案件通过“移动微法院”办理,包括执行案件6万余件。其中,跨省跨市调解或开庭9449件,跨国跨境调解或开庭13件。给当事人打官司省下了宝贵的时间和大笔的费用。
法院的变革
沈路峰告诉本社记者,“移动微法院”具有全程公开、沟通充分、全程留痕的特点,进一步拓宽了司法公开的范围,尤其是在执行案件中,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公开不够、沟通不畅等产生的不信任问题,让当事人在全流程、同步性公开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一起欠款7000元的执行案件中,宁波余姚法院的执行干警找到了被执行人的母亲。执行法官借助“移动微法院”,以视频、照片、定位等形式,将老人清贫的生活状况及还款意愿向申请执行人“直播”。申请执行人当即表示愿意让步,双方达成了和解方案。
现在,在执行案件中,借助“移动微法院”,干警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定位等方式向申请执行人实时推送查封、扣押、司法拘留等14个节点信息。由于执行透明度增加,当事人对法院执行工作满意度有所提升。宁波市12368司法服务热线投诉找法官难的来电2018年与上年相比,数量下降近50%。
“法官和当事人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诉讼所有环节都在网上进行,或部分诉讼环节在线上或线下进行。比如在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案件中,送达、交换证据、调解均可在线上进行,对被控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可在线下开庭进行比对。案件办理线上线下高度融合、互为补充。”沈路峰说。
宁波中院还将“移动微法院”与在线矛盾纠纷化解多元平台对接,已吸纳534名特邀调解员、2415名律师和近30个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进入,大大提高了调解成功率。据统计,当事人双方都被引入“移动微法院”进行调解的6037件案件中,调解成功4933件,成功率达到81.71%。
在赵保法看来,“移动微法院”的调解有线下调解没有的好处。“有时晚上调解成功,马上签电子协议,甚至马上可履行。”
有专家指出,“移动微法院”的出现,使司法领域的“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成为可能。而且法官通过“微法院”能更便捷地进行程序性、事务性工作,也为缓解案多人少矛盾提供了新出路。
作为发源地的宁波,宁波中院鼓励法官使用“移动微法院”。“法官感受到了‘移动微法院’的便利,使用的积极性很高,全市两级法院在该平台上办理的案件数占所有民商事、执行案件总数的70%以上。”沈路峰说。
赵保法说,他已有七成多的案件在使用“微法院”。“‘移动微法院’用得越熟越发现是个好东西,能超越时空,错时异步,我可以在晚上与当事人沟通,像在出差途中的时间都可以利用起来,同时可以调解两个或三个案件,就跟平时用微信一样。”
据宁波中院统计,全市法官人均结案数2018年比上年上升15%,在每年案件增长的情况下,平均审理天数减少了一天。而浙江省高院的数据显示,全省一审民商事案件平均审理用时减少1.64天,执行案件平均执行用时减少2.28天。
徐飘静是较早在“移动微法院”注册登记的律师。她说,主管部门也在鼓励引导律师使用“移动微法院”,这将改变律师传统的办案习惯。到今年5月,宁波已有17.17万名当事人、律师在“移动微法院”注册登记。
随着“移动微法院”逐步推广,其版本也由最初的1.0升级到4.0。“下一步我们将根据群众和法官的新需求,推动平台迭代升级。”沈路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