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举办“因果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刑法论坛
本报讯(记者孔令泉) 5月11至12日,上海市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和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因果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刑法论坛,探讨有益于司法实务操作的观点。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科带头人钱叶六教授指出,论坛集中体现了刑法学界和实务界对因果关系核心问题的深度关注,围绕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危险现实化理论和客观归责理论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交锋,未来中国因果关系理论将何去何从,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在论坛上,日本立命馆大学松宫孝明教授对日本学界所提出的“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危机”这一命题进行了厘清,进而围绕客观归责理论对相当因果关系的批判进行了阐释。台湾高雄大学特聘教授张丽卿介绍了近20年来台湾刑法实务对客观归责理论的运用情况,指出客观归责理论已被台湾刑法实务逐渐接纳。
上海市第一中级法院院长黄祥青则从现实中出现过的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案件出发,对轻微暴力致人死亡、暴力行为耦合外在介入因素导致被害人死亡、暴力行为诱发被害人严重疾病导致其死亡、非攻击性暴力耦合被害人反应导致其死亡等案件的不同类型,应分别根据具体情况认定为故意伤害致死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或者意外事件。
在围绕“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一般理论”“特殊犯罪类型的因果关系”以及“个罪因果关系及其他问题”等议题中,与会者深入讨论了“条件公式”“相当因果关系”“医疗过失的因果关系”“客观归责理论”“被害人自我答责的体系性地位及运用”“危险现实化理论”“不作为的因果关系”“结果加重犯的因果关系”“共犯的脱离”“故意杀人罪的因果关系”“致特殊体质被害人死亡案的因果关系”“污染环境罪的因果关系”等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伟认为,本届论坛的选题秉承了2018年首届刑法专题论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传统,并在讨论形式多元化、实践结合加强化、参与者年轻化、论坛国际化四个方面作出了创新和突破。
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国内外50余所高校、司法实务部门、律所及出版媒体单位的90余名专家学者、实务人士等参与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