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父母的“育儿经”

    美国父母,尤其是迎接第一个宝宝的父母,普遍重视各种学习培训。他们普遍认为,谁也不是天然就懂得如何去爱孩子的,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

 

  为人父母,是需要学习的。

  这在美国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尤其有孩子的妈妈,更需要全方位的学习提高,以陪伴孩子长大。

  美国父母,尤其是迎接第一个宝宝的父母,普遍重视各种学习培训。他们普遍认为,谁也不是天然就懂得如何去爱孩子的,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

孕妇的培训课

  苏珊现在是个孕37周的准妈妈,这将是她的第一个孩子。“刚怀孕的时候有点焦虑,因为强烈的孕早期反应,搞得特别痛苦,整个人都无比焦躁。感觉做妈妈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直到苏珊上了多次的产前培训课之后,她才逐渐平静下来。

  在美国,待产的医院会提供了一系列免费产前培训,苏珊认真上了每一次培训课。“这些课像镇静剂,舒缓了我焦虑紧张的情绪,而且还节省了我自己翻阅资料或者上网查询信息的时间。让我的整个孕期慢慢平和平静下来。”苏珊说,“还要强调的是,这些产前培训课程不仅让我受益,当爸爸的,也受益多多。”

  苏珊每次都会拉着老公一起去上课,除非有太重要的工作。苏珊的待产医院每两周就会有不同内容的培训课,主要内容是针对不同孕期需要注意的事项。“如果夫妻一起去上培训课,丈夫总会被叮嘱,要更好地爱妻子、关心妻子,如果看到妻子有抑郁倾向,一定要及时联系心理医生。”

  孕妈妈Summer特地详细介绍了关于母乳喂养的培训课,因为相比在家看DVD或看书自学,面对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会让你更全面了解母乳喂养这个概念,还能理清一些错误的观念,让准妈妈获得更感性的认识和勇气。“当初虽然上了一天的课,但却丝毫没觉得困倦,居然到最后神采奕奕。因为整堂课听后让人觉得很震撼,当天授课的老师,对母乳喂养很有心得,是个支持全母乳的职业妈妈。她先是放了一段影片,从各个方面解说了母乳喂养中的技巧和常见的问题……”

  孕妈妈们都是这样,认真对待每一次培训,目的就是“做一个合格的妈妈。”

养育孩子是父母的职责

  大多数妈妈在生产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陪伴孩子,也就是全职妈妈。这在美国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苏珊已经辞掉了收入不菲的工作,准备全心全意做妈妈了。当被问及做全职妈妈有没有危机感时,她表现得非常不解:“这是最劳累、最值得尊敬的工作。”

  而究竟如何教育孩子,秉承什么样的育儿观念,这在美国妈妈看来,“每个妈妈都不同,没有统一的模式。每个家庭也都不一样,每个孩子更是不同的个体,所以这不是做数学题一定有标准答案。”

  被提及最多的是:养育孩子是夫妻共同的责任。

  全职妈妈并非全职“煮妇”,爸爸普遍有很强的家庭责任感。“一整天陪着孩子,这是很劳累艰难的工作,所以我下班后孩子就归我管了。老婆也需要好好休息。”做计算机工作的Nick说。

  Nick不仅仅是下班后全心全意陪着两个孩子玩耍,在周六周日节假日,基本都要尽可能地陪着孩子,解放妻子。

  一个令中国妈妈十分惊奇的现象是,在游泳课、棒球课、篮球课、冰球课等等“课外班”上,可以看到陪孩子来上课的,基本都是爸爸!当被问及为什么陪孩子上课不是妈妈陪的时候,他们一致的回答是“这是我的职责”。

  美国父亲,几乎个个都在业余生活中陪着孩子们一起度过。美国的孩子受父亲的影响是很大的。

  美国爸爸,甚至也有当“奶爸”的,他们也觉得很光荣。“奶爸”认为:能有机会看着孩子的点滴进步,陪着他做运动,这是一件太让人兴奋的事情。

培养孩子最基本能力

  有些在中国妈妈眼里看来非常吃惊的事儿,在美国社会早已是司空见惯。比如六七个月的孩子就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一岁多一点就自己学用刀吃饭;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决不喂,总是让孩子自己吃;孩子号啕大哭,妈妈在旁边若无其事无比淡定……

