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辱使命力推藏区司法前行
不辱使命力推藏区司法前行
——记援藏干部、“全国优秀法官”蒋克勤
日喀则市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与尼泊尔、印度等国接壤,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在日喀则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日喀则中院)有这样一位援藏干部,他曾是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上海一中院)审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审判员、三级高级法官,曾获得上海“五一劳动奖章”;现在他有一众藏族“粉丝”爱找他讨教法律问题,今年又获评“全国优秀法官”,他就是日喀则中院副院长蒋克勤。
2016年6月,蒋克勤作为上海第八批援藏干部奔赴雪域高原,开始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时隔两年多,蒋克勤仍对他来日喀则中院第一天的情景历历在目,他说:“新同事向我送上哈达,当洁白的哈达轻轻落在我的肩上时,我真的深深地感受到了身上重重的责任与担当。从那时起,我就默默立下座右铭:定当不辱使命,建功高原。”
用药物和意志战胜高反
援藏前从未到过西藏的蒋克勤,面对陌生的一切开始了适应与调整。初到日喀则,蒋克勤被纯净圣洁的景色震撼,但来不及好好欣赏高原美景,他便遇到了第一个难题:高原反应。
高反首先带来的身体反应就是失眠。到达日喀则当晚,蒋克勤因为缺氧失眠了,凌晨4点仍然无法入睡。后来,为了避免失眠给身体造成更大的不适,蒋克勤等援藏干部都拿到了统一配发的安眠药。蒋克勤说:“如果到了凌晨1点左右我还睡不着,就会吃粒安眠药。”高反还让蒋克勤的身体出现了高原性高血压。由于日喀则海拔高、气压低,带去的密封食品也会鼓起来,人的身体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低压反应。而蒋克勤的高原性高血压状况也由开始的只吃半粒药到现在需要辅助两粒。尽管高原反应给身体带来了诸多不适,但蒋克勤说:“因为大家内心都肩负着使命,面对高反,大家都想着怎么克服它,心态都很乐观,常常拿身体指数作比较,看看谁比谁高,互相调侃着。”
尽心尽责推进藏区司法前行
蒋克勤在日喀则中院担任副院长期间,恰逢西藏地区司法改革工作试点启动,而他作为日喀则中院司改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司改办公室负责人,承担起了重要职责。为了让大家全面认识司改,蒋克勤认真研读了最高院、自治区高院关于司法改革的文件、材料,并为全院干警进行了司法改革相关内容的解读与答疑工作。司法改革工作在自治区全面推开后,蒋克勤带领司改办等同志一方面学习上海司法改革工作的成功经验,一方面结合日喀则中院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了《日喀则中院司法体制改革工作方案》《日喀则中院关于全市法院人员分类定岗工作的方案》等,并顺利组织开展了日喀则中院首批法官入额考试。两年时间里,在蒋克勤的带领下,日喀则中院完成了人员分类定岗工作,建立了健全的绩效考核、审判管理等制度,使得司法改革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果,并得到自治区高院的认可与肯定。
根据工作安排,蒋克勤作为副院长先后分管过立案庭、行政庭、研究室、司改办、办公室等部门。各项工作任务要求蒋克勤不仅要抓好执法审判第一要务,还要做好审判延伸等工作。基层法院调研、全面落实立案登记制、为疑难案件出谋划策、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在日喀则的日子,蒋克勤总是马不停蹄,用自己的行动努力推动日喀则两级法院司法前行的步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为全面提升日喀则市法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蒋克勤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法官们自己成长起来。”
自2016年以来,蒋克勤担任了日喀则中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长、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会、座谈会,向日喀则两级法官们传授先进的司法理念与办案技能,同时通过个案指导,帮助两级法院解决了一系列疑难复杂案件。除此之外,蒋克勤积极拓展与其他援助省市法院间的联系,多次派法学专家到日喀则中院为两级法院干警进行授课,力促资深法官践行“传帮带”精神。
蒋克勤说,不仅要加强院内学习,还要多多创造条件让干警“走出去”。为此,他经过多方联系,至今已开展了3期干警外出的专业培训课程。在此期间,70余名日喀则市两级法院法官、法官助理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参加集中学习,使大家的专业知识、工作实务等综合审判能力得到加强和提升。一位参加过培训课程的法官助理说:“能有机会来到上海学习真的很难得,这样的培训经历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蒋克勤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创造更多的条件来为日喀则两级法院干警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来到日喀则后,他发现法院的信息化建设较为薄弱,为此,他与上海高院加大沟通衔接力度。经过多方努力,最终为日喀则法院引进了“上海法院C2J法官办案智能辅助系统”“科大讯飞语音转化系统”等,并促成了上海一中院与日喀则中院的图书馆共建、视频业务培训等项目。
转眼间,蒋克勤三年援藏工作还有不到半年就要结束了。回首这段经历,蒋克勤表示,自己感触良多,收获颇丰。“我们作为援藏司法工作者,要努力维护好上海和西藏的司法桥梁,做好沪藏司法使者,努力为藏区司法提供更多的帮助,为藏区人民提供更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牢牢守护好藏区司法的公平正义。”蒋克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