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法院系统创新移动电子诉讼模式
依托小程序搭建“掌上法庭 ”
区别于传统的打官司跑法院的诉讼模式,“微法院”小程序将法院审判工作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提供了一种互动型移动电子诉讼解决方案。“微法院”让群众打官司“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成为可能。
5月26日,在2019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数博会”)“数博发布”之领先科技成果发布会上,“腾讯微法院”小程序荣获“领先科技成果——新产品奖”。
据悉,本次发布会共征集614项科技成果,经大数据领域权威专家的评审,最终包括“腾讯微法院”小程序、网络视频数据库平台、搜狗智能录音笔C1、京东云JDStack专有云平台等在内的20个产品获得“新产品”奖。
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腾讯微法院”小程序,打官司不用跑法院,动动手指就可以进行诉讼活动。“腾讯微法院”小程序将法院审判工作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提供了一种互动型移动电子诉讼解决方案。
去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浙江调研,深入考察移动微法院建设运行情况,并指出移动微法院要向全国法院推广。
周强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势,积极主动拥抱现代科技,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司法文明。要立足于发挥人工智能的辅助办案功能,确保信息和数据安全,大力加强司法人工智能建设,把智慧法院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入。
作为全国“移动电子诉讼试点”,浙江移动微法院依托微信及小程序平台强大的开发能力,搭载腾讯云存储、人脸识别、双同步多方音视频等技术,已经实现从立案到执行全流程在线流转,实现诉讼服务事项跨区域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切实解决问累、诉累、跑累等问题,让群众打官司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成为可能。今年以来平台总访问量超过500万人次,日均访问量超过2万人次,日人均停留时长近300秒。
腾讯公司智慧法院项目负责人吴平平表示,腾讯发挥平台优势与智能化能力,为移动电子诉讼向全国推广打造样本、输出经验,为司法改革、制度创新进行探索和实践,助力中国智慧法院建设。
突破时空限制
打官司“一次不用跑”
区别于传统的打官司跑法院的诉讼模式,“微法院”创新移动电子诉讼模式,推动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审理、异步错时审理、当事人自行推动诉讼进程等更加符合网络规律的司法新流程和审判新机制。
现阶段,“微法院”小程序已经实现手机立案、案件查询、电子送达、远程调解、移动庭审、申请执行、微信交费等20余项功能,实现从立案到执行全流程在线办理,使诉讼打破时空限制,案件审理不再受制于法庭等特定场所。与此同时,“微法院”还提供了法规查询、计算工具、智能问答、法院导航、线索举报等诉讼便民服务。
吴平平介绍,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微法院”率先在浙江展开试点。2018年9月,腾讯公司作为技术总负责,在“宁波移动微法院”基础上开发的“浙江移动微法院”上线并取得良好成效。今年3月,在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的中国移动微法院试点推进会上,由腾讯公司承建的“中国移动微法院”全国总入口小程序正式开通。该小程序将成为全国微法院的总跳转入口,并成为全国法院在移动端的总服务入口。
“微法院”让群众打官司“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成为可能。有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16日,浙江移动微法院平台累计注册认证当事人138369名、律师31594名。自2018年9月10日浙江全省三级法院上线推广以来,用户应用微法院的新立案件累计173209件。
搭建“掌上法庭”
线上沟通无障碍
不用下载安装,无需添加好友,腾讯“微法院”小程序承载“简约不简单”的产品功能。一方面,“微法院”适用场景简单,在移动端为法官和群众提供立案、审理、执行等核心功能,切实做到让当事人少跑路的愿景。另一方面,“微法院”操作简单。模仿微信聊天群的原生界面,“微法院”搭建专属沟通空间——“掌上法庭”,提供与微信相似的沟通体验,便于用户以熟悉的方式参与诉讼。
无论是诉讼参与人,还是法官,都可以通过“掌上法庭”进行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沟通方式。“掌上法庭”为当事人异地参与诉讼提供了交换信息的专属虚拟场所,显著增强了当事人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并且,“掌上法庭”内的诉讼活动全程留痕,案件办理过程公开透明,当事人双方可实时查看。
“掌上法庭”解决了以往各种智慧司法应用无法或难以解决的诉讼参与人和法官之间沟通方式少、沟通成本高、沟通效果差问题。以往需要线下面对面完成的诉讼行为,如今都可以通过“掌上法庭”完成,极大提高了法官的工作效率,使法官能够从大量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处理司法核心业务。
吴平平表示,“掌上法庭”是“微法院”小程序的核心设计。这一设计,超出传统网上诉讼服务功能的范畴,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微信小程序特点,结合法院工作场景的全新移动“诉讼——办案”功能集成。
“微法院”作为智慧法院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以崭新的方式和思维,致力于落实司法便民、助力办案的核心理念。2018年9月7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也把搭建在线诉讼平台,将审判方式、诉讼规则与互联技术深度融合作为互联网法院改革的重点。
吴平平表示,“微法院”对重塑司法流程,创新诉讼规则,提高社会综合治理水平有重要意义,希望能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将“智慧法院”建设推向更加广阔的领域。
移动微法院提升司法公信力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运用,移动微法院的价值成效逐步显现,有效促进了诉讼公正、诉讼经济和诉讼效率。同时,移动微法院也是缓解送达难、送达成本高问题的利器。
据记者了解,作为全国微法院程序的先期试点,截至去年底,宁波两级法院微信送达各种诉讼文书超过20万人次,大幅提升送达效率,并节约送达费用400多万元。
在破解执行难问题上,移动微法院可以让当事人在执行工作全流程、同步性公开中看得见、感受到公平正义,大大降低了因信息不对称、公开不够、沟通不畅所产生的信访问题、不信任问题。
据宁波中院统计,去年执行案件中送达、执行节点、联系交流和终本约谈等信息交互发送近50万条,平均每个案件发送17条,较好满足了当事人的知情权、监督权,执行信访量明显下降。移动微法院有效缓解执行法官难找等痛点,去年,全市12368司法服务热线来电7万多个,其中投诉找法官难的来电2万多个,今年以来同比下降了45%。
对此,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周招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移动微法院是探索司法体制改革与现代科技应用融合的新路径,提高司法流程效率,提升信息公开透明度。移动微法院实现全程留痕、全程可跟踪监督,有利于加快构建与司法责任制相适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促进法官规范办案,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当事人文明诉讼,促进司法环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