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生育基金”学者不过表达了不同的学术观点
最近有三位高校教授成为网络热点人物,其中,南京大学的两位教授联合署名发表了《提高生育率 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建议40岁以下的公民工资按比例缴生育基金,在岗期间不生二胎的不能取出;紧接着,中国政法大学的一位教授发表言论,认为未来不仅可以设立生育基金制度来鼓励生育,甚至建议将来要对丁克家庭征收社会抚养税。一时间,舆论哗然,谴责之声不绝于耳。
诚然,他们的言论或有不妥之处,也确实触动了社会的不满,但更应该冷静、客观地看待此类问题。
高校教师的任务不是决策,而是学术研究,学术研究不能人云亦云,需要提出新的观点。这既是学术研究的需要,也是学术研究的权利。当然,学者们提出的建议,也有可能成为决策者的重要依据,但学者的建议与国家的决策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可能画等号。学者的建议如果不经过决策者的转化,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正式的国家政策。更何况,上述三位教授的观点,并没有直接向决策者建议,只是在报纸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或是在接受网络媒体采访时谈的个人看法而已。
宪法规定,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只要不违法,就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受他人的干预。三位教授只是针对生育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甚至只是表明自己的不同学术观点。客观地说,三位教授的言论对当下的民众心理接受而言,虽有不妥之处,但最多只能算作学术探讨。因此,不必上纲上线。社会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术观点和不同意见。对三位教授的言论,要冷静、理性、客观对待,他们只是行使了自己说话的权利,表达了自己可以表达的观点,不可把所有的怨恨加到他们身上,这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