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西安2018年‘一带一路’国际法律交流合作周”启动
本报讯(记者冯雷□王璐) 9月5日至12日,“中国西安2018年‘一带一路’国际法律交流合作周”在西安举行。来自埃及、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格鲁吉亚、洪都拉斯、老挝、马其顿、马来西亚、毛里求斯、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拿马、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津巴布韦等17个国家的41位法律和经贸官员参加此次交流周活动。
9月6日上午,活动欢迎仪式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全体研修班学员和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青年法官、检察官共70余人参加。
陕西省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杨建军在致辞中向研修班学员介绍了陕西的自然风貌、历史人文以及陕西在中华法治文明史上厚重的历史地位和独特魅力。他表示,相信通过市法学会组织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习交流活动,全体研修班学员一定会加深对陕西人文历史、经济社会、法治建设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他希望通过活动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之间的合作交流,增进互相了解和友谊,为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贡献彼此的智慧力量。
西安市法学会会长丁健介绍说,西安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的融合,西安期待进一步与世界各国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合作,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在融资、贸易、人才、文化、旅游、法治等方面,携起手来,互联互通、深化合作,共同开辟崭新的“一带一路”市场。本次活动契合了共建“一带一路”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共同推进,“路相连、心相通”的理念,在中外法律工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他希望来自不同国度的朋友们,在西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悠久的法律文化传承和强烈的现代气息中,重温丝路文明,增进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共议法治昌隆,凝聚开创美好未来的共识;缔结真挚友谊,共同谱写友好合作的新篇章。
活动周期间,市法学会注重凸显西安本土特色,主动当好丝路文化的“扩音器”、丝路友谊的“播种机”,充分发挥西安市高校资源和人才优势,精心安排一系列学术交流和参观考察活动。邀请陕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王启龙教授作“西安的历史与文化”讲座;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师怡作“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法律问题”讲座;西安市发改委外资处副处长毋耘作“陕西外向型经济及其发展趋势”讲座。组织研修班学员参访西安市规划展览馆,考察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与西安工商法律界代表举行座谈交流。同时,学员参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让研修班学员领略古都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增进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法治文明的认识了解,感受了古都朝气蓬勃的发展势头。
据悉,此次研修班是商务部和中国法学会为配合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亚非领导人会议上提出的“未来5年内将向亚非发展中国家提供10万名培训名额”倡议而举办的对外重点项目之一,通过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和经贸官员宣传介绍我国政治、经济和法治建设成就,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一带一路”国家经贸界、法律界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