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人的榜样“兰心蕙质”的晋怡法官
晋怡是一名平凡的“85后”女法官,如兰花一样,不畏严寒酷暑,不取媚于他人,默默芬芳。她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刚入职的法院干警,榜样从不是高高在上,榜样就在身旁,榜样不仅是荣耀加身的我们,榜样还将是成长后的他们。
31岁的晋怡不久前荣获全国优秀法官称号,这个温柔爽利的姑娘穿上法袍后端坐在方寸法台上,直面纷繁复杂的案情;田间地头一身土和乡亲们打交道;夜半三更放下奶娃娃写调研到天明……
晋怡的工作是基层一线法官的缩影,作为北京市通州法院的员额法官,自2010年进入通州法院工作后,成为通州法院的第一位全国优秀法官获得者,并先后荣获通州榜样、通州青年英才奖、北京市审判业务标兵、北京市法院模范法官、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首都劳动奖章、首都政法先锋和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等荣誉称号。
这个要强的北京房山姑娘,毕业后成了通州媳妇,通州法院的法官,也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守护者。
啃硬骨头 勤奋担当
2010年晋怡自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通州法院工作。从此便扎根在了通州这片热土上。
秉着“做事就要做好”的劲头,晋怡在业务上十分勤勉。自2014年起,随着通州区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和发展,通州法院涉副中心建设的案件逐渐增多。晋怡所在庭室里,与副中心建设最密切相关的就是涉拆迁的土地承包类案件。
2014年夏天,42摄氏度的高温,晋怡接到了村委会要与23名村民解除土地承包合同腾地的案子。这批案子的土地涉及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建设,通州水厂必须尽快开工。一边是水厂分秒必争的工期,另一边是村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哪边的利益都伤害不得。
晋怡接到这23件案子后,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意识到,这批案子不仅关系到涉案村民的土地权益,还决定着通州135万老百姓的日常供水能否得到解决,可以说是刻不容缓,又容不得半点儿差错。
根据双方提交的证据,多年的审判经验告诉她,在这批案子中,政府的征地行为既合乎法律,也照顾到了村民的利益,法官完全可以尽快开庭、依法判决,这从法律规定和工作制度上,都挑不出毛病。即便村民们对一审判决不满意,还可以上诉继续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晋怡深知,这么做不仅解不开村民心里的疙瘩,反而会激化矛盾,这对后续的执行工作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晋怡决定,先组织村委会与村民们到庭谈话调解,让双方坐下来好好聊一聊。第一次与村民见面,法庭门刚开,就有30多人涌了进来,明明只约谈5个人,可其他村民一听法院来了通知,就都坐不住了,还有十几个已经腾地的生怕吃了亏,也跟着来凑热闹。众人七嘴八舌,法庭顿时变成了菜市场。晋怡虽然已经做好了啃骨头案的准备,可这场景却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她稳了稳心神,提了口气,“铿、铿、铿”连敲三下法槌,“大家听我说,是不是依法办事,咱们以事实说话。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知道地对咱们农民有多重要,今天请大家来,就是为了了解各位的想法,记录大家的要求。但这次建水厂,是让咱通州老百姓都受益的大好事,咱们难道不应该支持吗?至于补偿款,法院一定会公正处理。”
就这样,经过七八次庭前谈话调解以及与水厂、政府的多方协调,在正式开庭前,已经有10名村民愿意与村委会握手言和,主动腾地。对于剩余13名不同意调解的村民,晋怡及时开庭审理、作出判决,又顶着高温到村里一份份送达文书,做好判后答疑工作, 她的认真、细心、周到和公正赢得了这13名村民的信任,他们纷纷表示,不管判决结果如何,都愿意配合法院的工作,依法维权。最终,这批案子得到了圆满解决。
“处理这类案子,不仅要精准掌握法律,还要熟悉各种土地政策,更要让农民宣泄情绪。”晋怡告诉记者,涉及农民土地的案子的确是费力又不讨好的工作,农民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简单判决。多方考虑协调,才能真正化解纠纷。
而且类似的案子还有很多,2018年一年,晋怡审理的涉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和国家重点工程的案件就高达94件。
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司法改革的深入发展,通州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晋怡主动向院里申请,带头组建“晋怡服务副中心商事审判团队”,试点运行“1+2+1”工作模式。该团队自2017年6月组建以来,公正高效审理了各类商事案件1118件,审结980件。案件平均审理时长64.47天。
