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智慧法院:让群众“足不出户解纷争”
近年来,浙江三级法院推进“互联网+审判”改革,实现了网上立案、在线庭审、在线调解,全流程的在线服务,推进了浙江智慧法院的建设和发展。
“无需来回跑法院,线上可申请立案”“不用专门从外地赶到法院,网上能异地直播庭审”“没时间见面,线上调解”……
近年来,浙江智慧法院建设如火如荼。
10月22日,本社记者先后在杭州互联网法院、西湖区人民法院采访中了解到,浙江三级法院推进“互联网+审判”改革,实现网上立案、在线庭审、在线调解等从立案到执行全流程在线服务,很多纠纷解决实现“一次不用跑”的成效。
互联网思维破解司法难题
当天上午,前来杭州互联网法院咨询或提交材料的当事人很少,整个立案大厅显得有些寂静。
杭州互联网法院副院长王江桥向本社记者介绍,目前法院受理的涉网案件中,在线审理模式已经实现了常态化,起诉、调解、立案、举证、质证、庭审、宣判、送达等诉讼各环节全程可以实现网络化。
今年8月18日,杭州互联网法院正式挂牌成立一周年。作为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一年里,这家基层法院以智能化和专业化的方式探索了管辖范围内的互联网购物与服务、小额金融借款等合同纠纷、互联网著作权属、侵权纠纷等六类涉网案件。
据统计,试点一年来,法院受理的著作权类案件占比最高,加强涉网知识产权保护,是保障互联网行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通过《奔跑吧兄弟》《捉妖记》等著作权侵权案件的审理,杭州互联网法院明确了通过网络深层链接的侵权构成标准,以司法裁判引导网络产业健康发展。
2017年7月,杭州某公司发现自己的原创文章被深圳某公司网站使用,如果起诉到法院,对方肯定会立即删除,证据很难保存。为此,该公司通过第三方存证平台,对侵权网页进行了自动抓取及侵权页面的源码识别,并将这两项内容和调用日志等的压缩包,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上传保存,并在起诉时作为证据向杭州互联网法院提交。
由于网络内容极易复制、转移、删除和销毁,取证一直是维权的第一道坎。王江桥表示,区块链技术对法院而言虽是第一次接触,但最后还是认可了这一证据,“符合真实性”是关键,司法区块链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电子数据的全流程记录、全链路可信、全节点见证。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杭州互联网法院确立了区块链电子存证的法律审查方式,这在全国尚属首家。同时还构建了全国首个电子证据平台,打通了金融机构、公证机构、第三方存证机构各个电子数据来源,将电子数据格式、接入、传输、存取进行标准化,通过“数据跑路代替人工跑腿”实现电子证据的无缝流转。
定居在加拿大的王女士是一名专营品牌化妆品的淘宝店主,前不久,因产品质量问题被诉至法院,12小时左右的时差让她很难进行在线同步庭审,但在“异步审理”模式下,她只需要将答辩意见、证据、质证意见上传至诉讼平台,等待排期开庭即可。
“所谓异步审理,就是法官与原告、被告等诉讼参与人可根据自己的时间,非同步完成庭审流程。”王江桥解释说。
10月25日,身在广州番禺的原告郑某,与远在1200多公里外的被告浙江某公司因网购纠纷,通过“线上”打了一场官司。随着微信小程序、WEB页面等众多互联网技术在法院的应用,动动手指坐在家里打官司的情况越来越多。
在司法审判中注入互联网思维,必须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截至今年8月底,杭州互联网法院共受理互联网案件12103件,审结10646件,线上庭审平均用时28分钟,平均审理期限41天,比传统审理模式分别节约时间3/5、1/2。
在涉网纠纷中,杭州互联网法院继承和发展“枫桥经验”,建构漏斗式的网上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实现化解纠纷“一次不用跑”
去年3月,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借助社会力量,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建立了“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平台打通了最高院的法信、裁判文书网等8大平台,将浩如烟海的法律条文、几十万个经典案例汇聚在一起。当事人只要将自己的案情和诉讼请求输入平台,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就可以自动提取法律要素和裁判路径,从而进行精准的案例推送。
10月22日上午,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副院长陈辽敏向本社记者介绍,目前平台已上线1446名咨询师、30716名调解员,对接浙江省内11家仲裁机构、105家法院。用户使用一个账号登录平台,即可根据自身需求和纠纷特征,选择多种纠纷化解方式,真正做到“足不出户解纷争”,实现解纷领域的“一次不用跑”。
