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安顺市委政法委 法治精准扶贫在路上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春潮涌动,万物生机盎然。贵州省安顺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金建设一行数人,带着新时代精准扶贫的新气象,带着新时期脱贫致富的“顶云精神”,来到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太坪村。这一次,市委政法委和太坪村的群众一起,展开脱贫攻坚的“春风行动”。
太坪村地处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面的偏僻地带,深度县级贫困村,以少数民族黎族、布依族聚居为主,平均海拔在1200米以上,山地面积占所有耕地面积的96.5%,石漠化地质导致饮用水源紧缺,当地经济非常落后。该村产业结构单一,无支柱产业,无种植养殖大户,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基础设施落后,村级交通十分不便,全村贫困户229户。
上世纪90年代,当地流行一句口头禅:“全村饮水靠一口石缸子,夫妻出门穿一条破裤子!”见证着当年的贫穷和落后。
“贫困揪痛着我们的心!”时任市委政法委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队员的丁念恒,回忆起当年太坪村的贫困窘状,至今记忆犹新。
“扶贫的正步怎样走?扶贫的帽子如何摘?扶贫的硬骨头怎么啃?”2013年,担任帮村书记的金建设坐在太坪村支两委破旧的办公室,望着屋外人群中投进来的渴盼眼神,陷入沉思。
“穷则思变!”金建设对村支两委的党员干部说。面对太坪村的贫“根”困“本”的“阵痛”,2013年,安顺市委政法委将太坪村列为定点帮扶村,开始在太坪村人的“痛定思痛”中,帮扶他们寻找脱贫致富的路。“润物细无声”,太坪村发生着潜移默化之“变”。
“寻找贫根困源!”吃透村情、社情、民情,精准测算贫困户脱贫缺口,精准“私人定制”多位一体的脱贫措施,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多措并举地开展精准扶贫。2013年以来,安顺市委政法委坚持全力助推太坪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心头上的向往:“我们的红色党支部!”
党的十九大期间,太坪村村支两委的会议室座无虚席,全村的党员干部群众聚集在电视机旁,集中收看党的十九大新闻直播盛况。十九大结束不久,帮村书记金建设去了太坪村,他给村里的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特殊的党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向心力引领助推太坪村的精准扶贫工作。”金建设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2014年初,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市委政法委认真落实党建主体责任,由他担任帮村书记,市委政法委从有限的人员中,抽调党员干部组成驻村帮扶工作队,对太坪村进行对口帮扶,推进基层党建和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合,以基层党建引领助推精准扶贫。
“党员在干,群众在看!”丁念恒清楚记得,驻村工作队进驻太坪村第一天,在村委会破旧的会议室,太坪村召开第一次党支部会议。会议室里是67位党员充满期待的眼神,会议室外是全村2261名男女老少充满疑惑的眼神,“穷怕了”的村民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散会时,丁念恒走出会议室,冲着围观的村民群众,只说了一句话:“穷则思变!”
两天后,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太坪村党支部全面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将精准扶贫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基层党建目标任务。村支委及时召开党支部会议,成立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制定太坪村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成员工作职责及具体任务;建立村党支部领导、村民委员会主导,各村民小组配合的工作机制,并由村党支部主要负责人、驻村工作队带头深入各村走访调查,带领党员干部扎实做好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经排查筛选确定精准扶贫户229户、贫困人数1060人。
“走到,问到,反馈到。”太坪村的基层党建工作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的“三到工作法”,让太坪村的党员群众看到注入新鲜血液的红色希望,大家也精神焕发。
获得感:“扶贫专项基金”帮到群众心坎上
“要想真正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必须要大力发展产业。”金建设告诉记者。近年来,市委政法委坚持以规划为先导,对太坪村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针对该地区石漠化严重现状,为保持水土流失,改善地质结构,进行特色扶贫。市委政法委请来国内多家高科技生物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经过多方考察论证,最终选择一种适合当地生长气候环境的巨菌草,从国外引进菌苗,一次性投资播种,收益30年,并且和负责技术的关岭牛投公司签订村民种植巨菌草公益性回收合同。
项目有了,如果没有资金,产业扶贫无法落到实处,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太坪村“扶贫专项基金”应运而生。
