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总理”普法忙

  社区普法活动无处不在,社区普法氛围广泛浓厚,社区居民共沐法治阳光。作为“小巷总理”,她甘当基层普法志愿者,多年来凭借高度的普法责任意识和主动行为,为所在社区构建了一张不断辐射的普法网络。

“小巷总理”普法忙
——记安徽省宣城市宝城社区党委书记、普法志愿者赵玉莲

  “妇女之家笑脸墙”展示社区优秀妇女代表,引领一个个家庭走向和谐、法治;“家长学校”定期邀请法律人士走进社区,为家长、青少年举办专场普法活动;社区“市民学校”为单亲、留守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和心理疏导。



  如今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鳌峰街道宝城社区,普法氛围广泛浓厚,普法活动无处不在。



  该社区43个小区中设立了普法宣传专栏,社区开辟了青少年普法活动园地,建立市民普法教育活动中心,设立普法图书室,普法志愿者队伍也在一天天壮大。



  此外,社区还借助警民恳谈会、社区文化广场、电子大屏幕、文化长廊、道德讲堂、征集家风家训、送法进社区以及身边好人、最美家庭评选等活动载体,不断拓展普法新平台,宣传法律知识,解答法律疑问,解决社区服务居民法律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由于社区普法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各类治安、民事、刑事案件逐年下降,矛盾纠纷及时得到化解。近年来,前往该社区检查指导普法工作的各级领导,均对该社区卓有成效的普法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



  而这一切与从事社区工作27年的宣城市人大代表、鳌峰街道党工委委员、宝城社区党委书记赵玉莲是分不开的。





有的放矢 做好社区普法文章



   



  社区邻里守望、和谐相处的民风,风清气正、和谐发展的环境,都离不开基层普法者的辛勤汗水。



  从“五五”普法到“七五”普法,作为普法志愿者,赵玉莲长期扎根基层,利用独有资源和优势,义务开展法治宣传。



  “要想干好普法工作,首先就得要有过硬的法律知识。”作为社区的“一把手”,这些年来,赵玉莲从未中断过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在她家里,堆满了厚厚的法律法规读本。作为“小巷总理”,赵玉莲的“官衔”不大,但每天的工作量却不小。尽管如此,她每天晚上都要挤时间自学。遇到不懂、难懂的问题,她就用笔记本记下来,找机会向有关专家请教。



  在赵玉莲看来,要居民学法,自己必须先学;要群众懂法,自己必须先懂;要别人守法,自己必须先做守法榜样。



  有了榜样的带动,社区“两委”干部也不甘落后。干部们每周五集中学,其他时间自觉学,针对工作带头学。宪法、安全生产法、消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计划生育法以及地方性有关政策法规和条例规定等法律法规都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



  为了让普法工作更有针对性,赵玉莲坚持走访居民家庭。居民小区,每家每户,她自己都记不清跑过多少遍,为的就是做到听民声、访民意、察民情、排民忧、解民难。针对走访调查掌握的情况,她注重有的放矢,组织开展精准实用的普法工作,不断满足居民的法律需求。另一方面,她还带着问题去走访,实地“把脉问诊”,现场解疑释惑。迄今为止,她已记了数十本“民情日记”和“民心日记”。



  调查走访中,赵玉莲了解到,宝城社区有一批戏曲“发烧友”因经常吹拉弹唱引发邻居不满。在社区两委会上,她依据综合调查分析,提议把这些老同志纳入“银色普法人才库”,让这些“银色人才”在普法活动中发光发热。



  根据她的思路,社区通过整合培训,组建由热爱戏曲的老同志组成的戏曲普法宣传队,搭建戏曲活动室,把发生在居民身边的法治案例进行改编,以曲艺说唱等形式进行传唱,让法治声音传遍社区。此举既解决了戏曲“发烧友”扰民的问题,社区也多了一个传唱法治声音的渠道。



   



依法治理 深化社区普法工作



   



