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管理之困

    长久以来,科研经费腐败案层出不穷,其中套取科研经费手段更是令人匪夷所思,以至于外界一度将科研领域形容为“老鼠仓”,科研经费瞬时成为“烫手山芋”。面对这样的态势,许多科研人员也彷徨于申请课题的门槛之前,生怕一不小心就可能触碰“贪污”雷区。

  与此同时,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也成为众矢之的。事实上,几乎所有科研单位都会制定严格的科研资金管理制度,但最终并未达到“防蛀”效果。

  “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科研经费管理在收紧与松绑之间愈发难以拿捏。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的国家,科研经费管理该何去何从?

  20187月底,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扩大科研人员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为科研工作“减负松绑”。

  该通知同时提出,开展基于绩效、诚信、能力的科研管理改革试点,内容涉及简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差别化的经费保障机制以及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四个方面。

  此时,我们试图回首“课题制”改革之初,找寻“问题”科研经费频出的原因,审视科研腐败案件中的司法争议,借鉴国外科研经费法治化的经验,以期能够探求科研经费管理困境的解决之道。

  详见0203

策划/执行:徐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