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延庆区农村公益法律服务十年: 满足农民法律需求 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2006年11月1日,北京市延庆区正式启动建立农村公益法律服务体系,在全市率先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农村、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服务。除了设立区级指导中心外,还下设18个乡镇街道公益法律服务中心,406个村(居)级法律服务室,实现了全区法律服务全覆盖。每个服务中心由两名法学专业大专以上的毕业生组成,服务形式包括担任政府、村集体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法律顾问、无偿代理涉农诉讼案件、承办非诉讼法律事务、调解矛盾纠纷、协助办理涉农公证、开展法律宣传和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10余年来,延庆区各公益中心,50余名公益法律服务者,累计共为群众解答法律咨询27489次、代书23123份、代理诉讼5351件、调解纠纷4326件,代理非诉讼案件5427件,担任法律顾问424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3493万元;累计收到群众送来锦旗、感谢信等百余件次,公益法律服务体系成为延庆区律师资源相对匮乏的极大有益补充。
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可算拿到俺们的血汗钱了,这回能安心踏实地回家过年了!”来自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的99名农名工纷纷与公益法律服务工作者薛杰握手,表达着自己深深的谢意。
原来,这99名农民工受雇沈家营镇王某,先后在西王华村栽树,工期持续近两个月。活儿干完后,农民工多次找王某索要劳动报酬,但王某一直以发包方未支付款项等多种理由推托。眼看,年关将至,99名农民工的工钱还没拿到手,心中很是焦急,无奈之下他们来到了沈家营公益法律中心寻求帮助。
沈家营镇公益法律服务中心的工作者薛杰热情接待了这些农民工。一边安抚大家的情绪,一边详细了解案情,同时联系王某及发包方,使案件很快进入调处程序,通过于情于理地做工作,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没过几天,99名农民工如愿拿到了自己应得的100余万元血汗钱。
帮助这99名农民工免费代理的公益法律服务者薛杰,是一名“80后”大学生,她说:“我2006年大学毕业后就应聘来到司法局,从事公益法律服务工作。说实话,当时的基本工资并不多,我是抱着先干干试试的想法。没想到,干着干着,我逐渐爱上了这份工作,不仅仅是因为收入上去了,更主要的是在家门口能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为乡里乡亲解决难题,很有成就感。”
薛杰的话,道出了全体公益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心声。在2006年中心首批招录的30名工作者当中,有22名至今依然在一线从事着法律服务工作。
“案件补贴项目增多了,补贴标准上去了,大家的工作动力和干劲就足了,队伍就稳定了。”延庆区公益法律服务中心负责人袁艳华介绍。
延庆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益法律服务者由政府支付基本工资,法律服务经费最初来源于北京市法律援助基金会。2008年,在北京市法律援助基金会的牵线搭桥下,北京金杜律师事务所与延庆区农村公益法律服务中心签署对口支援协议,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专项业务培训保障服务质量
沈倩是延庆区儒林街道公益法律服务中心的工作者,刚开始从事法律服务工作时,没有太多的法律实践经验,遇到群众来寻求法律帮助,不知道从哪入手,服务效果不是很好,群众不是很满意。
“那时很苦恼,你说人家有事儿找你,解决得不太好,双方都很着急。”沈倩作为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法律知识和理论方面并不缺,缺的是解决法律问题的沟通技巧和实践经验,金杜律师事务所专业律师的培训和指导,为小沈及时地补上了这一短板。
家住延庆区儒林街道的李大姐通过招聘来到北京八达岭某公司工作,年近40的她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遵章守纪,勤勤恳恳,力争把工作做到最好。工作期间公司一直以种种理由没有与她签订劳动合同。一段时间后,公司以效益不佳为由辞退了李大姐和其他3名工人,并拒绝支付最后一个月的工资。
在得知儒林街道公益法律服务中心可以免费为劳动者讨要工资,李大姐来到了中心。沈倩和同事王艳听了李大姐的遭遇后,当即为她办理了法律援助手续,耐心询问了劳动内容、工时、加班时间、工牌以及押金条等,免费代写了劳动仲裁申请书,指导其递交到延庆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最终,为李大姐和工友讨回了拖欠的工资及赔偿金。
妥善应对复杂疑难纠纷
2015年,北京汽车玻璃钢有限公司的110余名职工,因为养老保险等问题集体罢工,到延庆区康庄司法所咨询,准备集体上访。康庄镇公益法律服务中心了解情况后,紧急制定了应对方案,当日就与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电话沟通。
次日一早,他们赶赴公司把职工们各项要求告知公司领导,并与其进行分析,寻求解决矛盾纠纷的措施。在交谈中,还了解到该单位性质属于国企,因为有转制的意向,所以才引发了职工们的情绪动荡,从而将历史遗留的种种矛盾一下子激发起来。
经过法律服务工作者讲解职工罢工的利害关系以及相关劳动者权益保障法律法规,该公司领导当场表示愿意与职工代表坐下协商解决问题。但因职工们迫切需要直接答复,情绪激动再度产生上访迹象。
了解情况后,法律服务工作者聚齐职工代表,耐心地给他们做工作,安抚他们的情绪,最终,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职工们的诉求得到了解决。公益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3天时间就圆满化解了这次大规模的群体性劳动纠纷,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表扬。
提高处理疑难、复杂纠纷能力,是农村公益法律服务工作的重点,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农民的法律需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中心多次请律师前来授课,并根据当地公益法律服务的需求有针对性调整培训内容,更多地开展问答,使培训更有目的性、更有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