  近年来,随着基层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社区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的支撑点、社会成员的聚集点、各种矛盾的交汇点。



  如何将普法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延伸到社区里,深入到居民中,加快推进社区民主法治建设进程,这是赵玉莲一直思考的问题。



  赵玉莲经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家提出依法治国,社区必须做到依法治理。”



  在她看来,深化社区普法工作,对于提升社区居民法律素质,推动建设法治化社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公民个人还是政府和社会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体系,这样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



  秉承依法治社的理念,在总结以往普法经验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赵玉莲挑选精干力量,调整充实了由自己任组长的社区普法工作领导组。她结合社区实际,制定普法规划和年度普法活动计划,完善了普法工作相关制度。经过几年的普法实践,在宝城社区,现在依法治社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抓好亮点 普法调解达到共赢



   



  社区人民调解工作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工作。在调解中普法、在普法中调解,这是赵玉莲抓普法工作的一大亮点。



  多年来,她坚持把普法工作贯穿于调解工作的全过程,做到事前讲法、事中明法、事后析法,调解一案,教育一片,把调解的过程变为居民学法的过程。



  在社区棚户区改造工程中,有十几户居民因房屋拆迁和财产分割产生矛盾。赵玉莲深入走访调查,从不同角度介入,搜寻打开矛盾之锁的钥匙。她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不厌其烦讲法律法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法。一趟不行的,她就跑二趟、三趟,她以情、理、法的思路,架起了与居民心灵相通的连心桥,最终成功化解矛盾。



  社区居民有一姐弟俩因财产继承矛盾,一度诉之公堂,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弟弟扬言,要将姐姐一家人杀掉。矛盾越来越激化,社区得知情况后,主动找到法官掌握情况后,立即开展了全方位的调解说服工作。白天不在家,就晚上上门,上半夜找不到,就下半夜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无数次的上门,有针对性地做工作,终于使弟弟放弃了恶念,同意当面和谈。最后,法院也来到社区开庭。在共同的调解劝说下,姐弟俩达成了协议。社区邻里矛盾时有发生,如出租房问题、楼上渗水问题等等,只要有纠纷、有矛盾,社区就会及时帮助化解。社区每年会发生不同的民间纠纷数十起,社区都会一一坚持以法调解。



  近几年来,赵玉莲通过“普法调解”两结合方式,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上千起,调解成功率达100%。仅“六五”普法期间,她就调解各类纠纷5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100%





送法上门 居民学法热情高涨



   



  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街头宣传”“开会学习”“坐堂听课”的“老三样”普法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形势需求。



  “送法上门”,是赵玉莲创新的普法形式,也是她一直坚持的普法形式。



  在她看来,广场普法远不如送法上门,单纯散发法律宣传资料远不如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普法模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居民主动学法的热情。



  于是,每一项新法新规新政出台之际,赵玉莲都会带上相关资料,第一时间走进居民家中,以居民听得懂的话语、信得过的方式“送法上门”。



  在普法宣传中,赵玉莲还善于运用法律知识帮助居民解决实际问题。居民林某刚结婚不久,其丈夫便提出离婚,并告诉林某,她在结婚时带去的电视机等电器不能带走。无奈之下,林某遇到了上门送法的赵玉莲,遂向赵玉莲求助。赵玉莲了解情况后,多次向其丈夫宣传有关法规,积极为林某维权,同时与司法部门联系沟通。最终通过司法调解,林某拿回了属于自己的婚前财产。



  现在赵玉莲所在的社区,连续11年无重大刑事案件,连续5年无重新犯罪,10多名失足青年迷途知返,荣膺全国家长学校、全国和谐社区、全省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社区、全省妇女之家建设示范社区、全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单位、省级文明社区等数十项殊荣。她本人也捧回了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全国三八红旗手、省级“三八”红旗手标兵和全区道德模范等10多枚奖牌。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普法志愿者,能为普法宣传工作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让居民多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帮居民多解决些实际问题,这是我最开心的事。”赵玉莲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