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控烟观察——民间视角》报告发布

  本报讯(记者汤瑜) 近日,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连续第10年发布《中国控烟观察——民间视角》年度报告。报告指出,自从中国签署WTO《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控烟就进入一个新阶段,13年来中国控烟虽有一定进展,但步履缓慢。

  《报告》提出,截止到2018年,包括中国在内的181个国家已经签署/批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全球成人吸烟率下降至21%。2018年全球118个国家的烟盒上采用了图形警示。

  《公约》在我国生效已近13年,在国际控烟快速进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吸烟率仍然居高不下,2015年全国成人吸烟率为27.7%。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全世界每年因吸烟死亡的人数高达700万,其中包括约110万中国人。

  同时,报告指出,我国控烟的许多措施实施滞后,包括全面禁止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吸烟的全国性控烟法规迟迟未能出台;国家烟草专卖局拒绝实施最经济有效的烟草包装图形健康警示;在烟草业的干扰下,某些地方政府公然视《两办通知》不顾,甚至叫停“无烟政府机关”创建。有些地方政府视《公约》于不顾,竟与烟草业联手共建所谓的“文明吸烟环境”。

  2018年全国两会,控烟议题也备受关注。十多名两会代表、委员提交议案和提案,内容聚焦室内全面禁烟、戒烟服务、烟草政企分开、提高烟草税等十多项建议。

  历经多年酝酿,《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已经于2018年10月22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控烟专家们就“二审稿”控烟部分提出修改建议,尽管将国家采取价格税收措施控烟写入草案,但是有关控烟的这一条款仍与《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要求有较大差别。

  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王克安建议,“国家对控烟工作不仅仅应该采取宣传、教育、管理、价格税收等措施,采取立法行政措施也非常有必要,警示图形必须上烟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的全国性立法时机已经成熟。”

  今年以来,多地陆续修订或出台控烟政策,城市控烟立法步伐明显加快。同时,各地大力开展戒烟服务,推动无烟环境的建设。

  截至2018年12月,全国至少有20个城市相继出台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地方性法规。除了北京、上海、深圳之外,西安也从2018年11月1日起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及相关公共场所室外区域全面禁烟。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城市之一张家口前不久公布的控烟条例征求意见稿也要求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报告认为,从人们对国家层面室内公共场所吸烟、工作场所及公共交通工具全面控烟立法的期待可以感受到社会、公众健康意识、文明意识的快速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