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点单式”普法进社区

  经过探索和实践,北京市基本形成了“订单式”管理、“平台式”普法的新模式:社区(村)等根据需求“下单”,市司法局通过第三方机构“派单”,律师根据特长和时间“接单”;社区(村)“评单”,市司法局“亮单”,律师“读单”。

 


    

  “在现有情况下,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街道顺驰蓝调社区的李阳(化名)拿到胜诉判决的时候,他握着梁伟律师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李阳是北京“订单式”管理、“平台式”普法新模式的受益者。社区根据居民需求下单,市司法局通过第三方机构派单,律师根据特长和时间“接单”,通过这一普法新模式,李阳不仅运用法律武器捍卫了自己的权益,他的故事还被写成案例,由律师在社区举行以“老年人赡养与继承”为主题的法律知识讲座。而将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有效地结合起来,变被动的灌输式普法为主动的群众要求学法,就可以让居民在以案释法中,学法并受到教育。

  像这样的以案释法活动,2018年以来,北京市司法行政机关共举办超过3万场。这一年来,北京市打造“订单式”“外卖式”普法平台,纲举目张、以点带面,“以案释法”活动,不仅实现了数量的空前提升,也实现了质量的极大飞跃,司法行政执法机关、律师参与普法的热情得到充分释放,群众的法治需求也得到进一步满足。

 

点单式普法多方共赢

 

  前段时间,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街道顺驰蓝调社区的李阳愁坏了,女儿的一纸诉状差点让已近晚年的他老无所依,也让他对女儿彻底寒了心。

  原来李阳与女儿小李签订了一份协议,他自愿放弃家中拆迁的所有补偿,补偿全部归女儿所有,且明确约定该协议不可撤销。此后,在房屋拆迁中,李阳选择了货币补偿。然而拆迁协议签订后不久,财产尚未赠与女儿之前,李阳因再婚导致父女关系恶化,女儿一纸诉状将他告至法院,主张依据双方签订的协议,全部拆迁利益应归其所有。失魂落魄的李阳找到了居委会高主任反映情况,希望居委会能帮帮他。

  李阳这种情况已经不是个例,在这之前,高主任已经陆续接待了这方面的案子不下10起。高主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急需避免此类问题层出不穷的迫切性,当即想起了前几天丰台区社工委下发的“法律服务进社区”的通知,随即向区社工委提出了申请。社工委负责人在了解情况后批准申请,并与市司法局联系委派律师前去协助解决此类问题。市司法局随即向活动执行方晨夕法律服务中心下达了任务通知,一是要委派靠谱的律师尽可能为李阳解决燃眉之急,二是要为社区更多的“李阳”普及此方面的法律常识,让老人们能明辨是非,不再老无所依。

  接到市司法局下达的任务后,晨夕法律服务中心迅速行动,号召“以案释法”宣讲团里的律师们积极报名,经过精心挑选,最终选定了慧海天合律师事务所的梁伟和孟宪红律师前往该社区进行法律援助和普法宣传。

  梁伟律师在同李阳了解情况后,认为事情或有转机,于是主动担任了李阳的诉讼代理人,收集材料,归纳适用的法律依据,争分夺秒梳理辩护思路。由于李阳与女儿签订的协议书中明确约定了“不可撤销”这一点,所以主张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存在较大的风险。于是梁伟律师另辟蹊径,转而主张在房屋拆迁后,李阳在北京已无其他住房。因此,若继续履行原被告签订的协议书,将其所有的拆迁利益给付女儿,势必严重影响被告的生活,最终,法院采纳了梁伟律师的意见,判决在现有情况下,李阳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拿到胜诉判决的时候,李阳紧紧握住了梁伟律师的手,已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趁热打铁,孟宪红律师把李阳的故事写成了案例,在居委会高主任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以“老年人赡养与继承”为主题的法律知识讲座。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分别介绍了老人在赡养权、财产享有权、继承权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并提醒广大老年人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益。同时,孟律师也告诫子女,在父母的晚年生活中,子女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应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不可相互推诿;同时也劝告老人们对多名子女要做到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与子女相互理解,讲座也在现场居民中产生了热烈反响。

  市司法局这种“订单式”普法模式将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有效地结合起来,变被动的灌输式普法为主动的群众要求学法,居民们纷纷表示很受益,不仅让他们对法律知识有了更多的兴趣而且真正受到了教育,他们希望以后能经常开展此类普法活动。

    

着力打造首都普法新品牌

 

  一年多的实践证明,通过以点带面,打造“订单式”“外卖式”普法平台,将全面推动“以案释法”迈上新台阶。

  事实上,早在编制2018年工作经费预算时,北京市司法局就决定将“以案释法”活动打造成首都普法品牌,并制定北京市“以案释法”专项活动,实现重大普法举措的项目化。市司法局根据往年活动开展情况,计划全年开展以案释法宣传活动1000场,为此编制了专门的经费预算,并安排工作人员负责项目运作,定期汇报、及时反馈。

