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职干部扶贫故事——中国法学会干部赴重庆开州区挂职扶贫纪实

    中国法学会承担“十三五”定点扶贫重庆开州区的工作后,先后选派了4名法学会干部赴开州区挂职,从事扶贫工作。

  20161月至20183月间,中国法学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增勇任重庆市开州区委常委、副区长,中国法学会办公室财务处主任科员韩圣迎任重庆市开州区岳溪镇插腊村、温泉镇白玉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20184月起,中国法学会办公室副巡视员张再魁任重庆市开州区副区长,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所六级职员李鑫鑫任重庆市开州区竹溪镇石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几位扶贫干部深入一线扶贫攻坚过程中,为开州百姓做了很多事情,也获得了开州政府和人民的一致好评。

王增勇:助力跳蹬水库落地

与渝西高铁过境开州

  建设跳蹬水库和渝西高铁过境是重庆开州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当地经济发展作用举足轻重,中国法学会也将推进跳蹬水库项目、助力渝西高铁过境开州列为了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6年初到开县挂职之后,这两项工作的沟通与对接责任就落到了王增勇的身上。

  为了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王增勇到南门、岳溪、五通就跳蹬水库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现地踏勘,并到水务局调研开州民生水利建设以及跳蹬水库前期工作推进情况。

  挂职期间,王增勇多次回京向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鲍绍坤等法学会领导汇报工作,将中国法学会支持的扶贫项目进展、面临问题和实际困难向学会领导汇报。

  在中国法学会主要领导的积极帮助和协调下,2016年跳蹬水库建设项目顺利列入国家“十三五”重大水利设施建设项目,2017年完成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的勘察设计招标。渝西高铁项目也纳入了重庆市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实施意见、重庆市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总公司已完成技术方案论证和勘察设计的招标工作,预计很快将开工实施。

  除了协调跳蹬水库与渝西高铁过境开州这两个重点项目,王增勇还积极协调招商引资工作,担任开州区九龙山镇、五通乡、三汇口乡等多个乡镇扶贫工作团团长。

  王增勇先后走过开州区40个镇乡街道,调研扶贫工作,了解贫困村、贫困户之所以致贫的原因,帮助镇乡街道在特色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搬迁扶贫、乡村旅游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社保扶贫、动态扶贫、城乡统筹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提思路、出主意、想办法,积极协调区相关部门解决群众脱贫致富的困难和问题。

  王增勇撰写了《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理论与实践》一文,参加国务院扶贫办2016年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研讨会”主题征文活动。经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评审专家组初审、复审,该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并入选“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韩圣迎:两年扶贫挂职是我

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2015年底,中国法学会首次接受党中央定点扶贫重任,韩圣迎主动请缨赴秦巴山区脱贫攻坚。

  经中国法学会党组选派,韩圣迎先后担任两个贫困村第一书记。韩圣迎用爱心和真情带领插腊村130户贫困户、白玉村121户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从12.3%下降到1%,两个村实现整村脱贫,并且插腊村提前一年实现整村脱贫,得到了村里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20184月,韩圣迎挂职扶贫结束回到法学会工作,仍时常梦到两个贫困山村的山山水水,梦到自己骑着摩托车下村穿行在大山深处。

  韩圣迎的微信头像至今还是在白玉村挂职扶贫时候的照片,照片上面 “撸起袖子加油干 脱贫攻坚当示范”几个红色大字几乎覆盖了整个画面。

  “这张照片拍摄于2017824日,是我和村干部下村时,村干部拍的一张照片。当时,我们正在帮助困难群众寻找水源,解决白玉村6组丰岭贫困群众吃水难题。”

  韩圣迎告诉本社记者,当时正值秦巴山区高温酷暑季节,天气干旱,6组很多贫困群众吃不上水,为了尽快解决群众吃水难题,韩圣迎带领驻村工作队、村干部、村民小组长、社员代表、施工队技术人员等在山上寻找水源,并且就存在的实际困难和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协商解决办法。

  韩圣迎挂职的两个贫困村有着很多共性,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村委班子工作涣散,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

  作为贫困村第一书记,韩圣迎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最重要的莫过于建立一支能够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工作队。

