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催眠下的蜕变之旅
催眠下的蜕变之旅
——记北京市女子监狱四监区管班民警杨丽梅
□本社记者 张晓娜
□通讯员 许秀昌 王柏静
作为一名专家级的管班民警,38岁的杨丽梅无疑是优秀的。她同时拥有二级心理咨询师、催眠师和完型治疗师(精神分析的一个流派)的证书。
现在杨丽梅负责北京市女子监狱四监区7班的管教工作。7班以精神疾病和老病残为主,成员中只有一人是正常犯。
在实际工作中,针对精神疾病服刑人员季节更替易发病的特点,杨丽梅利用她在心理学专业上的优势,对班组罪犯进行细致的基础心理分析。她以心理测试、罪犯静态危险评估、日常心理动态等为依据,并尝试以催眠技术,与理性情绪调控法和认知疗法相互融合,将一个从前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班组变成了现在能够互相帮助,气氛融洽的班组。
在2017年的班组建设中,杨丽梅获得了局级优秀管班民警的荣誉称号。
季节交替时的心理干预
去年3月,杨丽梅开始接手7班的管教工作。当时7班多是精神疾病类服刑人员,状况让人心忧的同时,也给监区的监管安全带来隐患。
最初杨丽梅搞班组建设时,班组成员不是特别配合,甚至还有些抵触。她们觉得班组建设和个人完全没有关系,不少服刑人员的心态就是管好自己就不错了,至于为班组争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则完全没有。
尤其是每到季节更替之时,无论春夏秋冬,班组里患有精神疾病类的服刑人员都容易发病。她们的症状很明显,普遍睡眠不好,要么是无缘无故的烦恼,要么是没来由地大笑,争吵哭闹发脾气是常事。由于是病犯,彼此之间情绪都会传染,因而吵闹不断。
通过综合分析班组服刑人员静态评估结果,杨丽梅认为,她们虽然分值没有达到低度标准,但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必须及时采取有的放矢的对策加以解决。
自2003年起,杨丽梅一直在监狱一线从事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她根据班组成员的具体情况,以及女性服刑人员相比于男性服刑人员更易接受暗示的心理,决定把催眠技术运用到班组建设中,从潜意识里用催眠的语言对之暗示,与之潜意识沟通,进而达到改善睡眠,潜移默化地帮助班组形成良性氛围的目的。
科学证明,催眠不是简单的致人进入睡眠状态,恰当的使用催眠可以达到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建立乐观积极心态的作用。
那么实践中,催眠是否也能达到如此效果?
“将手放在桌上,两手对齐,闭上眼睛,慢慢地调整呼吸,想象一下你左手的中指在慢慢地生长,你渐渐地会感受到左手的中指有一点温热的感觉,慢慢地感受,慢慢地生长……”采访中,记者也在杨丽梅暗示语的引导下做了一个时长5分钟的催眠测试。测试结束后,记者感到注意力非常集中。
而对服刑人员的催眠,整个过程至少要1个小时,有时两到三个小时也很正常。催眠的目的就是增强服刑人员的自信心,改善身体环境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同时极大程度地改善睡眠。在杨丽梅看来,这种针对服刑人员更直接、更宽容、更包容的暗示语和催眠手段,可以让她达到一种内心平衡,效果要好于做很多思想工作。
杨丽梅表示,催眠时,所有心理咨询师都是在引导,并没有替服刑人员本人去做决定,而所有的决定都是服刑人员自己做的。催眠最大的好处是服刑人员心中所想,可以在催眠中去实现,让服刑人员看到结果和后果,从而能够让之思维重建。
就这样,7班精神异常的服刑人员在正常服药可以控制病情的基础上,辅之以催眠技术,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她们的状态更平稳,减少了冲突和违纪的次数,能够做到在下一个季节更替时基本不发病。
培养服刑人员的自信心
在北京市女子监狱四监区,杨丽梅的专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应用。每次团体活动中,她都注重观察和聆听,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7班服刑人员刘某,画画特别好,但是由于她平时很自卑怕别人取笑,她一直不说,所以大家从来都不知道她有这项特长。
