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调战线的温情守护者
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是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特色和亮点之一。作为一名基层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她始终坚持以情动人,以法育人的原则。在她看来,化解老百姓之间的矛盾,不让纠纷激化或上交,才能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
——记全国调解工作先进个人成海娟
2018年5月,成海娟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调解工作先进个人。51岁的成海娟曾先后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杨集司法所、灌云县援助中心、海州区板浦司法所、海州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
提起成海娟,熟悉的人都喜欢叫她一声“成大姐”。自30年前开始从事调解工作至今,成海娟始终坚守在人民调解一线,她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都倾注在人民调解这一艰辛而光荣的事业上。这些年里,经她调解的案件,无一件因民事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未发生一起因调解不当或不及时而发生非正常死亡事件。
凭借着专业知识、对人民调解事业的赤诚和热爱、对群众的奉献和付出,成海娟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认可,也成为民调战线的行家里手。
及时调处化纠纷
民事纠纷有时和刑事案件仅一步之遥,如不及时化解,矛盾瞬间就会激化。然而,化干戈为玉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成海娟任海州区板浦司法所所长期间,她的足迹遍布整个板浦镇的每一个村组,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她调解的身影。
2013年6月8日下午,因为房子交付问题,板浦镇浦东村村民司某某在连云港市众志房地产有限公司开发的板浦镇新城小区喝农药自杀身亡。
事情发生后,成海娟第一个赶到现场。她当即将情况向上级领导和派出所进行汇报,同时通知浦东村的调解主任赶到现场,及时对家属进行安抚,以防事态扩大。
悲痛欲绝的家属和亲友把板浦镇团团围住,并拉起横幅,表示事情如果处理得不好,他们将到市政府上访。就在事情发生的第二天,司某某家的上百口人到板浦镇要求处理此事,成海娟接待了他们。在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后,成海娟首先安抚司某某家属及两个未成年的小孩,然后耐心地做家属的思想工作,对他们晓之以法,动之以情,并表示和领导一起尽快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为了不让矛盾激化,在最短时间里解决问题,成海娟全力以赴投入到这项工作中。
从事情发生到解决的5天里,成海娟可谓是跑断腿,磨破嘴。她从未睡过整夜觉,在深夜还在做开发商的工作或是家属的工作,凌晨一两点钟还在和开发商沟通,协商赔偿事宜。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开发商同意拿出20万元达成调解协议,一起有可能上访激化的矛盾就此化解。
依法办事促和谐
一旦遇到棘手的矛盾和纠纷,成海娟总是在危急时刻第一个站出来,从不退缩。
2014年11月1日上午,板浦镇永平村村民因土地承包纠纷围攻该村奶牛场和村委会。成海娟接报后,会同镇农办、工办、派出所、信访办等部门有关人员,及时赶到现场,了解基本情况。
当时现场形势十分严峻,村民们堵住道路,不允许任何车辆通行,许多村民还手持棍棒铁锨,一场械斗一触即发。但成海娟没被这种场面吓住,依然挺身而出。
面对此情景,成海娟先是想办法稳定村民们的情绪,在此过程中,成海娟一度被村民们团团围住,人们把不信任的目光投向了她。成海娟没有放弃,她苦口婆心地向村民们讲法律、讲政策、讲利害关系。
两个多小时后,村民们的情绪终于稳定了下来,开始推选村民代表,表示愿意接受调解处理。在成海娟的主持下,经过两天的调解,奶牛场向村民们补偿了占地费。最终,问题得到解决,成海娟依靠人民调解成功遏止了一场矛盾纠纷的恶化。
“成大姐办事依法依理,一碗水端平,她的话入情入心,我们听。”这是许多经过调解后的群众对成海娟的评价。
真情倾注暖人心
以情动人,以法育人。多年来,成海娟始终坚持着这一原则。
2015年4月7日上午,下着大雨。城北村调解主任打电话给成海娟说:该村村民胥大爷和儿子胥某因房产问题发生矛盾。老人说,儿子天天骂他,这种日子没法过了,如不及时调处,他就一死。
接到电话后,成海娟第一时间赶往事发现场。当时现场正处于焦灼状态,大家束手无策。只见年岁已高的胥大爷已失去理智,任何人的话都听不进去,老人的另外两个儿子也是剑拔弩张。村民们在雨中拉老人回家都无济于事,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看到这种情况后,成海娟没有慌乱。她先是给胥大爷吃了个“定心丸”,告诉胥大爷放心,她一定能把事情处理好。此时,村民们都把信任的目光投向了成海娟。
在雨中,成海娟和村调解主任经过两个多小时工作,终于感化了胥大爷,他的情绪趋于稳定,并表示愿意接受调解处理。最终,老人和儿子都作出了让步,达成了调解协议,这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多钟。成海娟连中午饭都没有来得及吃,化解矛盾后,成海娟就病倒了。
从事人民调解工作30年,像这样的故事,成海娟还能讲出很多很多。
“群众有困难找来不容易,我得凭良心做事。”30年春风化雨,30年用心奉献。成海娟以一名普通党员的情怀,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凭着真诚、真情、真心,调解工作真正做到了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为保一方平安贡献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