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厕所之变

厕所,一个人每天都要光顾数次的场所。往大了说,厕所是人类文明的尺度,退一步,厕所也是生活卫生环境的直接体现。

  长久以来,中国的城乡二元制发展,导致城乡发展程度不均,随着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的水电设施、交通以及通信网络不断完善,唯独厕所仍是农村生活卫生之短板,可以说,厕所环境是城乡差距中最为明显、直观和突出的表现。

  近年来,中国乡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正是着眼于农村生活卫生痛点,让乡村的旱厕改头换面,使农民的生活环境卫生得到真正改善,正所谓小厕所,大民生

  然而,这项涉及改厕、污水治理、环境提升的系统工程很难一蹴而就。从中央到地方,这项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农村改厕运动任务艰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数据,2000-2017年间,拥有卫生厕所的农村住户比重大幅提高,从40.3%增至81.8%;拥有无害化卫生厕所的农村住户比重从19.3%增至62.7%,虽然增幅较大,但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到2030年全国农村居民基本都能用上无害化卫生厕所的目标尚有距离。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今年要推动全国3万个村庄,大体上是1000万的农户实现改厕,中央财政计划安排70亿元支持这项工作。

  摸着石头过河的路总是曲折,面对庞大的改厕数目部门责任尚不清晰、资金缺口仍巨大、农村改厕模式单一、地方重建设轻管理、后续粪污治理成难题等等问题逐渐显现。我们聚焦农村改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试图厘清政府、社会、个人的责任,旨在持续推动厕所改革,而不仅仅是围观一场运动式革命。

相关报道详见0203

策划人:徐秋颖 执行:李晓磊 徐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