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片版权保护路在何方
目前我国电影版权保护对象多集中在院线发行的电影长片,而在短片领域,因其制作成本较低且不具备很强的盈利性,保护措施几乎为空白。
2018年7月,导演小马第一次在微博推送上看到自己导演的短片在某处展映了,而他本人对此毫不知情。由于当时忙于其他事务,并认为此行为是个例,小马并未对此进行过多关注,但随之而来的信息却让他感到惊愕和愤怒。
包括小马在内,超过10位导演或片方经历了相同遭遇,即未接到任何通知或说明,自己的短片便被私自放映。而据小马等人搜集到的信息显示,已知放映场次已经超过10场。
值得关注的是,这10余位导演或片方全部参与了名为2017年华时代全球短片节的影展。遭到侵权的影片皆为此影展的入围作品。
影展冷落创作者
据上述影展主办方官网显示,2017年华时代全球短片节为该主办方的首届影展,在北京、东京、悉尼、纽约、洛杉矶五大城市进行展映。所选影片必须“以华为主”,也就是说,作者必须为华人,或者由非华裔作者拍摄,但内容必须是有关中华文化的。
开幕、展映、评奖、闭幕,此影展的时间跨度仅为2017年10月到2017年12月。小马怎么也想不到,在签订过协议的情况下,影展已经结束将近一年,主办方还会把当时的片源拿出来,于2018年6月到8月间,在诸多咖啡馆、茶社进行私自展映。
小马冷静下来后,对记者直言:“其实是在意料之中,他们是会做出这种事情来的。”据小马透露,在影展展映期间,影展主办方除了通知小马,告知他短片入围,此后便没再联系过他。展映影片时,也没有邀请包括小马在内的众多短片导演去做映后交流。
在一般情况下,正规的影展都会有入围作品的集中放映,之后会安排作者之间、作者与观众之间的映后交流,对影展来说这是很重要的环节。但此影展主办方不仅没有邀请作者,其媒体宣传也都是明星阵仗,鲜少有对于短片作品的宣传。这让小马产生一种被人“用完就扔”的观感,对影展的专业程度也有了怀疑。
主办方的侵权行为似乎验证了小马的怀疑。小马说:“目前大陆的大多数影展其实没有办过很多年,一些老字号到今年差不多有二十几届,更多的是只办过十几届乃至几届的新兴影展,但是像华时代这样没有版权意识,甚至还公然发微博、微信去推送,我只能说胆子太大了。”
这之后,小马发现华时代在展映未授权短片时,还有过收取门票的行为。
2018年9月6日,包括小马在内的7位导演或片方,在社交媒体上联合发布了《关于华时代全球短片节侵权事实的联合声明》,谴责其侵权行为。并要求华时代主办方立即停止线上线下的放映活动,保护好片源,并公开道歉。
电影短片的尴尬处境
声明发布之后,记者走访了多家作为短片展映场地的咖啡馆以及茶社。这些休闲场所多数聚集在某艺术院校附近,周围聚集着较多的艺术学生和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使得这些咖啡馆和茶社在工作日也不缺乏顾客。
这些休闲场所几乎都有投影或大屏幕,晚间多有音乐表演或电影放映,甚至有独立导演在这里做艺术片交流。其中一家老板在听说华时代短片展映涉嫌侵权后,表示自己毫不知情。“第一次听说,我还以为自己在帮导演做短片推广。”这位老板说。
多家咖啡馆老板都表示,自己这里非常欢迎一些导演、艺术家来做影片交流,并且从来不收取任何费用。在华时代主办方的推送中,对于这些免费场地,主办方也没有加收门票,只是写明“进店正常消费即可”。然而在少数几个场地,主办方存在定价50元门票的行为。
记者找到了一家曾收取门票的茶餐厅。茶餐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场地在空闲时间可以出租,租金为每小时500元。如果办活动,也可以采取卖门票,之后再进行门票分成,但是主办方要保证门票售出的数量。
记者就此事咨询了华时代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回答:“主办方从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过和观众收费的行为,存在门票是场地方对于饮品和小食的等价收费,和放映无关。”
记者发现主办方的推送中有写明“门票50元(含指定饮品一份)”。
华时代工作人员在与记者的交谈中承认,此次事件是由于他们的工作存在失误导致的。他同时说道:“短片谈不了院线,作者自己在网上传播,如果得不到平台推荐,播放量也不会大,所以跟观众最好的见面机会就是做放映,这正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
工作人员还透露,华时代主办方已经对被侵权的导演或片方进行了道歉,做出了赔偿,并保证今后对于版权的问题一定会更谨慎一些。
记者注意到,在2018年的征片报名表中,写明短片一旦入围或获奖,将授予主办方全球公开展映的权利,为期一年,而主办方将支付展映版权费1000元。
导演小马也收到了道歉邮件,但他认为道歉缺乏诚意,也并非公开,所以他并不打算接受。同时他也拒绝了主办方的经济赔偿,并直言:“简直就像施舍一样。”
短片版权保护的缺失
为了进一步了解版权保护的现状,记者采访了资深影展策划人李小姐。
李小姐了解情况后点评道:“主办方版权意识不强,这其实是不专业的表现,但这种现象的确普遍,民间各种放映,有商业行为的不少,得到版权的估计也就一半吧。”
李小姐进一步解释,在很多商业活动中,活动主办方放个迪士尼电影,其实都属于侵权行为。但华时代作为一个与导演签过协议的影展,之所以发生这种事,有可能是嫌麻烦。因为要征求每一个导演同意,补签协议。
目前,正规影展的保护措施是用DCP和密匙。DCP是一种视频格式,是正规影院的播放介质,无法拷贝。如果是带有密匙的DCP文件,每次放映需提供放映机的服务器地址,版权方提供一个限时的钥匙开锁。这样版权方可以实现对每一次放映的监控。
但是短片绝大部分不会制作DCP文件。其中一个原因是制作DCP文件并不便宜,需要较为专业的设备和软件,根据时长不同,大概需要花费5000元到2万元不等。另一个原因是国内很多影展,尤其是短片影展,是无法在影院放映的,而是会选择艺术中心一类的场地,这类场地并不支持DCP格式。这也是短片更容易被侵权的原因。
至于一旦发生侵权事件该怎么维权,李小姐坦言,她唯一想到的就是发布抗议声明,其他的维权方式成本比较高,效果也未必好。
“但抗议信也不一定有用,主办方可能还觉得自己是帮你做宣传呢,因为你们这种片子本来也没地方放。”李小姐说,“正是对版权意识的缺失,造就了这种傲慢。”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遇到此类情形,权利人可以联系侵权方,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如果之前签署了相关条款,也可按照条款协商赔偿事宜。如果侵权方拒绝停止其行为,或拒绝赔偿,权利人也可移交法院处理。但如果权利人主张经济赔偿,需要提出确实的证据证明损失是多少,或者证明侵权方获利是多少。如若不能,只能交给法院酌情处理。
当前,我国存在一些电影版权保护的支持机构,但其服务对象多为在院线发行的电影长片,针对的一般是网络盗版等问题。而在短片领域,因其制作成本较低且不具备很强的盈利性,除了登记著作权方便举证,其他的保护措施几乎为空白。
(文中小马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