  的确,很多所谓的育儿方法,早已不是什么方法,而是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

  美国父母早已经习惯让孩子早早具备独立意识、让孩子接受各种锻炼,比如克服对黑暗的恐惧……

  美国家长教孩子从小认识和使用各种工具及电器。工具包括手锯、刨子、锉刀、螺丝刀、钳子等。父母教给孩子这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让孩子掌握操作要领,并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就要教他们使用煤气灶、电炉和洗衣机。家里东西无论哪里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修理。

  教孩子适应环境。约翰、柏拉姆夫妇假日里常带着8岁的儿子与5岁的女儿到山区旅游。每遇山涧需渡水时就叫儿子观察水势,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果选择不当,就讲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样识别水深及流速。上山时,他们从不乘坐缆车,而由孩子选择登山路线。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让孩子判断决定有无危险,是否攀登,并问孩子该怎样保证安全。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实践,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险了。

  进行自我保护训练。时装设计师密契尔有一个10岁的女儿和一个7岁的男孩,带他们上街时,随时随地教给孩子交通规则并嘱咐其他注意事项,说明怎样走危险,怎样才安全。

  家长还叮嘱孩子记住必需的电话号码,如:父母的单位电话、警察局电话、消防电话、医院电话等。

  没错,美国父母不急于让孩子学数学、拼写单词,在他们心目中,“那些迟早是要学会的。但有些本领,是需要早早掌握。”

  美国有一位很特别的妈妈宝伦(Nikkole Paulun),教导她6岁的儿子每个月约她出去上餐馆,这么做的理由是教导儿子尊重他人。

  宝伦在脸书分享她这段特殊的育儿经,短短数日已累积近300万个赞,被转贴分享的次数接近50万次。宝伦认为,现在太多的男性不懂得如何对待女性,以及如何和女性度过一个愉快的约会。她相信她的儿子未来不会是这样的男性。

不能给孩子一份清单式人生

  斯坦福大学前新生教导主任朱莉(Julie Lythcott-Haims),对现代家长的育儿方式很担忧,提倡父母停止用分数去衡量孩子的成功,强调无私的爱才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我们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幸福的未来,可是过高的期许和事无巨细的干预往往事与愿违。孩子有孩子的未来,我们给孩子的不应该是一份清单式的人生!

  生活在清单式童年中是什么感觉呢?

  首先,没时间自由地玩儿。下午肯定没空,因为每件事都必须让孩子收获更充实。似乎每一份家庭作业,每一次测验,每一个活动对于我们预定好的将来都有着决定性意义。于是我们可以取消孩子做家务的义务,只要他们能保证完成清单上的项目,睡眠不足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在清单式的童年里,父母通常会说:我只想让孩子快乐!可是当孩子们从学校回来,有太多次我们首先询问的是他们的作业和成绩。而我们脸上表达出的肯定、爱,以及他们的价值,却来自于许许多多的A”。然后我们走在他们身边,轻声地给他们一点点儿表扬。

  当孩子上了高中,他们不会问:“我在课外应该学点什么做点什么?”他们会问学校的教员:“我需要怎么做才能去个好大学?”然后,当一份份高中成绩单陆续出炉,上面有几个“B”,甚至出现了都不允许的“C”时,他们开始惊慌失措地给朋友发短信:“你知道有人曾经拿着这种成绩去了好大学吗?”

  但是如果你真的有勇气仔细看看这样做的后果,你会发现不仅仅是孩子把自己的价值简单地等同于成绩,而且就在我们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他们宝贵的成长中时,我们就在发出这样的信号:“嘿,宝贝,你能做到这一切全靠我。”于是通过过分的帮助、保护和手把手的指挥,我们剥夺了孩子们发展自我效能的机会。

  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心理天赋,自我效能的重要性远高于他们从父母的表扬中所建立的自尊。自我效能建立在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注意是自己的,而不是父母的行为。所以简单来说,如果我们的孩子要建立自我效能,那他们要有更多的思考、计划、决策、实践、期望、妥协、尝试、犯错、想象,还有体验自己的人生。

  我要说的是,我们应该少把注意力放在那少数几个他们能够申请或者有希望进入的大学,而更多的关注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掌握的技能和健康状况,这些让他们在任何地方都能取得成功的东西;我要说的是,我们的孩子需要我们减少一点对分数成绩的苛求,而把更多的兴趣放在一个可以为未来成功打好基础的童年,放在一个建立在爱和“琐事”上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