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有方:“我们的城市多美好”
【编者按】
近年来,在三亚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海南省委政法委的正确指导下,三亚市政法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中央12号文件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法工作和政法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统筹创建“大政法”体系、谋划“大平安”格局、培树“大服务”品牌,突出问题导向,深入推进平安三亚、法治三亚、过硬队伍和政法智能化等“四项建设”,切实履行维护政治安全、确保大局稳定、促进公平正义、保障安居乐业等“四项主要任务”,为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全力创造了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
——三亚市政法工作纪实之二
本报讯(记者黄国亮 □程鹏 李英华) “当前,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正深入推进,对三亚这个努力打造的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来说,在社会治理、管理和服务水平上都要求必须‘更上一层楼’,因此,三亚政法机关在防范化解矛盾纠纷、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方面也面临更大的压力,我们必须驰而不息地深化社会综合治理,以敢于担当的精神攻坚克难。”三亚市委常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廉芬语重心长地对记者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三亚市委政法委多年来始终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担当精神,不断提高防控能力,着力做实做细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积极统筹谋划“大平安”格局、创建“大综治”体系、构建“大调解”平台,连续16年“零失误”完成博鳌年会等重大安保任务,试点推广中廖村无吸毒、无违建、无上访、无刑案“四无”创建经验,基层平安创建覆盖率达90%以上;构建了旅游警察支队、旅游巡回法庭、旅调解委和行政执法部门“四位一体”机制,综合治理涉旅突出问题,为加快建设平安三亚、法治三亚、美好三亚而不懈努力。
立体防控,综合治理
打好“组合拳”,实现立体治安防控的“空中漫步”,使社会治安秩序得到明显改善,给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平安红利”——三亚市委政法委在社会综合治理方面一直蹄疾步稳,精心布局。
持续推进以“雪亮工程”为代表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三亚市建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综治中心、“雪亮工程”、网格化服务管理“三位一体”领导小组,明确建设标准、功能定位和23个参建单位16项任务分工,有序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三亚市委政法委将“雪亮工程”纳入全市“双十行动”,织就平安三亚防护网,高标准推进全国“雪亮工程”重点支持城市建设,科学制定“大雪亮工程”项目方案,设计“1(公安总平台)+1(综治平台)+N(部门及行业平台)”建设架构,计划财政资金7.9亿元,规划新建监控10406路,整合接入社会面已建监控15730路,其中第一期安排资金1.33亿,计划新建监控2400个,目前已完成项目公开招标。在深度应用上,推广运用人车、人脸识别,智能安检等安保科技,在公共海滩、涉旅重点场所新建监控1032路,重点道路、重点部位、重点场所实现24小时“鼠标巡逻、监控站岗”。同时,依托市大数据云港中心,将各行业部门的视频资源、信息资源整合接入综治中心、市民游客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数管中心等平台,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开放兼容,使“雪亮工程”功能拓展至三防、旅游、食药监、城市管理等社会治理多领域。
2009年,三亚在天涯海角景区创建了全国首个集警务、医务、工商、旅游、巡回法院“五位一体”警务室,为广大游客提供及时、便捷的综合性治安服务,至今已在6个景区推广。2017年9月30日,三亚市公安局实施以“全警动员,全民参与”为指导的道路交通管理路长制。
记者了解到,三亚市公安机关坚持分工不分家,打破警种界限,按辖区和业务职能划定路长,充分发挥一警多能、齐抓共管优势,把道路交通管理与社会治安治理相结合,有力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创建“旅游警察”、成立“飞鹭支队”、推行“路长制”、实施“警保联控”等治安志愿者工程……
近年来,三亚政法系统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精彩不断,亮点纷呈,一个以“路长卡点、‘飞鹭’巡线、警保控面”为构架的多警联勤联动机制迅速形成,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越夯越实。
综治中心是落实新时代政法综治工作的基础性平台,是推动更高水平平安三亚建设的战略性工程。
三亚政法系统把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固本工程,按照“综治中心+信息化+网格化+部门联动”建设架构,高位推进以信息化为支撑、网格化为基础、实战化为目标的市、区、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市级综治中心设在市司法局8楼,面积258平方米,已完成基础装修。综治信息系统后台按规划建在三亚市云港中心,已进行初验。信息平台配套的综治视联网会议系统、会议大屏系统等功能设施正在进行招标。吉阳、海棠、天涯等3个区级综治中心已建使用、崖州区完成主体工程建设、育才生态区完成选址。全市150个村(居、社区、经济场)中的143个已挂牌成立综治中心,正在逐步完成“4+X”实体化建设(群众接待室、矛盾纠纷调处室、视频监控室、心理咨询室+相关职能部门进驻中心)和综治信息系统“9+X”模块(9大综治业务信息模块+其他社会职能扩展模块)。试点推广的综治中心、联合指挥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三合一的“天涯模式”,荣获“2018年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达到“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和“多网融合、一网共享”,不断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大平安建设升级版。海南省公安厅在三亚市召开“全省公安机关向整合资源要警力现场交流推进会”推广经验。
