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法学会积极参与平安武汉建设
今年以来,武汉市法学会围绕法治武汉、平安武汉建设,注重在提供法治保障、智力支持、加大法治宣传力度等方面下功夫,创新开展工作,成效显著。
积极参与地方立法和社会治理研究
武汉市人大常委会11月14日宣布,《武汉市客运出租汽车管理条例》将于2019年1月1日正式施行,将市民关心的巡游出租车和网约出租车同时纳入管理。
“这部条例是在老百姓的关切中诞生的,前期我们邀请专家学者对该部条例进行论证,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武汉市法学会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获悉,今年以来,武汉市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地方立法研究会组织法学专家学者和会员,对事关武汉市平安稳定的重大立法——《武汉市客运出租车管理条例》《武汉市物业管理条例》《武汉市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等进行咨询论证,建言献策,多项建议被采纳。
目前,《武汉市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已通过武汉市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一审、二审,明年3月份提交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物业管理条例与出租车管理条例一样,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已经通过,于明年1月1日施行。
一年来,武汉市法学会还围绕新时代城市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开展了城市社区治理法治体系建构、新时期“枫桥经验”的武汉实践研究。
如,武汉市法学会紧贴“三大攻坚战”(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开展了新型金融犯罪惩治与风险防控研究,一批成果受到重视或进入决策层,有21篇文章荣获中国法学会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及湖北省第十届法治论坛一、二、三等奖。武汉市法学会荣获两个论坛的组织奖。其中,《区域治理法治化的深圳前海探索》一文受到时任武汉市长万勇的批示,要求武汉市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长江新城(新区)认真学习。
创新法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机制
作为改革项目,武汉市法学会、法治办牵头,联合武汉大学法学院、中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在该市江岸区、武昌区及武汉仲裁委办公室建立了三个法学研究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紧贴法治和平安建设的重难点问题开展研究,直接服务平安建设。
记者获悉,武汉市法学会目前确定的5个研究及转化项目,进展顺利。其中,武昌区委政法委、区法学会与武汉大学联合开展的《信访法治化的实现路径及成果转化》《网上群众工作部运行机制研究及成果转化》研究,已完成调研和研究报告的主题内容;武汉仲裁委办、市法学会仲裁法学研究会与武汉大学法学院联合开展的《“一带一路”仲裁法律服务与创新》已完成专家评审,《确认仲裁理论与实务研究》已完成资料收集,正在撰写主题报告;江岸区委政法委、区法学会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开展的《江岸区法治示范区建设“十三五”中期评估报告》已完成并进行了专家评审,年底即将计入成果转化运用。武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曹裕江对此予以批示肯定。
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今年7月3日,受武汉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曹裕江同志的委托,武汉市法学会会长胡绪鹍、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邹耘带队,专程赴中国政法大学,就武汉与中国政法大学开展法治建设战略合作进行协商。双方就开展重点课题研究、法治专项评估、教育培训合作、建立法治协同创新基地等事项,进行了广泛磋商,并达成合作意向,形成一致意见。同时聘请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撒贝宁担任武汉法治建设形象大使。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先旺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
目前,由武汉市法学会联合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在今年8月启动的武汉市首届十大基层法治人物评选活动,获得广泛关注和好评。这次基层法治人物评选,以先进法治人物引领基层法治建设,参与人数达90多万人次,30名候选人收获投票360多万张。11月26日,在217名报名人员中,评出了10名首届十大基层法治人物,20名提名人选。这次评选活动,成为激励先进、弘扬法治建设正能量的普法活动,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一年来,武汉市法学会还组织开展了多次宪法宣讲和普法活动。如,武汉市法学会与市普法办联合邀请武汉地区高校法学专家学者,组建宪法宣讲团。截至目前,已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宣讲活动127场次;组织区法学会、市法学会所属研究会与共青团、普法办开展青年普法志愿者活动15900多场次,举办法律培训班5270多场,涌现了如洪山区法学会“习法故事会”、蔡甸区法学会“法治广场”、刑事法学研究会犯罪防控专业研究会“青少年帮教学法会”等一批普法宣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