“扶贫专项基金”是在安顺市委政法委倡导下,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关岭自治县财政局等帮扶单位帮助建立,资助有项目但无启动资金的贫困户启动产业,迈出脱贫致富的第一步。目前,太坪村“扶贫专项基金”已筹集50余万元,在驻村第一书记的监督下,由村支两委把关,借贷给贫困户,借款期限原则不超过3年,可延期,无利息,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后归还,以便“专项基金”循环使用,惠及更多贫困村民。
“扶贫专项基金,变‘输血’为‘造血’功能,激活了扶贫资金的科学合理循环使用。”安顺市委政法委驻村第一书记颜家国告诉记者,这种“借贷监管式”的扶贫资金使用方法,调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增加扶贫资金的实际价值取向。
在“扶贫专项基金”成立当天,贫困户罗光友就领到了10万元的借款。近几年来,罗光友的3个孩子在关岭县城上高中,其家庭因教育返贫。近4年以来,两口子开始养殖体型高大、耐寒性强、肉质鲜嫩味美的品牌“花江牛”,得到村里“扶贫专项基金”的资助后,罗光友便在太坪村建起了牛圈。如今,他在村里成立关岭顺利畜牧养殖合作社,饲养的130余头牛已经膘肥体壮。他作为致富领头人,还带动村里1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像这种循环式利用“扶贫专项基金”,使全村尚未脱贫的101户贫困户逐步脱贫,不落下一户,不落下一人。今年,市委政法委22名党员干部和太坪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已确定重点帮扶22户贫困户对象发展产业。
同时,为大力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主观能动性,驻村帮扶干部在前期大量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太坪村精准扶贫种养植(殖)业奖补实施方案》,鼓励贫困群众退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因地制宜种植花椒、蜂糖李、巨菌草等果木农林经济作物,养殖经济肉牛等,如达到规定的存栏数、出栏数及种植标准,按程序验收合格后,即兑现一定奖补。
“今年全村种植花椒410多亩,两年前种植的20多亩蜂糖李已经挂果,从国外引进的300多亩巨菌草长势茂盛……”太坪村村支书刘大华笑着告诉记者,太坪村的农业产业化已经初具规模,得益于市委政法委在太坪村实施的专项扶贫资金“以奖待补”方案。
“让专项扶贫资金变‘存在感’为‘获得感’,努力实现全村贫困群众提前脱贫摘帽。”金建设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市委政法委已经落实专项扶贫资金用于农户的奖补兑现、种植养殖风险控制。
目前,太坪村召开了村支两委会研究具体落实工作,并深入到每一户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家中进行再确认,“一对一”做好政策宣讲解释,建立夯实每户基础资料跟踪比对。下一步,市委政法委将加大宣传力度,将更多的具备生产能力和愿望的贫困群众纳入奖补范围,确保早日脱贫。
如今,太坪村的花椒交易市场已经破土动工,茂盛的巨菌草基地一派欣欣向荣。在花椒、巨菌草项目“生根发芽”的同时,市委政法委创新“党建示范引领、项目建设带动、富民产业支撑”的发展思路,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适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太坪村已经成立昌盛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顺利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强村富民为目标,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积极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一体化发展模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推动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实现了“1+1+1>3”的叠加效应,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幸福感:“空壳村”和“实心路”
“一路通,百业兴。”出行难是多年困扰太坪村和制约村民致富的“瓶颈”问题。每到花椒、李杏等山货出山的丰收季节,望着外面精彩的销售市场,村民只能望洋兴叹,大家盼望一条通往山外的致富路。
据太坪村委会统计,由于该村地处偏僻,交通道路闭塞,全村90%的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经商,不愿意回家创业。每逢节假日,太坪村在外打工经商的青壮年开车回家时,因为没有进村公路而只能“望家兴叹”,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太坪村的经济快速发展。
“山高路陡,地势险要,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形,石漠化严重,干旱贫瘠的土地上,蜿蜒着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5年前,丁念恒在民情日记中记载。
“要想富,先修路。思路决定出路,改变太坪村的贫困面貌首当其冲是修路。”村支两委一班人在心里琢磨着修路。
“我们的基层党组织要发扬的是愚公移山精神!”金建设亲身体验。2013年初,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他从市里开完会,按照市委政法委关于扶贫脱困的部署要求,连夜赶往太坪村。结果在进村时,没有通村公路,车辆堵在村前的路口,他步行4个多小时,才赶到太坪村村委会,时间已接近凌晨1点。