网格化管理服务系统借助互联网,实现了监控预警、事件快捷处理、实时监管重点场所和人群等功能,助益“民情联系无遗漏,政务管理无盲点,为民服务无缝隙”。
2018年2月26日,《三亚市城区网格化综合管理工作方案》出台。
三亚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程鹏表示,2013年以来,三亚就开始树立“社会化治理、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智能化运作”理念,将综治网格作为全市唯一基础网格,依托综治中心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整合网格员、联防队员、基层党群工作者、平安志愿者等基础力量,按照“1+N+X”的模式(“1”即“一长一格”、“N”即“多员一格”,“X”即“社会力量”)进行配备,由村(社区)两委干部兼任网格长。全市150个村(居、社区、经济场)共划分网格1044个,配置专(兼)职网格员844人、手持终端155部,通过规范网格员职责和考评,使得网格员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手持终端、辅助微信对讲、监控系统,向特殊人群、城管、旅游等治理难点精准发力,成为矛盾纠纷的“移动调解室”、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从而打造了集禁毒、信访、调解、社区矫正普法、流动人口管理等职责于一身、“一员多能”的“全科网格”。崖州区因有效利用网格化服务管理强化戒毒人员管控,荣获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先进单位。
不断深化平安创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三亚市将基层党建与基层平安深度融合,推行社区“大党委”(大党总支)工作机制,建强基层党组织,筑牢平安“战斗堡垒”,通过政企联建、同业共建、挂靠组建,创新“1+3+2”两新组织党建模式,发挥党建引智融合作用。探索推动城市党建指导队伍建设、商务楼宇“党建带群建”工作,积极拓展新领域新业态党建工作;成立15个“候鸟党支部”,将110名流动党员纳入组织,加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整合涉海涉旅部门、涉海“两新组织”及船民党员等党建资源,打造“红帆工程”,补齐海上情报信息、治安防控、纠纷调处“鞭长莫及”的治理短板;深入开展平安家庭、平安景区、平安乡村等各类创建,不断提升覆盖率、达标率。结合创文巩卫、精准扶贫等重点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打造中廖村等一批无违建、无刑案、无吸毒、无上访的平安示范点。
荣誉见证工作成效。
三亚市连续3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吉阳区中廖村、崖州区大蛋村荣获全国“扫黄打非”先进基层示范点称号。
着力帮扶,创新管理
深入开展特殊人群帮教、救助、救治和服务管理。
三亚市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监管安全百日大行动,建设市、区两级社区矫正中心,升级改造社区矫正监管平台,成立“市安置帮教技能培训基地”,完善对刑满释放人员服务管理工作,推动司法行政刑罚执行一体化进程,抓好刑释人员安置帮教,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2018年,全市共衔接刑满释放人员355人,帮教355人,帮教率100%,落实安置289人,安置率81.5%。以天涯区建设街、群众、和平、儋州、春园、新建、红旗街等7个社区为示范点,建设“港湾阳光家园精神康复服务中心”,通过培训、招聘、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社区心理服务网格员,健全高危群体心理监测预警、危机干预等机制,预防和减少民转刑、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等案(事)件发生。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以奖代补”和责任保险等惠民政策。为282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发放“以奖代补”奖金829800元,为3235名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购买监护人责任保险48.525万元。
积极创新青少年服务管理。
通过推行“共青团+社工+志愿者”服务帮教模式、开辟“心理健康直通车进校园”等有效措施,扎实开展青少年常态化法治教育和维护青少年权益试点、重点青少年帮扶,开展困境儿童保障和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深化“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推动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加强对涉校涉教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和强化高危人员的排查管控,严厉打击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校园安全。
精准施策,多元解纷
近年来,三亚市认真落实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纪要月报制度,纵向建立市、区、村(社区、居)、村小组四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组织,横向整合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信访等部门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