“我觉得自己性格不是那么强硬,能和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有效沟通,有利于矛盾的化解。”她以法官应有的专业和态度和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一点点取得当事人的理解与信任,不仅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还最大限度地服务和保障了国家重点工程的开展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
司法为民 踏实去做
晋怡天天在法庭和办公室之间连轴转,被同事们戏称“女超人”。2016年秋天,晋怡怀孕已经8个多月,还在坚持开庭,以至于后来超过预产期1个多星期,还没有要生的动静。连产科大夫都说:“您这也没有要生的迹象,先出院回家过周末吧!”后来,同事开玩笑,说孩子还未出世就知道妈妈工作繁重,宁可晚出来几天,让妈妈多歇一歇。
有了孩子,晋怡对工作也毫不怠慢。还在哺乳期的她,为了兼顾工作和孩子,中午开完庭急忙吃上几口饭,就赶回家给孩子喂奶,再抱着娃眯上三五分钟,又要赶回单位继续开庭。“虽然很辛苦,但很幸福”,提到女儿,晋怡脸上都是幸福的笑容。
都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做了母亲的晋怡,工作更加努力了,“只有把工作效率再提高,才能有更多休息时间陪闺女。”做了母亲的晋怡,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有一次,她接到了一个特殊的民间借贷案件,原告是一名残疾人,本想通过买理财产品多赚取一点利息,却因为被告资金链断裂,连本带利都搭了进去。
根据原告的证据显示,这起案子,通州法院没有管辖权。晋怡想跟原告联系,多次拨打电话却没人接,“被告躲避诉讼不接电话可以理解,原告为什么不接电话?”晋怡有些不理解。最后通过传票传唤,一位听力障碍和肢体残疾的双重残障老人步履蹒跚地走进了法庭,晋怡一下子就明白了。老人听力障碍也表达不清,晋怡耐心地拿出纸和笔,用写的方式和老人慢慢沟通。可当老人得知通州法院没有管辖权时,突然“腾”地一下站了起来,一把攥住了晋怡的胳膊。虽然被吓得一愣,晋怡却看到了老人满眼的委屈和无助。
看着老人歪歪扭扭却十分用力写下的字,晋怡陷入了沉思,“也许老人的生活就像他的字一样充满坎坷。”晋怡决定联系被告,让被告同意来通州法院应诉管辖。经过多方查找和反复沟通,被告最终同意了,晋怡及时安排了开庭并当庭作出了判决。案件生效后,晋怡协助老人及时申请了强制执行,很快,老人就连本带息拿到了执行款。
“我多做一些,老人就能少些奔波。”晋怡告诉记者,“司法为民是要靠行动做的,案子对于法官而言可能只是百分之一,但对当事人而言却是百分之百的境遇。我们多考虑一些,多做一些,法律就能更温暖一些。”
授人以渔 伏案深夜
为了提升通州法院商事审判整体的服务和保障水平,晋怡担当起培训讲师的角色,撰写了长达3万余字的授课讲稿,为全体商事法官和助理授课。
满满的干货,让庭里的法官们受益匪浅。晋怡考虑到自己审理了那么多涉农村土地纠纷的案件,如果能把这类案件的审判经验梳理后加以提炼,分享给全体商事法官,对大家今后审理该类案件一定会有帮助。
同事们再遇到难审的土地案件时,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晋怡的授课,常常来讨要课件,说回去好好学习参考,这也让晋怡很受鼓舞。
为了培养与副中心建设标准相匹配的业务水平,晋怡参与了北京市法学会重点调研课题《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法治保障问题研究》,该课题以优秀的成绩结项。就副中心营商环境的优化问题,开展企业走访和座谈活动,参与策划、召开了通州法院首届企业家法治论坛,并参与撰写了《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白皮书》,对规范、指引副中心商事主体合法合规经营,保护企业家创新创业的合法权益,优化辖区营商环境积极发挥作用。
晋怡白天工作,晚上常常伏案写作到半夜两三点。由于常常忙工作忽略了陪伴家人,颇让丈夫有点吃“醋”,只好用“你还是我的晋怡吗?你更像是嫁给了工作”让晋怡稍事休息。
这个基层法官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也迅速地成长了起来。她在高质高效地审结涉城市副中心建设案件的同时,也注重审判职能作用的延伸,就副中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参与策划、召开了通州法院消费者维权案件情况新闻通报会,引导辖区内的商家诚信守法经营,为副中心百姓构建便捷、安全、放心的日常消费环境。
不仅如此,晋怡还积极参与普法宣传,根据真实的案例所作的普法宣讲《看见正义的声音》在北京法院和高校巡回宣讲。她也曾走进北京时间“法官来了”直播间,向网友们普及手机支付的法律防范风险。她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发挥着一名法官应有的能量。
晋怡是一名平凡的“85后”女法官,如兰花一样,不畏严寒酷暑,不取媚于他人,默默芬芳。她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刚入职的法院干警,榜样从不是高高在上,榜样就在身旁,榜样不仅是荣耀加身的我们,榜样还将是成长后的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