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法学界 探讨商业银行风险资产管理处置

  本报讯(记者孔令泉) 近日,上海市法学会金融法研究会举办论坛,对当前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商业银行风险资产管理的现实与未来展开深入研讨。

  上海市法学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会长施伟东在论坛上指出,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持续深化,金融业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水平进一步提高,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银行风险资产管理处置是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法律研究的重点问题。上海市法学会金融法研究会银行风险资产法律研究中心要聚焦主业,关注核心问题,突出实践性和专业性,持续深入开展研究,努力打造这一领域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研究平台。

  据上海金融法院副院长肖凯介绍,上海金融法院成立100天,收案1600多件,金额200多亿元。他提出设立金融法院,既要高效、公正、专业处理大量的金融纠纷,同时更要通过金融审判,在一些重大、疑难、复杂、前沿的问题当中,以专业法官的裁判为金融市场明确和理清相关的规则,为金融市场的法治秩序建立提供或者充分发挥法院的审判职能。上海市法学会金融法研究会搭建一个法官和院校学者、金融从业人员的法律共同体的交流平台很有必要,有助于推进金融法律相关业务以及理论问题的研究。

  首任轮值主席、民生银行上海分行资产保全部法律合规部总经理高万泉表示,由上海市法学会金融法研究会银行风险资产法律研究中心申请的“优化营商环境下银行业金融债权保护问题”入围上海市高院重大课题,在课题研究中重点突出了五大方面,即抵押权登记制度不完善问题、新型打包法律依据不足问题、司法解释和上位法的冲突问题、法人人格混同问题、高利贷过桥问题以及评估机构虚高问题,中心正在编制《银行风险资产清收法理与实践》一书。他提出要重点引进“经营”的概念,结合在不良资产及清收当中的方法进行归纳,上升到理论高度,开创系统化阐述特殊资产经营理论问题的先河。

  上海金融法院综合审判一庭庭长单素华在分析银行诉讼案件的重点和难点时指出,新型权利质押问题中的理财产品质押、保单质押仍处于一个不统一的阶段,解决此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公开平台,对保单进行质押登记,建立更健康、更规范的市场。

  与会者还就电子商票风险、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数字化改革、股票质押法律问题、被动持股情况、不良资产的股权质押业务处置、产权交易所金融债券面临的问题等进行探讨。

  上海市法学会金融法研究会会长吴弘教授在总结时表示,本次论坛的关键词是“新”,银行资产不仅面临存量风险还有新型风险,包括电子票据和股权质押、股权回购等问题,政策本身解决一些风险,但同时也带来风险。面对新局面、新问题需要有新思路、新对策,整个银行法治、金融法治的完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共同促进中国法治的完善。

  来自上海市各法学院校、司法实务部门、律师事务所、相关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