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深处一棵扎根海岛的司法之树

黄海深处一棵扎根海岛的司法之树

——记辽宁省长海县人民法院獐子岛法庭庭长王利

    站在岸边时间久了,王利就成了一棵树,就是攀爬上岸人的援手和栖息的依靠。王利愿意永远扎根海岛,伫立成一棵不老的司法之树,尽己所能,给予海岛人以司法公平正义的荫蔽。

  

  一个海岛、两个海岛、无数个海岛……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人民法院法官王利在黄海中奔波了27年。他将海岛人民对于公平正义的渴望化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始终坚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海岛当家,把当事人当亲人,无怨无悔;化解纠纷于诉前,王利负责法庭案件调解率始终稳定在90%左右;为了不耽误开庭,他带领同事冒着生命危险在海上横跨30艘渔船,攀着缆绳爬到了岸上;他组织建起了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獐子岛法庭;最忙时,他身兼法院数职,奔波于各个海岛之间——“没什么特殊的,我只是做一个海岛法官该做的。”王利说。

为工作便利

把妻子“拽”回岛上

  1968年出生的王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调入长海县人民法院。先后在刑事庭、经济庭、执行庭、信访办、办公室工作,现任长海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兼任信访办主任、獐子岛法庭庭长。

  王利在獐子岛法庭工作长达13年,2002年至2007年间獐子岛法庭仅王利一名法官,他带领一名书记员长年奔波于獐子岛所辖5个岛屿,为23400余名岛民提供法律服务。当时,獐子岛是巡回法庭,他经常走村串户,条件允许的话,村委会、渔家、滩涂、码头都是办案场所。白天渔民没有时间,王利就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主动上门办案。他自己说那是个“拎包法庭”。他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独自扛起23400余名海岛人的重托。

  王利深知驻守海岛要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他常年工作在海岛,难得上岸,新婚不久的王利更是很难与居住在大连市内的妻子团聚,短则1个月,长则半年。直至2008年,妻子为了支持王利的工作,毅然放弃了待遇优厚、条件优越的工作,在组织的多方协调下,调到了长海县工作,结束了长达6年的两地分居生活。

  在大连市内工作,对于孩子教育、老人的医疗等,其优越条件与海岛不可同日而语。在坚持把妻子从市内调回海岛之前,妻子也跟王利抱怨过,并且认为把王利调到大连市内也是一个选项。但王利的态度却不容质疑,“獐子岛法庭就我一名法官,我跑了,调到大连了,让谁来?”

为准时开庭

横跨30艘渔船攀着缆绳上岸

  獐子岛法庭下辖獐子、海洋两岛,从獐子岛至海洋岛,是长山群岛最难行的水道,风大浪高、水深流急,危险瞬间倍增,如影随形。十几年来,王利带领庭里人员经常乘船跨海,冒着危险办案。一次王利在小耗岛办理案件,由于当天有案件在獐子岛开庭,须办完事情之后立即返回獐子岛,但由于当天天气发生突变,风大浪急,靠岸时,渔船都集中停靠在码头,堵住了上岸入口,为不耽误开庭,王利带着书记员冒着生命危险在海上横跨30艘渔船,攀着缆绳爬到了岸上。

  横跨30艘渔船,少说也得有100多米,当时风大浪急,王利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海岛人,见过的风浪多了。只是为书记员小同事捏把汗,真要是有个什么闪失,咋向人家家长交待?”

为法官有“家”

牵头建起边境海岛第一个法庭

  长海县是我国唯一个海岛边境县。獐子岛法庭下辖的海洋岛属于边境岛。作为巡回法庭,几经折腾,獐子岛法庭办公室设在镇政府招待所,法庭则设在招待所地下室一个不足30平方米的房间里。地下室长年积水,且没有取暖设备,王利冬季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房间里给当事人开庭,夏季则踩在没至脚踝的水里为当事人调解和处理案件。2005年,县法院党组决定由王利负责筹建獐子岛法庭。由于当时资金紧张,王利借助平日真诚服务和卓有成效的积极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岛上各方的大力支持,迅速盖起了边境海岛第一个法庭。

  法庭盖好后,办公设备紧缺,王利为了节省经费,又四处奔波,到处求援。一次到大连中院开会,他发现中院正在更换法台、法椅。他便软磨硬泡,硬是把一套法台、法椅和40多个旁听椅自己掏钱雇车拉到了码头,又雇船运回了海岛。之后自己又购买了工具,动手将桌椅一件件组装起来。至此,獐子岛法庭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法庭,法庭工作人员才有了自己的“家”。

