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学“战场”携手理工科突围
东南大学法学院注重培养青年教师,与理工学科交叉建设与发展,在全国法学院校中率先形成了以工程法、交通法、医事法、大数据司法等四大交叉学科为特色的新型学科。院长刘艳红期望,全社会能深刻反思现行高校评价机制。
专访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刘艳红
今年是刘艳红担任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的第五年,上任之初她给自己定的目标基本都已完成:学院新增了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盖一栋学院专属大楼的计划写进了学校的“十三五规划”。在下一个任期里,她把首要目标定在下一轮教学评估中,努力进入到A,为学校、为自己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我想问题喜欢‘好高骛远’,但只有敢想,才能有动力去做。尽管东南大学法学院建院才十几年,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院,但是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法学院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只有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我想东南大学法学院的道路已经逐渐清晰。”刘艳红说。
充满朝气的法学院
走进位于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的法学院办公区,除了传统的办公室外,还有两块“与众不同”的公共区域:宽大的长条桌、靠墙的吧台、五颜六色的高脚椅,明亮的色彩配上绿植盆栽,坐下看看书或者聊聊天,好不惬意。这是刘艳红为了让老师和同学们有更好的交流和沟通的环境,专门设置的休息区。
作为江苏省高校法学院中唯一的女院长,刘艳红把女性独有的柔和与细腻发挥得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刘艳红的“好搭档”,东南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孟红,也是一位女性,性格较之刘艳红更加温柔,“孟书记是典型的江苏人,很温柔,学生们都叫她‘妈妈’,年轻老师把她当做大姐姐,而我的性格比较偏女汉子,我俩配合非常好。”
刘艳红说,相比于男院长,女院长在很多事情上会处理得相对柔和一些,处理事情的回旋余地更大,学院的整体氛围也更轻松。
“可以说东南大学法学院的气质是刚柔相济。东南大学是一个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学校理工科学院院长都是男的,文科学院有三个女院长,再加上学校任务定调非常高,整体感觉是刚性的,但回到我们院里,我就会把学校的任务和要求做一些相对人性化的化解,或给老师们一些劝慰。这样女院长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刘艳红说。
在刘艳红之前担任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的是周佑勇教授。周佑勇与刘艳红的爱情故事一直是法学界传唱的一段佳话。这对“双江双杰”(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神雕侠侣”,为东南大学法学院培养了一支既有高端领军带头人,又有充足青年优秀教师人才储备的创新团队。
刘艳红介绍称,东南大学法学院的教师团队不算大,4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占到了近80%。刘艳红说,她特别看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东南大学法学院是一支非常年轻非常有活力的队伍,我们有自己的法学梦,只有这些年轻的学者占据了制高点,才能带动整个学院向前发展。”
走新型交叉学科之路
东南大学法学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最早源于1928年的中央大学法学院。1995年东南大学恢复法学专业,成立法律系,隶属于人文学院,院长刘道镛教授兼任法律系系主任。2006年学校决定重点建设、加速发展法学学科,于9月19日正式设立法学院,首任院长是刘艳红的爱人周佑勇。
刘艳红对周佑勇在建院之初提出的“交叉性、团队式、实务型”办学宗旨称赞不已:“在理工科大学做法学院,一定要与其他的学科有交叉和融合,否则走传统路线很难胜出。理工科的特点是团队协作能力比较强,而文科的思维是‘单打独斗’,但是办了交叉学科后,我们发现做很多事情需要团队力量。比如,重大课题,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研发项目,我们就吸收理工科团队加入进来。经过多次实践,我们在一些重大项目上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法学原本就比较偏实务,我们选的几个交叉学科也偏实务,彼此结合起来就成了我们独有的特色。”
如今,在大力发展传统基础学科的同时,东南大学法学院致力于发展新型交叉学科,已形成了宪法与行政法学、刑事法学、人权与法理学、民商经济法学四大传统学科为优势的学科板块。同时,其依托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殊优势,通过与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学院、建筑学院、医学院、计算机学院等强势理工学科交叉进行跨学科建设与发展,在全国法学院校中率先形成了以工程法、交通法、医事法、大数据司法等四大交叉学科为特色的新型学科领域,使法学科研密切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目前,该校已拥有最高人民法院重点研究基地“司法大数据研究中心”、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反腐败法治中心”、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政策法规重点研究基地“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以上重点研究基地。
提及交叉学科所取得的成绩,刘艳红颇感骄傲,“做交叉学科是我们院的一大特色,传统老牌的法学院诸如人大、北大、武大等,都在传统学科非常有优势,如果我们也做传统学科,那么就会比较被动。做新型交叉学科的好处是这些传统院校以前都没做过,我们做,就像是在一张白纸上写字,很容易出成绩。何况东南大学具有深厚的理工科基础,因此我们做起来相对比较容易。”
刘艳红说,目前东南大学法学院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是“2+2”,即在本科二年级学完基础知识后,在大三大四开始上混合课程,由法学院的教师和土木工程学院的教师分别来上两种完全不一样的课,在本科就开始做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即使放在全国来看,我们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大亮点,尤其是在工程法方面。我们编撰了全国第一本系统性的工程法教材。因此,全国各地常来参观考察我校工程法教科研工作的高校特别多,特别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学校比较多。另外,我们跟计算机学院联合申请设立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也是国内第一家。”刘艳红说。
呼吁反思高校评价机制
作为院长,刘艳红需要操心学院的管理、对外的交流合作等,但除了这些行政的工作外,她大部分的精力依然放在学术研究上。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42所世界一流大学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东南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高兴之余刘艳红倍感压力。
刘艳红说,东南大学法学院需要在这样一艘一流的战船上和其他学院一起努力。它除了要完成一流高校的各项评估外,还要接受法学界各项指标的评估。因此,她在努力提高自己科研成果情况下,也不断督促同事写论文、申报科研项目。
“我感觉现在要求的指标太多,对老师的考核也太多。这些考核指标就像要求种地的农民提高耕地亩产产量。天天提,常常要求,真正提高的可能性有多大?能不能让我们这些普通老师修整一下?”面对这些压力,刘艳红倍感无奈。
刘艳红认为,目前中国的学术氛围有些浮躁,高校的评价机制需要反思。她说,精品成果需要时间去凝练。通常情况下,学者只有认真思考、阅读大量文献之后,才能写出质量上乘、有含金量的学术论文,但现实是许多人被迫盲目追求在一流刊物上发表学术成果。
在刘艳红看来,当下的各种评估要求过快过高,“整个社会太功利,已经不允许人文学者像以前一样,一杯青茗,一直思考一个问题,一年写一篇论文了。”刘艳红说,身为院长,她只有自己先做到才有资格要求别人去做。因此,她也会在一年内写出好几篇论文,但这让她并不开心。“一年是可以写几篇论文,但如果不在数量上设置要求,我的愉悦度、论文质量可能会更高一些。现在,我们每天都在赶时间,就像机器一样,论文质量自然会下降。”
因此,刘艳红呼吁,给予高校教授合理的评价制度和休假制度,让大家有宽松的学术环境,不要盲目追求新成绩。“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的学术环境才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