  针对插腊村班子队伍软弱涣散、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工作缺乏活力等问题,在村级组织换届中,韩圣迎主动提出,把思想品德好、年富力强、有担当、有文化、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年轻人选拔进来,使干部年龄形成梯次结构。

  在他的倡议下,两名45岁以下的同志通过选举担任实职干部,三名35岁以下的年轻人通过选举担任群团组织负责人。新鲜血液的注入,既推动了各项工作,又锻炼培养了年轻干部,使插腊村班子队伍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除了积极改变领导班子工作现状外,韩圣迎还积极推进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产业升级。在韩圣迎的积极协调下,两个贫困村的崎岖山路得到了硬化,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

  韩圣迎坚持“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脱贫转变,他带领贫困群众集中精力发展农村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力发展农村电商扶贫驿站,提高了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

  “我常常会想起村里的困难群众,他们日子过得怎么样?老人的病情好些了吗?孩子上学的困难解决了吗?村干部和村里的群众也时常给我打电话,介绍村里的情况,我一直会挂念着村里的父老乡亲。”

  韩圣迎说,他会继续一如既往地帮助贫困村发展扶贫产业,争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培育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巩固脱贫成果,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脱贫后的乡亲们尽快实现乡村振兴,真正实现小康。

  韩圣迎两年来的扶贫工作,深深感动了两个贫困村的父老乡亲,插腊村全体村民和白玉村党支部向中国法学会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中国法学会也将韩圣迎推荐为“全国脱贫攻坚奖”候选人,参评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

李鑫鑫:走好脱贫之后的致富路

  第二批挂职干部李鑫鑫刚刚来到大山深处时,有很多不适应。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爷们在重庆山区遭遇了语言不通、吃住不惯的难题。

  进驻深度贫困村石碗村后,李鑫鑫被当地艰苦的条件震撼了。他立志要改变这里的贫困状态,在斗志面前,一切都不再是困难。

  李鑫鑫几乎每天都下村走访,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他就听懂了开州方言,现在也能用开州口音跟乡亲们聊天了。

  为了更好地实现贫困村脱贫攻坚,李鑫鑫时常给韩圣迎打电话请教,也曾找过王增勇学习经验。

  “这个村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路,因为没有路,所以协调了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来。”李鑫鑫告诉本社记者,今年522日,由于洪灾导致村里山体滑坡,本来已经泥泞的道路在遭受自然灾害后更加不堪。修路是摆在李鑫鑫面前的一大难题,目前他正在积极协调为村修路的工作事宜。

  20186月,竹溪镇通过了国家扶贫验收,开州区成功摘帽。但石碗村的基础设施和历史遗留问题仍是今后一个重点突破的难点。只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稳住民心,发展村集体经济。

  “我们这里有一户老年夫妇,建卡贫困户,已经六七十岁了,将山区深处和山顶上荒废的土地都种上了庄稼。”

  李鑫鑫谈道,在“等靠要仍然存在”的农村,希望通过双手改变贫困命运的精神着实可嘉。他知道,脱贫致富是根植在每个村民心中的梦想,他也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石碗村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来到石碗村不到半年时间里,李鑫鑫干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下户走访。他发现村中“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不在少数,很多村民身体有残疾或者患有精神疾病。

  李鑫鑫将每家每户的病号情况都记录在了本上,每次入户走访都要探望询问病情,同时也积极为他们争取医疗救助。

  尽管竹溪镇已经成功摘帽,但是带领村民走向致富的路程依旧还很长。李鑫鑫知道,仅仅依靠自己和上级领导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石碗村民自发行动起来,也需要社会各界为他们奔小康创造机会和条件。

  通过近段时间的考察调研,并结合村民的意愿,李鑫鑫准备带领村民在海拔1000米的高山种植魔芋。李鑫鑫说,对于产业,一定要突出高山村的特点,一定要遵从村民的意愿,一定要选对人。

  与此同时,李鑫鑫还联系了北京品构广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和一舍物生(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捐赠了“5·22”洪灾抢险款共计1万元,联系了北京企飞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捐赠办公电脑购置经费1.2万元,并把重庆乡野耕夫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引到大海村签订了118亩土地流转合同。目前,李鑫鑫已经设计好高山大米的包装,准备带领村民向着产业化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