2018年3月14日,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法院调解了一起特殊的离婚案件,成功为远在美国加州的当事人化解了矛盾。吴先生和张女士都是衢州人,在2000年结婚。婚后不久张女士因为生意需要,远赴加州,两人从此聚少离多。2018年,吴先生提起离婚诉讼,但到场办理离婚手续成为奢望。承办法官祝志琴了解情况后,决定使用“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调解本案。
祝法官迅速联系了特邀调解员郑仁昌,通过互联网向远在加州的张女士发送了该平台App的下载链接。双方通过平台,经过半个小时的协商,就达成了调解协议并申请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
“这起案件如果走正常诉讼程序,向国外的被告送达一般要通过外交途径,对于当事人和法院而言,都可能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诉讼。使用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不仅方便当事人,也方便了法院。”祝志琴坦言。
今年1月21日,上海市的李某通过网络在刘某的网店购买了一套化妆品,但因化妆品的质量问题产生了纠纷。李某想到如果要解决纠纷,需要多次往返浙江,几度想放弃维权。但她没想到的是,西湖法院工作人员根据她的情况推荐她使用该平台解决了这起电子商务纠纷。
在调解员的引导下,双方注册并登录平台APP,通过手机视频的方式进行在线视频调解。经过调解员两个小时耐心细致地调解,彼此换位思考,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刘某在线向李某进行赔礼道歉,并当即通过支付宝将1768元货款及8000元赔偿款转账至李某银行账户。
“真是万万没想到,本以为要赔本维权,现在通过平台维权这么省事。”李某感慨道。
此外,陈辽敏解释说,西湖法院网上调解平台集咨询、评估、调解、仲裁、诉讼于一体。
如果当事人想对自己的案件有更全面的了解,可点击进入在线评估环节,提交纠纷描述后,平台会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自动识别纠纷描述中的法律要素,在24小时内自动生成一份包括法律风险、诉讼费用、法律建议等内容的书面报告。
当事人可以选择自行与对方协商处理纠纷,也可以选择在线调解。如果调解成功,可以在网上得到司法确认。如果调解不成,当事人还可以选择在线仲裁或者在线诉讼。而此前的司法确认结果,将通过平台自动带到在线庭审中。法官只需询问司法确认结果,对双方仍有争议的问题作出裁判。
“浙江微法院”一站式服务
今年2月,“浙江微法院”集群平台率先上线,依托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认证,当事人可通过手机向法院申请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立案,并进行开庭、调解和执行,让公平正义变得“触手可及”。
同时,“浙江微法院”集群平台与浙江智慧法院App、诉讼服务网、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等实现无缝对接,共享统一的用户认证体系,让用户在指尖上就能办成事。
其中的小程序除了可以打官司,还有一个“公众服务栏目”,提供智能问答、开庭公告、庭审直播、裁判文书公开、执行线索举报、司法拍卖等20项司法公开和诉讼服务功能;而“当事人服务栏目”,则面向案件当事人和代理律师,提供网上立案、网上缴费、远程调解、在线阅卷、在线开庭、电子送达等10项服务功能。
2017年10月8日,浙江余姚法院率先试点“余姚微法院”,实现手机立案、远程调解、在线开庭、见证执行等功能,是全国法院首批投入实战应用且全流程覆盖的移动办案诉讼平台。
2018年1月2日,宁波两级法院全面上线运行“宁波移动微法院”。1月31日,宁波知识产权法庭一场跨越时空的“移动微法院庭审”开启,法官及双方当事人身处三个城市,原、被告出现在法庭审判席的电脑屏幕中,而当事人则在手机上看着审判席及对方当事人,“人脸识别”身份确认,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一切顺利进行。
2月2日,天津人胡某因产品质量纠纷,在手机上点开杭州互联网法院微诉讼平台,人脸识别核验身份后,钩选结构化诉状,填写网购订单号,点击“申请立案”。系统自动将案件信息同步到杭州互联网法院网上诉讼平台,智能立案系统进行审核,微诉讼平台即时立案。
另外,浙江针对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进行“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全省道交纠纷实现一网办案、一键赔付,诉前调解率达95%,法院同期收案大幅下降50%。
对互联网小微金融纠纷,大力推行电子督促程序,支付令的申请、证据提交、审查、生成等全部实行网上作业,法官审查平均用时只需30分钟,全流程不超过4小时,有效激活了督促程序的“司法减负”与“替代纠纷解决”功能。
作为“新鲜事物”,浙江智慧法院实质是推进司法审判和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支持透明便民的司法服务、公正高效的审判与执行、全面科学的司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