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力谱写法治乡村建设新篇章
建立“百姓说事点”、培养“法律明白人”、制定“权力清单”……近年来,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持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奋力谱写法治乡村建设新篇章。
今年6月11日,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迎来一件盛事,全国法治乡村建设工作会议在此召开。而就在6月6日,宁海县的小微权力清单“36条”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名单。
法治建设的根基在基层,难点在乡村。宁海的做法为各地解决乡村法治建设面临的难点和痛点,提供了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借鉴和参考。
记者在宁海县岔路镇下畈村采访时发现,在这里,法治思维已经深深植根于村民心中,这还要从一份权力清单说起。
农村基层干部手中的权力如何界定、侵害农民利益的“苍蝇式”腐败怎么防,这曾是困扰下畈村的难题。2014年,宁海县组织4个乡镇的1000多名村民代表,制定出村级权力清单“36条”,基本实现村级权力全覆盖,明确“清单之外再无权力”,使村干部做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老百姓对村里的各项决定心中有数、明明白白。
建立“百姓说事点”、培养“法律明白人”、制定“权力清单”……近年来,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持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奋力谱写法治乡村建设新篇章。
创新形式提升普法宣传实效
法治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应有之义。江苏于2011年率先出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推动法治文化进乡村、进社区,融入群众生活,融入乡村振兴,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主动性自觉性。
目前,江苏省建有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568个,市县镇村法治文化阵地1.3万余个。累计创作法治戏曲剧本9000余部、法治故事1.4万余篇、法治书画摄影3.9万余幅,有效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法治的内生动力。
运用新技术互动体验,搭建新时代普法惠民“连心桥”;研发新媒体普法游戏,打造新时代普法惠民“开心锁”;推广菜单式普法App,淬火新时代普法惠民“金钥匙”。
与传统的走村入户不同,陕西以创新普法方式方法为引领,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大力实施创新普法依法治理提档升级工程。
通过在法治教育基地建设、网络普法和菜单式普法等普法实践中大量植入现代新媒体新技术,陕西全面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追赶超越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用好村里的“法律明白人”
推进法治乡村建设,需要更多“法律明白人”。近几年,江西省司法厅组织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推动广大基层农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截至目前,江西省农村“法律明白人”参与法治宣传54.5万人次,化解矛盾纠纷8.5万件次,参与社会事务管理8.1万件次,引导法律服务6万件次。226万名农村“法律明白人”活跃在基层法治宣传和法治实践一线,有力推动了基层农村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成为乡村治理的一道美丽风景。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期,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日益多样,社会矛盾多发易发,如何进一步提升基层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成为摆在广东司法行政人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2012年,广东省司法厅在认真分析基层矛盾纠纷和社会治理情况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律师进村(社区)活动。截至目前,村(社区)法律顾问律师共为村(社区)两委和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超过191万人次,提供代书1.7万多份,代理群众参与诉讼和实施法律援助超过6万宗,有效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
作为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四川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在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方面的职能作用,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优先安排贫困县法律援助接待大厅建设,加快贫困地区“12348”法律服务热线升级改造,畅通贫困群众法律援助绿色通道。连续8年开展岁末年初为农民工讨薪法律援助专项活动,累计讨回欠薪10.7亿元。
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浙江历来高度重视法治乡村建设,早在1998年,宁波市开始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的探索实践。迄今,共培育了22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59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
2009年,宁波市象山县西周镇杰上村为解决因水库引水工程造成的赔偿款分配难题,尝试通过“村民说事”来化解矛盾,最终顺利解决了这起群体性纠纷。
以此为肇始,宁波市推广建立了“村民说事”制度。借助“村民说事”平台,基层干群一起最大程度凝聚共识,最大范围集聚智慧,求出了发展的“最大公约数”,画出了“最大同心圆”。目前,“村民说事”制度已覆盖全市乡村,加快形成村民民主参与、村干部干事担当、权力规范运行的乡村善治体系。
近年来,浙江省持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中,涌现出了新时代“枫桥经验”、桐乡“三治融合”、象山“村民说事”等一批先进典型,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法治乡村建设之路。
针对我国处在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凸显、民生诉求增加的实际,吉林省司法厅深入开展经常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2011年,舒兰市司法局排查矛盾期间发现村民们经常“扎堆”在小卖店、医疗站、棋牌室、彩票站等场所闲聊说事,从中受到启发,决定在各村屯、社区依托群众经常聚集场所建立“百姓说事点”,选聘信息员,让群众通过“唠家常”的形式,把看到的、听到的社会问题、矛盾纠纷、诉求意愿等社情民意在“点儿”上反映出来,开创了真实反映社情民意、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新模式。
村民说事的小平台,带来了基层社会大平安。“百姓说事点”工作开展以来,吉林省通过“百姓说事点”收集各类民生信息50余万条,化解各类纠纷40余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