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不良“手游”引犯罪
教育领域的专家认为,不良的网络游戏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金钱观和扭曲的人生观,更有甚者会导致青少年混淆网络和现实的界限,将网络中的偷盗、抢劫,甚至杀人的行为搬到现实生活中来。
2017年中旬,杭州中学老师蒋潇潇的一篇文章《怼天怼地怼王者荣耀》在网络上传开,直指手机网络游戏成为新时代的“黑网吧”。
随着手机网络的不断普及,手机网络游戏也成为青少年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由此而来的许多问题也引发人们的关注。
“目前,在我国市场90%以上的网络手机游戏以暴力和打斗等刺激性的内容为主。而暴力、色情、赌博等刺激性的诱导极易导致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产生道德失范、越轨等行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王新立说。
教育领域的专家认为,不良的网络游戏会给学生造成错误的金钱观和扭曲的人生观,更有甚者会导致青少年混淆网络和现实的界限,将网络中的偷盗、抢劫,甚至杀人的行为搬到现实生活中来。
青少年模仿“手游”
内容实施犯罪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舆情室副主任崔成有谈道,网络游戏混淆虚拟与现实,导致错误认知;过分侵犯虚拟角色,导致转化为现实行为;围绕“角色”物品和账号衍生出新形式的违法犯罪行为;对消极人性欲望的蛊惑,成为严重暴力犯罪的潜在诱因。
2015年,安徽省合肥市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9·11合肥杀人焚尸案”,两名青少年因长期沉迷于手机网络游戏,模仿其中情形杀人焚尸。
据媒体报道,16岁的吴某和18岁的李某是网络游戏上认识的网友,都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效仿游戏中砍杀人的想法,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当年9月,二人相约在合肥市一起杀人“找刺激”。他们来到位于洞庭湖路的案发小区,确认好目标后,攀爬至受害人家中用随身携带的匕首残忍地刺死两名老人。随后,二人还在现场翻找钱物、看电视、睡觉,四个多小时后,两人用酒精作为助燃物,纵火焚尸后逃离现场。
2011年12月31日,家住湖北荆门的15岁少年袁某将网络虐杀游戏作为每日必修课。为了在网络上购买豪华装备,袁某因入室盗窃未遂进而产生邪念,对其同学弟弟李某进行伤害,先后用铁锹猛拍头部、菜刀砍其脸部、将李某头部浸在高压锅水中,致使李某死亡,随后袁撬开李家床头柜抢得7600元。
2015年5月18日,两名16岁的少年黄某和郭某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南坝镇根据网络游戏情节寻找跟踪、绑架勒索目标准备实施砍、杀、打、炸等血腥计划。在绑架镇级某单位负责人未果的情况下,18日凌晨2时许,二人上网结束乘坐三轮车返回出租房时,在预先设定好的无人处用尖刀刺伤车夫陈仕兴,致其手指、手臂和头部受伤近20处。
2015年8月1日21时许,家住辽宁抚顺市新抚区的17岁少年李某受失恋及药物影响,仿照手机网络游戏《穿越火线》主角装扮,在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用三棱军用刺刀先后杀死8人,刺伤5人。
网游中的为所欲为
成青少年犯罪的主因
山东警察学院教师卢树强长期研究网络游戏导致青少年犯罪的成因,他谈道,网络模仿性暴力犯罪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暴力手段,效仿网络游戏中的角色采用暴力、打斗等方式对现实中的他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全造成危害的犯罪行为。
卢树强指出,网络模仿性暴力犯罪有明显的特点:近年来案发率上升趋势明显;犯罪涉及类型多种多样;犯罪动机相对单纯;此类罪犯年龄有低龄化的趋势;罪犯使用手段凶狠残暴、多种多样。
在目前手机网络游戏中,含有暴力内容的游戏占很大比例,这类游戏颇受广大玩家的欢迎。卢树强认为,游戏中的血腥、杀戮等画面,配以音响的刺激及组队功能带来的行为团体性心理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这类游戏中会经常设置一些PK环节,其实质是使用暴力伤害致对方失去反抗能力甚至死亡。玩家胜利时获得的不仅是实现自我心理上的满足感,更大程度上寻求到了施暴获胜的刺激及成就感,更加激发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
卢树强谈道,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学习和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但由于青少年过于年轻,缺乏社会经验、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又由于精力充沛,易于冲动,容易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一部分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会潜移默化地模仿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心理或行为,从而影响他们的社会行为,形成暴力犯罪。
“虚拟游戏中的无所顾忌和现实社会中的‘重重束缚’在网络游戏中,所有的玩家可以不遵守现实世界中的法律,玩家在虚拟空间内可以为所欲为,只要遵守电脑提供的各种‘游戏规则’,那么就可以在游戏中施以任意的暴力行为。”卢树强说。
他谈道,网络游戏中的玩家可以轻而易举地杀死其他玩家,但是在游戏中不会得到任何实质性惩罚,相反还会受到升级、得到装备之类的奖励,因此他们对在游戏中实施的暴力行为是没有任何罪恶感的,这种轻松加自由的念头自然不自然地侵入现实生活中的青少年。而现在虚拟社会和现实世界的不断统一融合,更进一步削弱了二者之间的边界。
因此,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就很可能会用在虚拟社会中的方式方法来进行解决,最突出直接的方法就是使用暴力。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喜欢使用暴力,同时缺乏对其他人的同情心和认同感,使一部分青少年走到了危害社会的边缘。
“经济因素往往成为青少年暴力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因。一般手机网络游戏玩家的主体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精力充沛,自制力弱,一旦玩上网络游戏,往往沉迷其中,难以自拔。但是他们又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他们的花费、生活来源主要来自父母。如果他们沉迷游戏,而父母对其经济支持又达不到其需求时,为了满足自己在游戏中的等级或装备需求,他们很可能会铤而走险,采取非常手段来获得玩游戏的费用。”
卢树强谈道,加之在平常的手机网络游戏中经历的不用负责的可以为所欲为的任意杀戮对其产生的心理影响,往往是大多数青少年犯下偷窃、抢劫、杀人和其他暴力犯罪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