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诊所”换来“大和谐”

四川省巴中市法学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助力脱贫攻坚

  本报讯(记者黎志飞 □张远忠 唐照华) “今年325日,被告人王某某因琐事与邻居杨某发生殴打一案,现予以公开审理。”近日,四川省巴中市法学会协调南江县法院巡回法庭针对王某某和杨某的矛盾纠纷案,在其对口帮扶村南江县下两镇江口村公开审理。

  “通过这种现场审理的方式,对村民既是一种警示,又起到了很好的法律宣传效果。”参加活动现场的村民纷纷表示。

  下两镇江口村位于南江县西北部。几年前,这里山高路陡,土地贫瘠,是典型的贫困村。如今,这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土坯房换成了砖瓦房,以前无人问津的穷山旮旯成了远近闻名的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是什么力量推动江口村实现了华丽“蜕变”呢? 

开“法律诊所” 化矛盾纠纷

  南江县下两镇江口村过去的民风较差、遗留问题较多,严重制约了该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2015年以前,该村抢劫偷盗、封建迷信、打架斗殴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以前这个村的村民动不动就出手伤人,不孝敬父母、不赡养老人更是家常便饭。”该村三社的杨明军表示。

  “愚昧的思想观念,淡薄的法治意识,成为发展的最大障碍。我们一天忙着调解这个调解那个,根本没有精力去抓村上的发展了。”南江县下两镇江口村冉书记感慨万端。

  2015年,巴中市委政法委对口联系帮扶下两镇江口村。巴中市法学会针对该村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村委阵地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室”,由帮扶干部、“第一书记”、乡镇干部、法学会会员等组成工作队,轮流“坐诊”,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化解各类矛盾。

  “‘说’干部作风,‘通’村情民意,‘消’各类矛盾,将服务送到一线,起到化解矛盾、淳化民风、融洽干群关系的作用,这个‘小诊所’带来了村里的“大和谐”。”江口村第一书记陈科伊说。

  “我们会同组织、司法、综治等多部门,联合出台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三级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以综治中心为依托,嵌入法律咨询、矛盾化解、法律援助等服务活动,缩短群众法治需求最后一公里,力争年底基本实现县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巴中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史映平表示。

建“道德银行” 助依法治村

  “我得了三颗星,村上还奖了300元。”在村里开展的“五星评选”表彰大会上,二社的村民周绪平脸上堆满了笑容。“这次只得了二颗星,上次和邻居打架扣了我两分,看来下次要加油才行。”村民杨明勇表示。

  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巴中市法学会坚持法德相融的理念,围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新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厚植“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的道德理念,创立并推广乡村法治道德银行建设,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按律己守法、移风易俗、清洁卫生、勤劳致富、敬老爱亲等议定“法治道德银行”积分标准,塑造乡村道德秩序。同时联合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和下两镇,深入下两镇江口村,按照“四好村”的目标,帮助完善修订了《南江县下两镇江口村村规民约》,村民推荐村里有威望有正义感的村民当监理,负责村规民约的实施,用村规民约规范指导群众生活生产,自主解决邻里事情,有力促进邻里和谐。

  “将村规民约与道德银行有机结合起来,为我们化解了好多矛盾,现在村里的风气比原来明显好转了。”村民罗学秀由衷感慨。

设“法治书屋” 树法治意识

  在下两镇江口村的村委阵地,法治宣传橱窗,法治小故事展板,道德讲堂,一股浓厚的文化之风迎面而来。在“法治书屋”里,村民们可以随时来这里查看资料,翻阅书籍,提高素养。

  治贫先治愚。为提升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环境,巴中市法学会结合江口村实际,着力法治宣传,厚植法治元素,深化阵地建设,提升村民法治意识,营造法治氛围,开展“四好村”示范创建,助力扶贫攻坚。

  2015年以来,巴中市法学会围绕党政中心,主动作为,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会员单位开展法治宣讲500余次,开展法治基层行280余次,发送宣传资料2万余份,化解矛盾1500余起,受众群体达50万人,对服务脱贫攻坚、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