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孩子

一切为了孩子

——家庭教育者指导父母如何育孩子

    帮助孩子,成了司马忠经、任黎华、朱良俊这样常年关注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工作者的日常。为了让父母教育好孩子,为了孩子能够有更好的成长环境,他们默默付出了很多。

  无数次站在讲台上传授家庭教育的理念和经验,上海青浦区一站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司马忠经非常清楚,家长们应当学习如何教育孩子。

  然而现实中,很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忽视甚至错误地教育孩子,导致孩子变成了问题少年,才开始关注家庭教育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随着家庭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越来越多像司马忠经一样的家庭教育指导老师开始投身家庭教育指导事业,为了让父母教育好孩子,为了孩子能够有更好的成长环境,他们默默付出了很多。

为孩子重建生活信念的

“修理工”

  穿着崭新的物业工服和电工胶鞋,肩上挎着工具包,手里还提着疏通下水道的专用疏通机,“修理工”司马忠经站在防盗门前,做了一个深呼吸,他在心底默念了一遍今天要做的几件事,然后伸手按响了门铃。

  为他开门的是一位十七八岁的少年,他穿着睡衣,用手揉着眼睛,似乎还没有睡醒。他将司马忠经带到厨房后,本想转身回到自己房间,可是又放心不下一个陌生人独自在家里,于是有些无奈地靠在厨房的门边,看着司马忠经维修水管。

  司马忠经蹲在地上检查水管,不时请少年帮他干一些零碎的工作,并且试探性地询问了少年为什么没有去上学,为什么独自在家闷闷不乐。

  已经许久没有走出家门的少年,对这位“修理工”逐渐打开了心扉。他告诉司马忠经,因为厌学逃学,他被父母关在家里已经有很多天了。平时父母上班之后,就会将他反锁在屋里,今天因为要维修水管才没有被关起来。

  司马忠经仔细地听着,不时插话提问,引导着少年说出自己对父母的不满、目前遇到的生活困境等。在陌生人面前,少年也没有多少拘束,将自己心里最真实的想法全盘托出。

  就这样,水管修了一整天,司马忠经也与少年聊了一整天。在他的引导下,少年开始反思自己行为上的问题和偏差,开始理解父母“以爱之名”做出的种种行为背后的期盼和无助。直到傍晚,司马忠经终于将下水道“修”好了,少年对父母的心结也基本解开了。

  几天后,父母带着少年再次见到司马忠经时,他没有再穿那身物业工作服。当少年与他目光接触的一刹那,两个人都笑了。

  司马忠经目前是上海多个家庭教育项目的负责人,从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多年,他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少年”,他知道这些“问题少年”大多是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

  为了贴近孩子、了解孩子、救助孩子,司马忠经时常乔装打扮深入到问题少年的家里,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心理疏导和人格重构。

  “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为了孩子,对父母的教育培训也好,对孩子的心理危机干预也好,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司马忠经告诉本社记者,对于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师来说,没有什么能够比亲身参与改变一个孩子、一个家庭更有成就感。多年来他工作在家庭教育的一线岗位上,见证参与了无数个家庭或成功或失败的教育案例,也一次又一次将行为失范的孩子从歧途拽回来。

孩子“舞蹈梦”

撞上家长“大学梦”

  躺在床上的女孩面冲着墙,将后背和后脑勺留给了任黎华。

  坐在床边,任黎华并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地讲着自己亲身经历见证的许多孩子的成长故事,并且对女孩目前的处境和心理状态给予理解。

  任黎华看到,当她讲到自己的学生曾经为了逃去网吧从楼上坠落摔伤的事例时,女孩的头会轻轻向她这边扭一下。这一个小动作让任黎华确定了女孩在听,而且在认真地、仔细地听。

  于是,任黎华将更多具有哲理性、实践性的生动例子带给了女孩,让她知道了自己的苦恼其他同龄人也都存在过,通过自身和家长的共同调整,一定能够渡过难关。

  躺在床上的女孩是一名初中二年级学生,热爱舞蹈,经常废寝忘食地进行舞蹈练习。女孩的家人认为练舞蹈影响学习,所以对她的“舞蹈梦”并不支持。为了不让女孩出去跳舞,女孩的母亲将她反锁在家里,女孩就从房间的窗户爬出,但失足坠落摔伤了腿。

  腿部摔伤让这个追逐“舞蹈梦”的女孩十分绝望。看到孩子受伤,女孩的父母也十分自责,在社区的推荐下,任黎华所在的上海市闵行区简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始介入。

