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举办“新科技对社会法的挑战与应对”国际研讨会
本报讯(记者孔令泉) 近日,上海市法学会劳动法研究会等单位举办“新科技对社会法的挑战与应对”国际研讨会,深入研究新科技对劳动用工关系及相关问题的挑战等课题。
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全兴在研讨会上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数字化与新科技时代带来就业结构的改变,冲击着法律与社会伦理,挑战着产业发展与劳动者权益之间的平衡。社会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回应时代变迁中的新问题。
来自德国工会联合会的专家和德国劳工学校的教授分别介绍了相关法律保护的核心任务和目标以及德国劳工学校的发展历程,也希望今后能够更多出版中德交流的劳动法著作。
上海市法学会劳动法研究会会长、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曹艳春教授表示,此次研讨会引发对新科技时代劳动法适用的反思德国专家带来的德国在工业4.0进程中的劳动关系及劳动者权益保护的一些做法,为我国社会法解决相应具体问题提供借鉴。
曹艳春认为,面对新科技对劳动用工关系及相关问题的挑战,基于我国国情,还有很多新的课题要研究:一是如何认识与定位这些新业态、新经济形态下的用人关系,如何保护这些新业态的从业者,同时兼顾新业态新的用工形式,平衡好双方的利益。二是应该探索制定新业态新型职业的劳动基准和社会保险保障,对相关从业者的劳动权益进行分层保护,而不是让其游离于劳动法的规制范围之外。三是面对新科技带来的人工智能,会很大程度上解放劳动力和提高生产力,有些领域可能替代人工,但它本质上也会催生新的职业,应该探索相应的劳动政策来教育和培训新的工作者进入新的工作岗位、帮助那些可能失去岗位的人员及时转型重回就业市场。四是做好人工智能基础教育普及的同时,应加强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和职业教育,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将课程和教育重点放在推动创新和创业的技能上。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宋晓燕教授表示,在数字化与新科技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对社会法领域法律问题的探索与研究产生了极大的需求。本次会议是理论和实务良好结合的典范,也是中德社会法领域智慧碰撞的文化大餐。
与会中德专家学者围绕工业4.0与新就业形式、数字化与新技术条件下的劳动者定位、数字化与新技术条件下的法律调整与管理实务等议题展开研讨。
王全兴在总结时指出,此次国际研讨会带来诸多启发与灵感,与德国学者及实务工作者一起针对社会法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不仅是一个巩固友谊的机会,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在研讨会中发现的问题也值得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