在一次团体活动中,杨丽梅发现她有绘画基础,画的花非常漂亮。于是就在以后的活动中鼓励她去画。刚开始刘某画一幅画需要好长时间,再到后来用几分钟时间就可以画完,刘某还在监区举办的床头文化比赛中拿了第一名。
变化是显著的,从之前被动参加活动到现在能主动参与活动。通过绘画,刘某渐渐觉得自己有了自信心,在每次团体活动中她都愿意展示特长。
服刑人员张某患有焦虑型抑郁症,此前因被家暴,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无期。在班组,张某经常自己坐在窗边哭泣,什么也不说,这成为常态。而且抵触心理很强,人封闭,不愿交流。杨丽梅就在张某状态好的时候带她出去晒晒太阳,一点点沟通交流。
在对张某做心理咨询时,杨丽梅有意引导她回想一件最高兴的事。张某说她心中最高兴的时候是童年跟她爸妈出去,然后得到第一份礼物:一个小小的棒棒糖。张某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不自觉地笑了,她的脸上有一个酒窝,笑起来很美。
杨丽梅在对张某催眠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她记住这种高兴的感觉,并鼓励她每天都笑一下。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某从之前的要么哭要么面无表情,变成了现在不仅学会讲话,也学会了发自内心的微笑。
此时,杨丽梅才开始慢慢碰触张某的伤口。原来张某一直有懊悔和内疚,她认为,如果当初她能选择另外一种处理方法,或者通过法律方式去解决,就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通过对张某的“刮骨疗伤”,让她在叙述的过程中宣泄最近的不满以及情绪的波动,杨丽梅逐渐修复了她的心灵。
从一盘散沙到互相帮助
服刑人员徐某在调入7班前是监区的问题人物。她曾因财产性判项未履行完毕而减刑受限,产生焦虑心理。调入7班后,不仅依然存在焦虑烦躁的不良情绪,而且还自私地认为家人不愿帮自己履行财产刑,原本存在的负面情绪“雪上加霜”。面对这种情况,杨丽梅采用认知疗法,开展多角度的认知矫正。通过矫正,徐某改变了认知。由于积极表现被选为班长,她的积极转变也带动了其他罪犯,“关键效应”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杨丽梅还将催眠技术的不同方式运用到班组建设不同的环节和群体。渐进放松法、深呼吸法、想象引导法、想象模拟、倒退临摹等,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群体和个人存在的心理问题,达到班组整体建立乐观积极心态,消除个人不良情绪,实现班组整体的心理转变。她带领全班服刑人员开展“生命的旅程”系列团体催眠活动,用心理暗示带领她们进行一次有意义的生命之旅,在体验中解决服刑人员存在的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情绪。每晚入睡前让大家一起做渐进式放松和自我心理暗示练习,这既是一次团体行为训练,又改善了服刑人员的睡眠。通过8次连续的团体催眠活动,服刑人员普遍提高了睡眠质量,消除了焦虑、烦躁的情绪,班组整体氛围日渐和谐。
现在7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最初班组一盘散沙的状态到现在能够相互帮助,气氛融洽。
一点一滴的帮助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服刑人员逐渐与杨丽梅建立了互相信任的关系。每天面对这些服刑人员,杨丽梅始终是微笑着的,很少能看到她脸上有不高兴的时候。“伸手不打笑脸人。”杨丽梅说。而这些服刑人员看到杨丽梅的时候,都愿意跟她说话,把她当成知心人。
除了7班的班组建设之外,杨丽梅还肩负着监区里所有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就在不久前,由于同事请产假,杨丽梅又挑起了10班班组管教工作的重任。
杨丽梅多年来的工作也得到了监区的认可和肯定。四监区教导员牛娜告诉记者,杨丽梅是监区的中坚力量,她的专业能力非常强,而且能够把这些技能很好地运用在管理罪犯的工作中。四监区管理的精神病犯多,由于病情的原因,她们和正常人的思维并不一样。杨丽梅在心理方面的专业能力对病犯的心理调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