  “通过沟通,我了解到女孩父母是从社会底层打拼起来的,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所以对女孩的要求经常过高过严,而且父母希望能让孩子弥补自己的大学梦。”任黎华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父母将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愿景强加到孩子身上的案例比比皆是,父母希望孩子实现自己没有达成的目标,却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爱好与选择。

  在给女孩做心理辅导之前,任黎华先约见了女孩的父母,指出了他们对孩子教育上的失败之处——女孩摔伤前执拗于让女孩放弃艺术梦想潜心学习,女孩摔伤后自责内疚不知如何弥补于是放任自流。

  任黎华建议,父母给孩子多一些空间,也多一份尊重。对于女孩对人生和兴趣的选择,家长不要做更多的干预和介入。同时,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要讲求方式方法,充分尊重保障孩子的意志。

  在她的指导下,女孩与父母很快消除了误会,同时女孩的身体也日渐康复。在转入一所课业压力不太重的学校后,女孩练习舞蹈的时间得到了保障,学习成绩也有了回升。

  女孩和父母从困境中走了出来,但对于女孩的关注,任黎华却没有中断。几年来,任黎华与这个家庭依旧保持着联系,关注她的后续发展。

  “前段时间,女孩给我寄来了她跳舞的视频,告诉我腿伤已经完全恢复,没有留下后遗症,她跳舞真的很有天赋。”任黎华告诉记者,看着她视频中优雅的舞姿,感觉自己做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朱良俊和女儿的五千封家信

  “佳佳:从今天开始,爸爸像陪伴你拉二胡那样,天天给你写一封信,以表达爸对你的思念。爸准备再用一个10年,以表达父亲对你的爱。”

  这是朱良俊在2002927日深夜给女儿写下的家信。那一天,16岁的女儿登上了去德国留学的航班,开始了常年的海外生活。

  女儿一走,朱良俊忽然感觉自己的生活变空了。

  “在困惑中我想到了写信,让孩子感受爸妈的爱,爸妈在身边。”回忆起给女儿写信的初衷,朱良俊说,一方面是为了排解自己的思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指导女儿生活。

  自此之后,每天清晨或者深夜,朱良俊都会伏在桌前为女儿写信。

  家信并不每天寄出,每一年女儿暑假回来,临走之前朱良俊都会把累积的信存进U盘里让她带上:“佳佳,信中记录的仅仅是爸爸的经历和感悟,你愿意看就看。”

  就这样,父亲每日一写,女儿每年一读。读父亲的信,女儿感受到爱和鼓励。

  谈到父亲写信,早已完成学业的朱橙佳说:“我想爸爸写信,除了对他而言是一种思念和支持的方式外,还有就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把他的教育心得、经验和体会记录下来是他的一种爱好。”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朱良俊从自身的经历、女儿的成长中,感受到了教育的复杂性,思考着教育的真谛。

  帮助孩子,成了朱良俊近年来又一项乐此不疲的坚持。受女儿的启发,朋友的支持,几年前,朱良俊和志愿者开办了上海市青浦区首个面向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室,现在这个咨询室已经发展成为上海市青浦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作为朱良俊的同事,司马忠经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征求了朱良俊的同意,准备将这十多年来、五千多封家信进行整理展出,并且建立青浦区家庭教育博物馆,向公众展示家庭教育的优秀范例。

逐步兴起的家庭教育指导

  710日,全国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能力提升研修班在西宁举行,家庭教育概念与实践从东部沿海城市向西北内陆延伸,逐渐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家庭教育网络。

  家庭教育工作在我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史,自1981年,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组织开办“母范学校”以来,全国各级妇联、教育部门、社区等系统纷纷组织和创办“家长学校”,有意识地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已经30多年。

  1996年开始,全国妇联、教委、卫生部等部委先后制订并发布《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计划》《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计划》《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和《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2010 年还发布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对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进行了部署并提出了要求。

  “九五”和“十五”计划大力推进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十一五”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要建立适合广大家长需求的指导中心(站)、咨询站等;“十二五”规划要求通过家长学校建立城乡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家长学校逐渐把分离的城市和农村的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之中,为城乡家庭提供普惠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据教育部、全国妇联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学校系统普遍建立家长学校并常态化开展活动,已建设有幼儿园、小学、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家长学校33.8万余所。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5级工作网络,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供了阵地平台。

  在这些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平台中,以民办非企业形式存在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格外引人关注。这些由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化力量,在进行家庭教育科普、个案指导、心理咨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商业化运营的家庭教育咨询企业不同,政府购买服务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更偏向公益性质,在为孩子和父母服务的时候,不用更多考虑经济效益问题,能更好地为孩子服务。”

  司马忠经告诉记者,随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一定能让我国的教育水平、国民素质有更大提升,也能让更多孩子得到充分尊重和适合成长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