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法学会建立“四联”工作机制
“访调对接”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本报讯(闽研) 近年来,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认真按照省法学会、省司法厅《关于深化基层法律服务,推进“访调对接”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部署要求,扎实开展“访调对接”试点工作,探索建立 “四联”工作机制,推动信访与调解有机融合、无缝对接。2018年以来,已成功调解79起信访案件,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工作平台联建
成立“访调对接”工作室。由区法学会牵头,司法局、区信访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成立“访调对接”工作领导小组,在区信访接待中心设立“访调对接”工作室,并将领导小组成员、工作制度、职责,当事人权利义务等上墙,配备专人负责,区政府每年安排30万元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建立“访调对接” 工作机制。建立预警排查、协商例会、访援调合作、法律服务专家团等制度。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依托“律师进社区”等工作机制,协助开展信访案件调解。同时,组建信访法律服务专家团及法学会专家库。
发挥法学会会员作用。抓好法学会会员队伍建设,发展会员331名,建立和完善会员档案,加强会员服务和管理工作,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学风正的法学会队伍,使之成为“访调对接”工作的中坚力量。
矛盾纠纷联排
实施分类调处。区法学会与司法局联合在全区260个村(社区)设立“一社区一律师,一村一顾问”,聘请专职律师担任村法律顾问,律师和司法工作者于每周五下午到村部“坐诊”,通过法律咨询、政策讲解、参照惯例等方式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开展源头预防。区法学会与福州君友大数据公司共同创建“律师同行”App,免费向长乐市民提供法律顾问在线解答服务,现平台有3000多名签约律师,可随时提供各类法律问题咨询解答。在司法局设立法律援助站,构建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每天派驻两名律师值班进行电话咨询以及面对面法律咨询服务。
提供救济渠道。进一步拓展群众诉求表达交流渠道,积极参与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工作,如配合区法院开展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的调解工作,因交通事故引发的民事诉讼大幅度下降,办案质量和工作效率有效提高。
宣传教育联动
组织开展“双百”活动。突出“双百”活动重点,以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学法为抓手,推动机关学法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扩大“双百”活动的影响力。
参与综治普法宣传活动。利用综治宣传月、“宪法宣传周”,广泛运用横幅、LED、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多种宣传载体和手段,推广各类学法用法的典型经验,为全面深化依法治区、推进“法治长乐”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开展“法治进乡村”“法治进校园”活动。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会员送法下基层”“法治进校园”等活动,2017年以来,区财政投入50多万元用于开展法治进乡村活动。
打造长安村法治文化试点。投资400多万元在长安村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法治长廊、法治文化公园、农户法治文化墙等。2016年以来,长安村共举办普法活动21场,其中骨干业务培训7场,普法文娱活动14场。
信访纠纷联调
实现案件分流。在联调机制下,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联调联动,信访事项快速分流调处,实现访调无缝对接。对不能达成调解协议的,引导当事人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实现信访案件的有效分流和妥善处理。
多方介入调解。针对复杂信访案件,“访调对接”工作室启动联动机制,介入调解。如金强公司员工侯某死亡纠纷,“访调对接”工作室主动牵头协调处理,邀请法援律师与人社局工伤科负责人现场指导协调,提供法律支持,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形成化解合力。区法学会与司法局、信访局等部门有效衔接,切实做到“多方参与,协同配合,拧成一股绳”,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努力把调解矛盾纠纷的过程变成“强化群众观念、增进群众感情、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巩固共建共治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