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冷门”职业病

在现行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涉及职业性尘肺病等职业病10132种。

在这么多种职业病中,尘肺病最为人们所熟知,其实,一些生活中很常见的疾病,也属于职业病。

 

中暑

 

夏天来临,天气炎热,人们长时间待在室外,就会容易出现中暑的症状。有一些职业的从业人员,由于工作性质,必须要在室外作业,因此,更应该警惕中暑的发生。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将中暑归类到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一类中,国家安监总局、人社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中规定,劳动者因高温作业或者高温天气作业引起中暑,经诊断为职业病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易中暑的工种为:夏季露天作业的港口、码头货物搬运的物流业从业人员,建筑业户外作业人员,室外线路安装的电力行业从业人员;存在生产性热源的高温作业场所的人员,包括使用烘箱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人员,电池制造业中的熔铸岗位人员,塑料制品业中的注塑成型岗位人员,食品制造业中的油料烘榨、食盐干燥、糕点烘烤人员,饮料制造业中的原料蒸煮、酒精糖化岗位人员,烟草加工业中的烟叶干燥、烟丝烘干岗位人员以及蒸汽供应行业的锅炉房人员。

职业性中暑属于职业病范畴,劳动者如果怀疑自己是职业性中暑,可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申请职业病诊断。

按照《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职工是否中暑应由职业病诊断机构作出诊断结论,并出具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如果经诊断或鉴定是中暑,则所在单位应当自职工被诊断或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冻伤

 

低温环境下作业,也有可能导致职业病——职业性冻伤。

职业冻伤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的作业,按照工作地点的温度和低温作业时间率分为4级。低温作业主要有两类,一是寒冷季节从事室外或室内无采暖设备的作业;二是工作场所有冷源装置的作业。

低温作业可导致职业病——职业性冻伤,致病因素主要是温度低、湿度大、风速大等。

发生冻伤常见的职业包括寒冷季节从事户外作业,或室内无采暖或有冷源设备的低温条件下的作业,如林业、渔业、农业、矿业、护路、通讯、运输、环卫、警务、投递、制造业(户外)等。

易发生冻伤的职业人群: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工人、林业工人、汽车司机、建筑工人、户外维修工人、邮递员、清洁工人、食品冷藏工人、接触化学制冷剂和低温介质的工人等。

冻伤多见于身体末梢暴露部位,如手、足、耳等。冻伤的症状和体征突出表现在受冻部位复温融化后。根据严寒环境或介质(制冷剂、液态气体等)接触史,冻结部位复温融化后的皮肤颜色、水肿程度、水(血)疱形成及其性状、渗出、患者自身感觉等情况即可基本确定。

职业性冻伤的诊断要求:0℃以下低温环境作业史,或短时间接触介质(制冷剂、低沸点液态气体等)的职业史;有受冻部位冻结和/或融化的临床表现;参考工作场所职业卫生学调查(现场调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鉴别诊断: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航空病

 

飞机是一种日常的交通工具,有一部分人会在乘坐飞机的时候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空中乘务人员由于工作原因,需要长时间处于飞行环境中,因此更会因为长期的不适感而患上职业性航空病。

职业性航空病是指由航空飞行环境中的气压变化,所引起的航空性中耳炎、航空性鼻窦炎、变压性眩晕、高空减压病、肺气压伤5种疾病。

相比于其他几种疾病,高空减压病乍一看有些陌生,它是指在海拔上升过程中,工作人员可能发生的一种特殊综合征,即在人体组织、体液中溶解的氮气离析出来形成了气泡,压迫局部组织和栓塞血管等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皮肤出现瘙痒、刺痛、蚁走感、斑疹、丘疹、皮下出血等;关节和肌肉出现疼痛,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亦会受到影响。主要以皮肤瘙痒和肢体疼痛较多、较早,神经系统表现次之。

值得提醒的是,根据《职业性航空病诊断标准》,诊断航空病,只适用于暴露在航空环境的飞行人员(包括飞行员、机组人员、空中战勤人员、空警、空中保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