三亚市着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三亚模式,把人民调解深度融合到三亚社会治理当中,建成全省首个市级公共服务法律服务中心,成立市人民调解中心,组建调解专家库,建立全省首个公调对接机制,以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为抓手,主动对接融入“三位一体”新机制,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的人民调解网络,不断构建“大调解”体系,及时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并有效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推进“网格员+人民调解员+村法律顾问+五老人员”调解新模式,自2011年以来,相继成立旅游、医疗、道路交通、物业、家庭等纠纷调解委员会……当地群众称它们为“法律诊所”,由此充分发挥各类调解员专业优势,有效引导群众通过非诉途径定纷止争。此外,还探索跨区域调解新模式,成立四川商会、潮汕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筑牢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
三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部分不和谐现象,严重损害了游客利益和三亚旅游城市形象。三亚痛定思痛,决心以“零容忍”的态度,猛药治旅、重典治乱,举全市之力解决涉旅乱象。
2015年9月30日,三亚市市民游客中心启动,标志着三亚为根治涉旅痼疾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在三亚市新大洲19号市民游客中心二楼,还有一支由律师、旅游从业人员、人民调解员等组成的法律团队,即三亚市旅游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系全国首批旅调委。
旅游警察、三亚旅游巡回法庭、三亚旅调委……这些全国首创的金点子先后落地,平安和谐逐渐成为“鹿城”旅游新名片,为“枫桥经验”注入新内涵。
随着多家涉旅单位先后进驻市民游客中心,依法治旅“一二四”监管体系逐渐成形,“一”即一个市民游客服务中心,系治旅“集团军”指挥中心;“二”指12301旅游服务热线和12345政府服务热线两条并线运行的热线,为游客提供了与政府部门沟通的畅通渠道;“四”指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旅调委、行政执法部门“四位一体”的专业化旅游市场监管处置管理模式和长效机制。
“一个电话、一篇微博、一条微信,治旅‘集团军’便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联合‘把脉问诊’‘对症下药’,24小时待命解‘游’愁!”这是三亚向全世界游客做出的庄严承诺。
三亚市司法局局长许克峥告诉记者,三亚还畅通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四调对接”机制,建立“矛盾化解专家库”,推动涉旅纠纷多元化解,由此快调快处严管重罚一条龙解决涉旅矛盾纠纷,旅游投诉与日俱减。三亚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8年来,三亚旅游诉讼案件呈断崖式下降。2017年,三亚第5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蝉联3届中国平安建设最高奖项“长安杯”。
自2016年以来,三亚市司法局联合三亚两级法院,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2017年10月30日,三亚市司法局在全省率先与同级人民法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深入开展人民调解等5大方面38项业务的深度合作。通过制定《三亚市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实施办法》和《三亚市关于建立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制度实施细则(试行)》,以“诉调对接”为切入点,将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员、律师、公证员等司法行政优势资源整合入当地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平台。其中,将人民调解员、公益律师和调解专家派驻三亚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成立“律师和人民调解员调解服务团”,即是一例。以三亚城郊法院为起点,三亚还率先在全省法院系统设立律师品牌调解工作室,由律师、调解达人提供诉前调解、咨询答疑、诉讼指导、法律援助等服务,共受理诉前调解纠纷案350起,成功调解64起,劝导当事人撤诉60起,调撤成功率达35.4%。司法救助36宗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当事人,发放救助金249.1万元,65名当事人得到救助,实现案结事了。2016年9月,三亚为全市144个村(社区)聘请常年法律顾问,使其担任起“法律智囊”“普法专员”“社情民意信息员”与“特邀调解员”的角色。如今,律师驻村当法律顾问在三亚已成常态,他们驻村“坐堂问诊”,以案释法、以法促调、以调促宣,不断丰富、拓展“枫桥经验”的时代精神和内涵。
2018年,全市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1081件,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98.6%。三亚市司法局基层科、市医调委、市交调委分别荣获“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创建平安医院活动突出集体”“全国模范调解委员会”称号。
首创之风温润三亚,不凡成效激越人心。
如今,三亚的人民调解已遍地开花,一套“大调解”体系已构建完成,目前正在有效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总结推广既有化解纠纷经验,拓宽纠纷解决渠道,各部门积极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力图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纠纷。
“鹍鹏鳞翼途程在,九万风云海浪深。”
三亚市委政法委志虑忠纯,立足长远,不避艰辛,深耕不辍,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转型升级探索了有益之道,积累了可贵经验,为建设海南自贸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以及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