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开创社区治理新模式

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本报讯(记者徐秋颖) 近日,北京市时隔23年后再次召开街道工作会议。随后,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

  据悉,该《意见》是立足新时代,北京市首个专门面向街道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突出体现了坚持党建引领、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谋划四个特点,围绕“全市如何抓街道、街道自身怎么发挥作用”两个层面,提出了一整套体现时代特征、符合超大城市发展规律的街道制度安排。

  目前,北京全市共有333个街乡镇,其中街道152个、乡镇181个,61个加挂地区办事处牌子。实践中,街道工作还存在着职能定位不准、责权利不匹配、内设机构过多过细、机关化倾向明显等突出问题。

  2019年,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向社区延伸,打造党建引领社区快速、精准、有效响应居民服务需求的体制机制。

  据记者了解,一些街道已经先行试点,在社区治理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促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了社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社区书记成站区“司令”

  “发现小区阳台违章建筑48小时内拆除;居民举报小卖部过期罐头当天查处没收……”高效快速解决老百姓的身边“烦心事”是北京西城区展览路街道万明园社区居委会主任王振玲每天的工作日常。“街道及时吹哨,部门马上报道”,这一变化她归功于实名制专员的施行。

  2月27日,在北京西城区展览路街道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站中,王振玲介绍自己的新职务——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站站长。在站内人员名单中,展览路综办、卫生监督所、工商所、食药所、城管科、社会办等科站队所10人名字联系方式赫然在列。

  “每当遇到突发事件,发现新问题,直接联系所属职能部门的专员,他直接负责解决问题。”王振玲表示,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以往繁琐低效的工作模式,居委会上报街道,街道再联系职能部门,部门再派人了解情况,最后导致落实效果难以保证。

  据王振玲介绍,2018年1月以来,展览路街道挂牌成立22个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站,将驻街道的各职能部门进行整合,将“吹哨报到”向下延伸——社区吹哨,科站队所报到,直面群众需求,第一时间解决群众问题。

  另外,“下考上”的考评模式有效解决了吹哨吹不动的问题,王振玲解释,“年终部门考评以及个人升职考核现在都是由社区书记来打分。”

  据记者了解,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站运行一年来,22个社区累计吹哨426次,驻街科站队所到社区报到2607人次,解决群众身边难题502个,仅通过吹哨就拆除违法建设387处共计12804.68平方米,辖区的可防性案件发案率在2017年同比下降48%的基础上同比再下降40.91%,11个社区实现零发案,居民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社区通”变身

24小时服务站

  今年,展览路街道进一步探索“移动互联网+社会治理”的新手段,建设了集移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社会治理于一体的交互式云平台——“展览路社区通”。社区居民微信扫描二维码,提交验证信息(仅限本小区居民)后,即可进入社区通,使用社区公告、党建园地、议事厅、身边事、办事指南、邻里社交、社区服务、吹哨报到等功能。

  社区书记成为“群主”,社区工作者通过包楼包片“零距离”联系服务居民,8小时的社区服务站变身为24小时服务站。居民点击绿色小哨子图标发表问题、社区工作人员报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全部留痕。

  展览路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任英介绍,社区通自上线3个月以来,共快速解决居民问题437件,实现了问题不上交,把矛盾解决在基层。下一步,展览路街道还将结合工作实际,整合辖区资源,推动法律服务站、家庭医生等服务板块上线,不断拓展平台服务功能,促进区域共建共治共享,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社区涂鸦“打败”小广告

  “憨态可掬的北极熊、小企鹅,身姿矫健的滑雪运动员……”一幅幅涂鸦绘画将兴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装点得格外温馨。这是位于北京石景山区八宝山街道的四季园冬园,以“冬奥之光”为主题的涂鸦艺术根据各单元门洞的不同形态“量身定做”,就像为老旧小区穿了一件新衣。

  四季园居委会主任郭桂云一路走一路介绍,现在的涂鸦之处都是“牛皮癣”小广告泛滥最为严重的地方,往往清除完第二天又有了,也是老旧小区的通病。

  2017年冬天,他们找来了艺术家们,带领社区居民、孩子们一起动手绘制,如今,拆除违建的废材成了天使之翼,门洞的垃圾通道变成了风景线,小广告再也不见了,乱推乱放没有了,郭桂云觉得面对美丽事物没有人愿意破坏它,就连贴小广告的也“下不了手”。

  郭桂云表示,涂鸦艺术不仅美化了社区环境,还有效根除了非法小广告肆虐的问题,今年还将会在全区推广。

社区便民弹性工作制

  “你上班,我上班。你下班,我回家。”北京石景山区八宝山街道社工委书记宁慧娟表示,大多数居委会和上班族的工作时间表几乎一致,导致居民回家后“办点事儿”几乎不太可能。

  为破解这一难题,克服社区机关化,石景山区自2009年起率先试点弹性工时制,在试点基础上,2017年在全区范围内选取试点街道和试点社区,推行“社区便民弹性工作制”,八宝山街道正是试点之一。

  “早9晚8,社区总有一盏灯等着回家的你。”宁慧娟表示,围绕本社区居民“生物钟”实行便民工时,目前已在区域内全面推广。

  宁慧娟透露,下一步,社区居委会将实行“预约制”服务模式,24小时不间断、全响应服务社区居民,提升社区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