  之后,经过竞争性磋商程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市司法局确定北京市西城区晨夕法律服务中心为第三方负责执行该活动。在签订合同先后,市司法局多次与晨夕法律服务中心沟通协调,对经费使用、项目建设、人员保障等方面进行研究讨论,确定了专款专用、专人专责、按月统计、季度总结、年底报告的运作机制。

  2018年,市司法局、市律协又整合全市村居法律顾问资源,重新组建北京市“以案释法”律师宣讲团,成员包括执业律师400人,确保了宣讲队伍人员齐备、资历完备,并多次制发通知,要求各区积极配合、重点扶持以案释法宣讲团到社区、村等基层单位开展宣讲活动。

  专立项目,保障经费投入;专门机构,完善规范运作;专业力量,巩固扩大队伍。如今,“以案释法”活动已经成为首都普法新品牌。

 

全力打造普法新平台

    

  在上述基础上,北京市司法局发挥优势,引导发展壮大;发扬传统,鼓励自主开拓;发掘潜力,整合多方资源,做到供给体系扩大化,全力打造普法新平台。

  所有“以案释法”案例,均具有典型意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案例由市司法局定期向各区、市属各司法、行政执法单位征集并挑选后利用“一网两微”向社会公布。市司法局鼓励引导全市司法行政执法机关充实健全以案释法宣传团队,市高法、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交通委、市安监局、市税务局、市住建委、市统计局等单位及时挑选办案经验丰富、善于沟通表达的执法人员纳入宣讲员,向人员更新、业务更强、水平更高迈进。

  市司法局还积极对接热心公益普法事业的律师,协助联系宣讲场所,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探索与民办非企业组织合作,指导其在原有项目基础上,加大普法力度,提升效果。鼓励退休法律工作者发挥余热,欢迎关心关注普法事业,定期组织最高检退休老同志与律师面对面沟通,提升工作热情、交流普法心得。

  此外,市司法局重点引导行政执法机关在执法办案过程中,结合处置实际案例,宣讲法律,以此进一步推动司法、行政执法机关定期公布案例,紧密结合时间节点、关注焦点、新闻热点进行法律宣讲。如,市公安局在接警处警过程中结合具体案例,现场进行以案释法,在依法办案、化解冲突、普及法律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倾力实现首都普法新模式

 

  为倾力实现首都普法新模式,定位精准化,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活动中,北京市司法局努力做到:精准定位,提前研判需求;精确发力,实现一讲一策;精细管理,确保对焦对标。

  2018年伊始,市司法局联合市委社会工委、市农委、市妇联等单位,对基层、特殊群体的法治需求进行摸底研判,初步掌握了800余个社区(村)、商务楼宇开展普法活动的需求和预期。当年4月,市司法局、市委社会工委开始征集各社区(村)、商务楼宇的法治需求,根据普法时间、地点、形式、内容等方面建立工作台账。同时,市司法局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首都法宣网、“北京普法”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一网两微”的粉丝数量、阅读量等进行分析,通过对单日浏览量、单篇文章阅读量等研判,对粉丝的法治需求、关注热点进行了精确评估。

  市司法局结合“以案释法”案例上报工作,整理了一批以案释法讲义,提供给宣讲律师作为模板和素材。在邀请律师参加宣传活动时,优先邀请与群众所提需求契合度高、相关经验丰富的律师,确保专业对口、因需施教。市司法局要求,参加宣讲的律师,都要提前准备课件,并根据不同主题、不同地区、不同受众进行个性化设计,要精准滴灌,不要大水漫灌,确保讲到群众心坎上、讲到“节骨眼上”。

  市司法局紧密结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组织开展宣讲活动。如,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重点宣传拆迁、环境保护类法律法规;结合宪法修正案,每次宣讲中适当加入宪法元素,进一步增强群众对宪法内容的知晓率、宪法权威的认可度。经过探索和实践,市司法局基本形成了“订单式”管理、“平台式”普法的新模式:社区(村)等根据需求“下单”,市司法局通过第三方机构“派单”,律师根据特长和时间“接单”;社区(村)“评单”,市司法局“亮单”,律师“读单”。

  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北京市打造“订单式”“外卖式”普法平台,全年共有400余名律师参加“以案释法”活动,在800个社区(村)、商务楼宇开展了超过1200场普法活动,全市司法行政机关组织本行业、系统“以案释法”宣讲团在系统内部及到社区、企业、学校等场所开展“以案释法”活动,超过3万场,“以案释法”工作迈上新台阶。

  下一步,市司法局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的指导下,将继续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负责的工作态度推进“以案释法”工作,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为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