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准结合点 当好“四大员”
山东省昌邑市政法机关为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法治护航
近年来,山东省昌邑市政法机关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项目建设”的理念,把服务和保障“项目建设年”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未雨绸缪,创新思路,强化措施,为全市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找准社会治安安全结合点,当好“守护员”。一是严厉打击涉企犯罪。以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切入点,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影响项目建设进度、扰乱项目建设秩序、阻挠项目建设正常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在交通治安较为复杂、矛盾纠纷较为突出的项目区,采取设立警务室、治安岗、驻勤点等形式派驻民警,实时掌握建设现场,实时保障项目施工,及时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去年以来,共破获涉企案件7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18人,挽回损失5000余万元,为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二是着力强化安全保卫。组织开展了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规范化建设年”活动,与治安保卫重点单位签订了《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责任书》,下发了《昌邑市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规定》,全市共有473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保卫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3900余人。三是适时开展重点整治。将重点项目周边和承建企业列为工作重点,适时组织开展企业周边治安秩序专项排查整治,探索建立了警企共建联动制度、社区民警走访联系和治安通报制度、案件回访制度、报警求助第一时间响应制度、园区和企业周边重点巡防制度,去年以来,先后化解矛盾20余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16名,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找准矛盾排查化解结合点,当好“调解员”。一是强化重大项目风险评估。制定出台《昌邑市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试行)》,严格按照“三个一律”全面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确保重点项目既要推进建设又要和谐稳定。去年以来,共完成41个重大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确保重大项目工程顺利实施。二是积极化解涉企矛盾。充分发挥大调解机制的作用,全面掌握、积极化解涉及项目建设的矛盾纠纷,正确处理维护群众利益与促进项目建设的关系,积极参与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信访问题,促进矛盾纠纷更多地通过非诉讼、非对抗的方式妥善解决。去年以来,全市政法机关成立专门工作组,及时进驻施工现场,依法解决矛盾纠纷156起,司法确认征地拆迁合同200余份,对56名重点人员进行了训诫,确保了项目顺利开工建设。三是健全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建立完善征地拆迁、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环境保护、交通事故等矛盾多发易发领域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工作机制和组织,建立矛盾纠纷调解基金和激励机制,积极争取司法救助和人民调解个案补助资金。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信访调解“四调联动”和排查化解稳控处置“四位一体”机制,实现了重点行业重要领域基本覆盖,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100%。
找准执法司法办案结合点,当好“法治员”。一是正确区分“六个界限”,切实做到打击犯罪者、保护无辜者、支持建设者、挽救失误者。二是力求做到“六个不轻易”,依法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健康顺利推进。三是加强重点项目职务犯罪预防。组织干警深入机关、企业、产业园区、小微企业调研,广泛听取企业、投资者以及社会各界对政法工作的意见建议,精准制定服务举措,协助企业加强内部法治建设。近年来,共召开服务企业座谈会102场,收集意见建议160余条,帮助制定风险防范措施42项,协助解决问题38个,收到了良好效果。
找准廉洁高效服务结合点,当好“服务员”。一是积极开辟绿色通道。实施“司法提速”工程,对涉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的诉讼案件实行专人接诉、专人审查的“一站式”立案服务,积极推行远程立案、上门立案等立案方式,方便涉诉企业办理立案手续。全面加快办案节奏,对涉企纠纷,优先审理,优先执行,集中开展了“凌晨突击”“执行会战”“百日执行攻坚”等专项行动,用足用活查封、扣押、拘留等强制措施,对涉重点项目、重点工程案件进行全面清理,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企业的合法权益。二是努力提供专业服务。建立联系对接点,组织开展“警企恳谈”“法治进企业”等活动,由优秀的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等法律服务者组成专业服务团队,深入企业开展“法律体检”,帮助把关项目建设法律文书,提出风险提示、法律建议和应对措施,提高了项目企业防范法律风险能力。去年以来,帮助企业查找法律风险35处,完善危机处理、出具法律意见53条,促进企业依法经营和健康发展。三是大力提升工作效率。加强政法窗口单位建设,建立涉企案件快速办理机制,实行诉讼费用减、缓、免,简化行政审批,深入推进“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缩短行政审批时限,严格执行服务承诺、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等工作制度。加强对辖区企业实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跟踪服务”,向社会公开承诺32项,对企业人员需出国(境)紧急商务活动的,提供“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