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厕所革命要让“盆景”变“风景”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坦言,“厕所革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改变中国农村几千年的生活状况和习惯,需要一年接着一年干,由点到面地推,要让“盆景”变成“风景”。

 

今年4月“爱国卫生月”,倡导全社会共同推进“厕所革命”,共促卫生健康。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爱国卫生运动改水改厕,到如今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厕所这件“小”事,对公众健康至关重要,也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

不过,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坦言,“厕所革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改变中国农村几千年的生活状况和习惯,需要一年接着一年干,由点到面地推,要让“盆景”变成“风景”。

“爱国卫生运动”

“厕所革命”

 在我国农村地区,长期存在“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茅坑蚊蝇飞”的问题,反之农村生态环境糟糕无疑也制约了乡村发展。

更为严重的是,农村地区肠道传染病80%是由粪便污染和饮水不洁引起,其中与粪便有关的传染病达30多种。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持续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提出“八净”“五灭”“一捕”的要求。“八净”中便有厕所、牲畜圈都要干净。

1965年,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搞好卫生,特别是水、粪的卫生”。爱国卫生运动逐渐形成以“两管五改”(管理水、粪便;改良水井、厕所、畜圈、炉灶和环境)为中心内容的新形势。

不过,这仅是将粪便管理纳入改善环境卫生的重要内容,此时农村厕所远未达到卫生厕所的要求,这个时期也没有规定农村改厕的具体目标。

直至1991年,《全国爱国卫生工作十年规划及八五计划纲要》提出,所有城镇、农村的各学校都要求普及卫生厕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到1995年达到20%50%

但是,1993年全国第一次农村环境卫生调查显示却不容乐观,全国卫生厕所普及率仅为7.5%

为此,从第九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将农村改厕列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于是,农村改厕以除害防病为主要目标,组织动员农户改造、建设和使用卫生厕所,目的在于管好粪便,防止粪便对周围环境及水源造成污染。

2009年,农村改厕纳入深化医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次年在全国启动了以农村改厕为重点的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这段时间,农村地区卫生厕所普及率快速提升。

据公开数据显示,20042013年,我国累计投入82.7亿元改造了2103万户农村厕所。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也提高至74.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更是将农村改厕纳入乡村振兴战略。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

2016年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要求,到2020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地方经济水平决定改厕进度

自农村厕所革命以来,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直接影响各地财政支持力度不同,在东部沿海地区厕所革命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效果较差。

江苏省的农村改厕被认为在全国具有典型性,自2006年起就组织开展了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工作,截至2017年底,全省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7%,其中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

农村改厕防病效益明显,项目村寄生虫病感染率、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均大幅度下降。

在江苏省,改厕由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简称爱卫办)主导,农林部门负责沼气池建设,住建部门负责农村新建住房配套无害化厕所。

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需采用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六种无害化卫生厕所之一,地下设置化粪池,以便对粪便做无害化处理。整个改厕过程,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农户不用掏一分钱。

由于江苏经济相对发达,随着生活条件提升,村民们更注重卫生健康,所以在有些乡村,村民自发进行厕所改造的不在少数。如在苏北某镇,2015年底,在当地爱卫会的主导下对居住相对集中的两个村进行了改厕。虽然苏北与苏中、苏南相比改厕力度明显偏弱,但是大多数村民自发改厕,一个室外卫生间建造、装修、堆砌三格式化粪池、安装马桶,算下来大约5000元左右。

据这次自发改厕的一户人家表示,原来使用旱厕时,每3个月就得清掏一次,夏天上厕所苍蝇蚊子到处飞,冬天又冷,厕所也没遮挡,趁着儿子娶媳妇,家里装修,连带厕所也改了,免得新媳妇嫌弃。

由于没有公共地下水管道,有些村民为了避免日后清掏化粪池的麻烦,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新厕所选址仍然靠近河边,在化粪池高于水平面的地方插根管子,“粪多了自然就流到河里去了。”不过,相比人的粪便排放,以畜禽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村落,禽畜粪便更难处理。早些年,走在村间街道,鸡粪味弥漫其间,河道已被粪便垃圾阻塞。

2018年底,上述村落新建了大型化粪池,养鸡户必须为鸡粪“买单”,“一只鸡一年2块钱,村里每半个月来车清粪,统一拉到村里的化粪池集中处理。”养鸡的一户村民表示。

对于增加的养鸡成本,受访村民表示可以接受,“总比不让养了强”。

而在我国干旱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比如陕西、甘肃等地,国家推荐采用粪尿分集式生态卫生厕所、漏斗式厕所、双坑交替式厕所和阁楼式堆肥厕所。这类厕所不仅可以节省冲厕的用水,粪便收集后作为肥料还能循环利用资源。由于便捷性和卫生性等问题,村民接受程度并不高。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水冲厕所依然成为未来农村改厕的主要类型,其收集的粪便采用化粪池和沼气池处理。这种模式中,三格化粪池式厕所所占比例最大。

和经济发达地区更大的差异在于,中西部地区农村村民需承担部分改厕费用。尽管政府有一定补贴,但农户仍需承担5001000元不等的地上建设费用。

尤其是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地方财政困难,以至于没有额外资金投入农村改厕工作,继而陷入“财政收入少——改厕经费不足——群众患病数量多——生产能力差——经济发展落后”的恶性循环。

加之,乡村大多居住分散,除改厕难以形成集中连片的效应外,大多数青年外出打工,只有留守老人存在的空心村还面临“没人、没钱、没观念”的窘境。

总体而言,中西部地区改厕进程由于上述原因仍较大幅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尚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除了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因素影响改厕之外,具体到实施阶段,需要摸索解决的问题更多。

农村厕所革命开展以来,上级政府政策多是通用性、指导性的,各地改建现状和需求不同,但大多数地区都采取几乎相同的改厕方式。

从运行机制看,农村改厕工作仍然存在缺乏专门机构推进、各部门权责不清、改厕后续管理粗放等问题,导致改厕产品坏了无人负责维修、改厕不达标重新整改费用不知谁出、粪渣清掏没有专业机构……

所以,在改厕之前,是否能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福建省宁德市,对于分散居住用户、相对集中用户、分区农户集中村庄、经济实力强村庄,分别采用不同的技术处理模式,建立散户“自用自管”和集中区“农户专业”管理模式,初步实现厕所整治、管理维护、达标排放的模式。该市也在2016年被评为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市。

再者,与卫生厕所的改造进程相比,粪便的处理远远落后于厕所的改造。有数据表明,中国96%的村庄没有管网收集系统,农村粪便进行过二级处理的处理率约为2.5%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黄圣彪曾发文表示,推进厕所革命要注重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农村厕所面临的现状,也是我国农村环境监管及农村公共服务能力问题的缩影,即缺乏对多目标管理要求的统筹落实,还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和管理维护体系。

归结原因在于农村空间格局虽小,但又承载着经济、社会、民生、环境等功能要求,城市工业惯有的条线管理模式在农村难以发挥效用。

他建议,应系统性、持续性、创新性地推动厕所革命,做到统一规划部署,统筹协调推进,促进农村厕所建、管、护一体化,同时,把握厕所革命进程,分阶段更新厕所标准规范,既要让农民群众享有更好的公共服务,也要与经济发展阶段、文明进步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