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学界聚焦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与国际法”


  本报讯(记者孔令泉) 1110日,上海市法学会国际法研究会举办研讨会,聚焦“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与国际法”。

  上海市法学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会长施伟东在研讨会上肯定了本次国际法研讨会主题意义重大,指出在过去40年来中国国际法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国际法学者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国际法学的未来更会是大有所为。希望今后国际法研究会的活动,一方面要更放眼于全球视野,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结合好上海的区位优势和特点,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在地方的实践。上海市法学会也会继续给研究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服务。

  上海金融法院副院长、上海市法学会国际法研究会副会长肖凯介绍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金融法院的建设进程,结合审判实践就国际金融法中“软法”的采用问题、如何确立金融法院在国际性案子中的管辖权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

  武汉大学教授杨泽伟回顾了中国国际法学自1978年以来的发展历程,总结了过往中国国际法研究的特点,分析了当前中国国际法学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将来中国国际法的发展趋势,并对中国国际法学理论与制度创新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建议。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徐泉归纳了国际贸易协定的发展历程、GATT/WTO双重二元结构体制,分析了中国混同身份的抉择与困境,对中国破解GATT/WTO双重二元结构的路径与WTO的现代化改革和中国方案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思考。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高永富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政府机构等方面讲述了对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基本认识,进而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国际法学研究的发展变化和对国际法学未来发展的美好期望。

  与会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陈晶莹教授建议上海市法学会建立国际经济法的智库,集聚力量,促进国际经济法更好地发展。复旦大学何力教授提出了“贸易战起,国际法衰,国际法学兴”的观点,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李伟芳教授认为,中国与国际法的关系值得深究,中国在规则谈判体系当中,要重新定位自己的国际地位与立场,并建议加强对于国际法基本理论,尤其是《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的研究。一些专家学者建议,国内专家学者应积极参与争议解决机制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充分发挥学者在仲裁中的作用;新时代学者应思考出有话语权的观点;新设的金融法院等裁判机构表现出中国主动对外开放,跟国际对接的积极姿态。上海市法学会国际法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龚柏华对研讨会作了总结。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承办。来自上海、武汉、重庆近10所高校的国际法学界和多家律师事务所实务界专家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