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建设工程领域刑事案件研究报告》在京发布
本报讯(记者周頔) 4月26日,由京都律师事务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共同举办的“2018年建设工程领域刑事案件大数据分析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发布了《2018年建设工程领域刑事案件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由京都律所建设工程团队负责人王春军律师与北师大刑科院副教授、京都律所兼职律师印波共同负责。全国律协刑事委员会主任田文昌、北师大刑科院副院长阴建峰担任“建工刑案”项目顾问。
据了解,项目团队对裁判文书网刊载的2018年度建设工程领域的6902份刑事裁判文书进行了筛选,最终得到约3600份有效样本。该报告对建工领域高发的犯罪类型及犯罪所处的区域作了统计与排名,并对数量前十名的犯罪作了系统的犯罪要点、风险防范建议和辩护要点分析。该报告是建设工程领域刑事风险控制及辩护研究的重要成果,体现了刑事业务细分和刑民一体化的发展态势。
《报告》显示,行贿、受贿等职务类经济犯罪在所有罪名中数量最多;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位居第三,说明在建设工程领域仍然普遍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安全事故类罪名频增,说明安全责任事故是建设工程亟待破除的魔咒;一些建设企业为了签单、赶工期、增加净利润,伪造印章和国家公文的造假行为时有发生;串通招投标仍然常见,招投标程序的设计上总是有所疏漏、缺少真正的监管;建设工程领域内的单位犯罪与单纯的个人犯罪基本持平,一定程度上说明单位犯罪在建设工程领域的严峻态势。
《报告》显示,湖北、湖南、安徽等省份发案数量最多,相对于经济体系已经成型的东部,中部地区目前建设工程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建设工程体量更大。发案数量最少的海南、青海等省份,《报告》分析与其人口数量较少有直接关系。
《报告》指出,对建设工程领域的刑事案件进行系统分析,做好刑事风险的预防,进行有效果的辩护尤为重要。
《报告》旨在通过对2018年建设工程领域刑事案件数据作系统分析,达到全面了解2018年建设工程领域刑事案件的高发风险点,以期提高“事前预防”的意识,找到“事前预防”的方法,给予相关行业的从业者、国家工作人员、从事工程建设的企业、行业组织及有关部门有效的建议。
此外,《报告》还系统整理了建工领域十大重点罪名的辩护要点,对上年度作出了一定效果的建工刑事辩护作了相对深入的个案研究,以期为建设工程单位及人员提供有效的辩护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