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流深 平安为圳

——深圳市政法工作成效亮点扫描

  本报讯(记者李锐忠 池泽梅) 近年来,广东省深圳市经济建设日新月异,举世瞩目,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卓越成效令人赞叹,正如静水流深,不声不响间蕴藏着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

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摆第一

  深圳市委政法委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队伍建设的第一位,确保政法队伍政治上绝对忠诚可靠,从思想政治建设、履职能力建设、纪律作风建设、政法队伍职业保障、加强党对政法队伍建设五个方面对政法队伍建设工作进行部署,提出30项具体的工作举措,全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特区政法队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近年来,市委政法委依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每年通过组织开展点赞“最美政法干警”活动,着力打造政法宣传品牌,发挥典型人物的引领作用,在全市政法系统乃至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受到广泛好评。自2017年起,该活动由市委政法委、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办、市法学会联合举办,推选出10名“最美政法干警”,最终评选结果与“十大法治事件”评选一起,举行现场发布表彰仪式向社会公布。在去年首次开展的点赞活动中,据统计,浏览超千万次,投票数超150万。

  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广泛收集全市政法系统的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事迹,依托当地媒体开设“强化政法队伍建设年”专栏,每周推出一到两起先进典型事迹,传播政法好声音,凝聚政法正能量。

  深圳市检察机关成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并与香港“善导会”签署跨境涉罪未成年人帮教合作备忘录,还与团委共同发起“点亮心光”帮教服务计划,成立全国第一家由检察机关推动发起的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服务机构。市检察院和福田区检察院被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先进单位、全省“青少年维权岗”标兵单位。

法治建设 严格规范公权力

  法治建设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深圳市根据工作需求,形成了法治建设专责小组制度,建立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法治社会4个专责小组,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将“法治深圳建设”纳入了2017年党委部门、人大常委会机关、政协机关、群团机关、中级法院、检察院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深圳制定了一批符合实际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的法规。2017年度,市人大常委会新制定法规3项,修改法规12项,其中121日正式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警务辅助人员条例》为全国首创。

  严格规范公权力,加快建成法治政府。深圳全面清理市政府“红头文件”,去年清理了1979年建市以来的文件,从近6万份文件梳理出规范性文件1341件,拟保留274件,其他的不再执行。同时将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法治化管理轨道,市级行政审批事项从2012年的391项减至目前的223项,减幅达43%

  去年111月,全市法院已开庭的行政诉讼案件中,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208人次,同比增幅49.64%;已审结的行政诉讼案件中,行政机关败诉案件为253宗,败诉率为8.2%,低于上年的9.1%

  对知识产权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深圳大力发展知识产权司法鉴定、公证、律师服务。20171-9月份,全市专利申请总量达129260件,同比增长25.04%,其中有效发明专利维持5年以上的比例达85.8%,高于北京(71.8%)、上海(74.4%)、广州(62.3%)以及澳门(83.5%),低于台湾地区(93.8%)和香港(91.9%),年均审结知识产权案件占全省1/3、全国1/10

  深圳打造国际化法律服务高地,成立了“中非联合仲裁深圳中心”,并积极引进熟悉国际贸易、海事海商、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律师事务所到深圳设立分所或代表处,目前国家批准设立9家联营律师事务所,有6家落户深圳。前海法院已聘请105名律师担任特邀调解员,其中42人为外籍、港澳台籍律师,还聘任香港退休法官、香港高校法学教授建立香港法律专家名册。

智能化建设 充分运用高科技

  深圳市结合“智慧法院”建设,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纠纷解决效率,减轻群众诉累,在广东省首推在线司法确认,促使司法确认综合用时由1天缩短至半小时,有效避免纠纷反复,目前办理线上司法确认案件已超过1000宗。

  打造智慧公安“深圳版”,深圳市公安局与中电科、华为、腾讯、平安等顶尖企业合作,成立18个联合攻坚团队,建立了联合创新实验室,开展集中攻坚,打造“深云平台”最强实战版。目前“深云平台”还通过“一网、一窗、一机、一号”,彻底整合了人口、出入境、交警、治安等68个民生服务系统及APP,以微信公众号为统一入口,群众进行简单注册认证后即可随时办理123项民生服务,最多跑一次,其中有42项已做到一次都不用跑。截至目前,“深微平台”网上办事率已超过60%,成为全国户政业务“网上办理”种类最全的城市。深微平台荣获2017年度中国“互联网+政务”优秀案例,深云平台被广东省公安厅在全省推广,公安部要求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学习借鉴“深圳经验”。

  从2014年开始,深圳积极推进监狱安防系统升级,完善指挥中心建设,实行集指挥调度、应急处置、数据收集分析为一体的“大指挥中心”模式,推进监控、指挥、执法、共享协同一体化,打造监狱管理的“中央处理器”。

  深圳首开全国先河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法律援助服务领域,开启探索智能机器人服务法律援助新时代。20171123日,10台智能法援机器人“小法”在深圳市法律援助处服务大厅列队完毕,简短的“发放仪式”后分赴十个区“服役”,深圳市在全国首次实现了智能法援机器人市区两级司法行政机构全覆盖。市民可以通过文字或语音与智能法律服务机器人进行聊天交互,有问必答。“小法”会通过智能分析当事人输入的法律问题,快速、精准地推送出该问题的法律答案。

平安建设

打造“深”色新“枫桥”

  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群众司法需求多样,矛盾纠纷多发高发。针对此司法资源高度紧缺的实际情况,市委政法委积极推动全市两级法院成立诉调对接中心,充分发挥司法引领、推动多元共治,打造出具有深圳特色的新时代“枫桥经验”。截至今年515日,全市法院共计向诉调对接中心导入案件39687宗,办结21447宗,其中调解成功4555宗。

  近5年来,全市法院共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53743213674人,打出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组合拳”,其中惩处杀人、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35376件,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惩处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刑事犯罪1849件,坚决维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特别是审理了公安部、最高检、最高法挂牌督办的“沙井新义安”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系列案,许军等18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杨正明等10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刑事案件。深圳市中院共办结各类案件188995件,比上一个5年上升36.4%,其中2017年受理案件54212件办结43957件,均位居全国中级法院第一。

  面对电信网络诈骗这一全国性的难题,深圳市公安局率先开通全国首家“反信息诈骗咨询专线”,并成立“线上反诈联盟”,建立公安、通信、银行三方联防联控机制,组建全国首支“蓝马甲”反诈骗专业宣传队,研发“鹰眼盒子”“麒麟系统”等反诈骗工具,始终将“创新突破”贯穿于打、防、管、控、建全过程,取得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进入“深水区”阶段的新突破,被国务院联席办向全国推广应用。

  2017年以来,深圳警方通过“81234567”反诈骗热线精准劝阻潜在被骗群众4.2万人,全市电信诈骗警情同比下降24.4%,破案上升38.1%,拦截电信网络诈骗资金4.5亿元,返还8947万元,均为全国最高,其反信息诈骗中心荣获“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称号。

  交通安全畅顺也成绩可观,深圳全市交通事故死亡数连续13年下降,万车死亡率降至1.1,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以互联网手段处理异常拥堵占比达到95%以上,排名全国第一,实现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破局,其“城市交通大脑”项目荣获“2017年世界智慧城市博览会”全球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