  静夜的海岛,悄无声息。忙碌了一天的王利环顾有模有样的法庭,内心充满了成就感。10年了,这个远离大连陆地的海岛上,终于有了法官的“家”。

为老人回家

他破例到当事人家吃顿包子

  10多年前,在褡裢岛,为了顺利调解一起离婚案,王利破例到当事人家吃了顿包子。当地一对半路夫妻产生了新的矛盾,非要到法庭打官司离婚不可。当时男方已离家,俩人分居。这事闹得挺大,开庭时,很多居民都到庭旁听,尤其是双方家人都来了不少,有点势不两立的意思。

  开庭后,王利觉得不能判他们离婚,因为他们还没到感情破裂的程度。在法庭上,看时间已到中午12点半了,王利对女方说:“大娘,咱们中午就在你家吃饭了,你先回家吧。”中午吃饭时,当大娘端上热气腾腾的包子时,大爷也带着行李回家了。原来这是王利给大爷出的主意。碍于王法官的面子,大娘没说啥,也让大爷端起了饭碗。借着这顿饭,王利基本上做通了老两口的工作。王利临走时,老两口谁也不提离婚的事。王利长舒了一口气。

  为了防止居民尤其是亲属间撕破脸皮,王利有时也假戏真做。他记忆深刻的一起案子是母亲状告儿子的赡养案。这个老母亲80多岁,家中4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媳因为当年分家时,婆婆没给他家房子,两口子只带着铺盖卷就分了家,与婆婆结下了疙瘩,所以老人老了,他家一点赡养费也不出,于是引发了母亲状告儿子索要赡养费。

  这个案子,王利考虑到其特殊性,调解了5个半月,但儿子和儿媳始终坚持,无奈,王利决定开庭。但开庭也不是一般的开庭,他请来了当地的一些领导、社会人士,尤其请来了当地记者,在法庭架起了摄像机。儿子和儿媳进入法庭后,发现这阵仗,立刻蒙了。答应马上给钱,让老母亲撤诉。明白真相的人们暗暗赞叹,王法官为了不让母亲与儿子对簿公堂,还真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啊!

为海岛和谐

调解率稳定在90%左右

  海岛常住人口不多,人与人之间知根知底,是典型的“熟人”社会。王利认识到开展好法庭工作,必须依靠当地政府、群众和各行业的支持。否则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海岛站不住脚、扎不下根。在日常工作中,他要求办案人员坚持做到接待咨询要耐心,办理案件要细心,交流意见要掏心,服务到位有恒心。案件立案后,主动到被告家中、到劳动场所当面送达,到当事人所在社区、村委会和邻居家了解情况。

  虽然有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庭,王利觉得,建起的法庭也不是为开庭而开庭的,他主张以调解为办案的主要形式,目的是为了海岛居民和谐,而不是撕破脸皮、对簿公堂。

  基于这样的办案理念,他带领办案人员力争做到将纠纷矛盾化解在诉前,减少诉讼,甚至无诉讼,王利提出的口号是“小岛无诉讼,大岛少纠纷”。近年来,獐子岛法庭案件调解率始终稳定在90%左右,平均每年诉讼案件60-80件,而在诉前解决的纠纷约300余件,自王利2002年接管獐子岛法庭至今,连续13年审结的案件无改判、无发回重审。2014年更是实现了辖区大耗岛和褡裢岛两个行政村无诉讼案件,另一个小岛小耗岛仅1件诉讼案件,诉讼案件呈现逐年递减的良好态势。

  长期以来,王利带领獐子岛法庭实实在在服务群众,与当地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当地政府和老百姓提起王利纷纷赞不绝口,当地领导动情地说:“王利就是我们的一分子,我们把他当作一家人。”

  王利不但担任獐子岛法庭庭长,后来还同时在院里担任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和信访办主任,尽管工作千头万绪,但王利忙而不乱,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王利总是不知疲惫地奔波于海岛和法庭之间。在信访办他还要频繁耐心地接待上访闹访缠访人员,在海岛穿梭于法庭、司法联系点和群众之中。记者在海岛采访时,王利刚刚卸任了院办公室主任职务,但同事们说,他作为员额法官,审执工作担子更重了。

  在王利的带动下,獐子岛法庭的每一名成员都以岛为家,默默奉献海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獐子岛法庭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法庭、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先进集体,2013年被最高院评为全国法院法庭工作先进集体。法官王涛被省高院评为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王利2013年获省高院表彰,荣立个人二等功。2014年,王利被评为“2014年第四季度‘大连好人’”,2015年,王利再次被省高院荣记“个人二等功”。同年,王利被评为“全国法院先进个人”、辽宁省第七届“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并于2016年被评为“全国法院党建工作先进个人”。

  各种荣誉来了,但身材粗壮、脸庞刚毅的王利仍然忙碌于审执一线。记者第二次来到长海法院,他才腾出半个小时接受采访。站在岸边时间久了,王利就成了一棵树,就是攀爬上岸人的援手和栖息的依靠。王利愿意永远扎根海岛,伫立成一棵不老的司法之树,尽己所能,给予海岛人以司法公平正义的荫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