“修通路,好致富!”村支部会议持续两个小时,67名党员的拳头攥在一起,太坪村的基层党组织决定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来修路。
第二天,市委政法委的帮扶工作队进驻太坪村,进村公路破土动工,村民们欢呼雀跃。
“历时5年,从规划勘测施工,到硬化路面竣工,市委政法委先后组织交通、财政等相关部门,召开30多次现场办公协调会,争取专项资金500多万元。”太坪村村主任陈开学对此深有体会,为了修路,做好征占土地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市委政法委的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党员干部,挨家挨户,东家长、西家短的嘘寒问暖,逐一做好上门服务工作,最终取得这部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修路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文秀组至韦德组的2.5公里通组路,野猪寨至许香的1.9公里通组路,熟地组的1.5公里通组路。道路宽了,地面平了,我们的致富路接通了……”如今,太坪村的13公里通组公路真正实现“心连心”户户通,村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因为他们拥有一条自己山货出山的“神奇天路”。
今年春节,太坪村在外地打工经商回家过年的青壮年20余人来到村委会,他们找到村支书刘大华,主动要求留下来。这些中坚力量的要求是在村支两委带领下,在自己家门口创业致富。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常回家看,不如回家好好干!”
今年新春,安顺市委政法委组织太坪村的干部群众去了平坝区塘约村参观学习。回来后,村里的干部群众深有体会:“我们要学习塘约精神,走太坪村自己的致富道路。”
自今年2月以来,太坪村1000万元的饮用水工程正在立项规划,300多亩的特色巨菌草种植基地正在扩建,村里太坪小学500多万的基础设施正在改善……
安全感:精准扶贫和法治扶贫双提升
“感谢驻村干部!帮助我们要回劳务工资。”今年3月,拿回劳务工资的村民们奔走相告,感谢市委政法委驻村干部帮助他们要回拖欠5年的民工工资。
2013年,太坪村在修建文秀到麻窝的通组公路时,包工头恶意拖欠村民劳务工资13.6万元后卷款潜逃了。村民多次到镇政府及县交通部门反映情况,由于种种原因,村民的诉求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个问题,极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
今年年初,市委政法委驻村第一书记颜家国,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当即向市委政法委领导汇报。市委政法委立即召集关岭县委政法委、住建、交通等相关部门进行现场办公。不到1个星期,由县交通局垫付资金,村民如愿以偿拿到自己的劳务工资。同时,市委政法委帮助村民通过法律途径,依法向包工头提起诉讼,一起拖欠民工劳务工资的多元化矛盾纠纷,在“法治扶贫”的帮扶中,消失在萌芽状态。
“扶贫攻坚的进程中,和谐稳定是根本大局。”近年来,安顺市委政法委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坚持把“六联机制”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通过建立联动小组,全面推进文明联创、卫生联洁、治安联防、应急联动、困难联帮、致富联带,形成全村群众脱贫奔康的强大合力。坚持在脱贫攻坚中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加大对村支两委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指导力度,调解田间道路建设占地、土地确权、家庭事务等矛盾纠纷37件。
近年来,为调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给村民营造一个平安和谐的生活环境。安顺市委政法委和关岭县委政法委共同出资1.6万元,建立太坪村矛盾纠纷调处“以奖代补”基金,在村一级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
去年以来,为了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顺市委政法委帮助太坪村组建一支20余人的义务巡逻队伍,购置两台巡逻摩托车,进行24小时不间断治安巡逻。同时,该委以“雪亮”工程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治安防控措施,在村里主要路口安装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16个,对村里进出口要道进行24小时无缝隙监控。截至目前,村里偷盗等可防性案件为零,治安案件明显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金建设告诉记者:“我们政法干部,不仅是为百姓的脱贫提供法治保障,更重要的是用法治浸润人心,引导大家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逐渐树立法治思维,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贫困山区往往是法治建设的薄弱地区,所以我们要求驻村政法干部要树立法治思维,用法治视角看扶贫,用法治头脑想扶贫,用法治方法抓扶贫。”近日,安顺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张本强向前来采访的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说。他指出,近年来,安顺市委政法委创新扶贫方式,坚持精准扶贫和法治扶贫双推进,扶贫和普法工作两不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