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事件影响下的环境变局

    环境危机多发,环保力度加大,环保市场急剧扩大,民众环保意识大大进步。每一起环保重大事件客观上都推动了中国环保加速前行,意义深远。

 

  

  4月16日,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挂牌。新成立的生态环境部把原来分散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职责统一起来。然而,摆在生态环境部面前的依然是一块块难啃的硬骨头。

  不可否认,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环境问题已从地方性的问题,迅速发展成为波及世界各国的全球性问题。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森林退减与草原退化、大气及水污染所造成的环境损害令人触目惊心。

  与此同时,中国的环境也承受了严峻的考验。近些年来发生的重大环保事件如松花江污染、渤海污染,内蒙古草原被垃圾填埋等报道屡见报端。

  事实上,环保问题早已不单单是职能部门的事情,已经越来越影响到我们普通人,越来越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共同的利益。

松花江污染凸显环保瓶颈问题

  对于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居民来说,是无论如何不会忘记这样的经历的。松花江两次遭严重污染,居民疯狂抢购矿泉水、桶装水。至今,那些超市放置矿泉水的货物架上空空如也的画面依旧历历在目。

  2010年7月28日,由于受特大洪水影响,吉林省永吉县两家化工企业7138只原料桶被冲入温德河,随后进入松花江。桶装原料主要为三甲基一氯硅烷、六甲基二硅氮烷等。

  当日,许多吉林市民发现,江面上的蓝色铁皮桶不断腾起白烟,甚至有人拍到铁皮桶起火的视频。据悉,三甲基一氯硅烷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工业上用作耦合剂,有刺激臭味,与水接触可反应产生氯化氢,并放热,产生白色烟气。

  这是自2005年中石油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严重污染松花江之后,最大一起松花江化工污染事件。7000多只化工桶被洪水冲入松花江,一路北漂,直逼黑龙江。

  虽然官方宣称,该事件“对松花江水质影响极微”。不过,恐慌的居民还是纷纷抢购矿泉水、桶装水。

  事发后第二天,黑龙江就派出了一支由环境、水利、交通等单位组成的观察团抵达吉林,以期近距离查看化工原料桶泄漏可能引发的松花江水污染。而随行而来的黑龙江电视台、广播台和纸媒对此也开始密集式报道。两省间对松花江水环境紧张气氛由此骤然升级。

  松花江再遭污染,意味着沿江化工布局隐患未除,在地方追逐GDP的口号之下,甚至有加强之势。

  业内人士认为,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流域规划布局、严谨的环评以及严格的环境执法,是中国沿江化工布局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显然化解这些矛盾,就要转变高投入、高能耗、重发展轻环保的增长方式,这已经成为中国发展能否突破环保瓶颈的关键。

渤海环境堪忧整治要加速

  就在20世纪70年代,渤海生态环境还非常好,可以捕捞到两指多长的野生对虾。但近年来渤海水质恶化,部分地区近海渔业养殖“年年养年年赔”,部分海域已难以形成有经济价值的鱼汛,渔民几近“失海”。

  众所周知,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环境承载能力较弱。近些年来,环渤海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日益密集,令渤海饱受陆源污染之困。根据权威监测数据,渤海污染形势已极为严峻。

  在天津、辽宁、河北、山东等环渤海“三省一市”,部分地区企业偷排现象犹存,排污口超标排放形势严峻,入海河流曾频现“黑水”“红河”现象。

  据了解,渤海一带的生态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污染物入海量居高不下,近岸海域污染严重;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佳,部分已出现退化,渤海重要的河口和海湾生态系统均处于亚健康状态;环境风险突出,灾害事故频发。2006年至今,渤海共发生了130余起不同规模的溢油事件,赤潮灾害频发。此外,渤海滨海平原地区还是我国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等灾害的高发区。

  造成渤海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环渤海地区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和重型化的产业结构,在环渤海地区内,集中分布了全国总人口的18.5%、国民生产总值的22%,陆源污染物排放和海岸带开发利用活动导致海洋资源环境不堪重负。

  为了遏制渤海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国家相关部门将渤海作为“十三五”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域,在渤海实施最严格的综合管控措施,力争渤海主导生态功能不退化、环境质量不降低。

  按照中央确定的任务,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将在未来三年打七场标志性的重大战役,包括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并确保三年时间明显见效。而渤海的综合治理,也成为这七场标志性战役中关键的一环。

内蒙古草原被垃圾填埋

  也许有一天,“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所描绘的美丽景象,在内蒙古会成为传说,而这样的推测并非耸人听闻。

  就在去年,媒体披露,在内蒙古草原的一些旅游景点,伴随着大批游客的到来,原本干干净净的大草原,遭到“旅游垃圾”的污染。草原旅游景点变成“垃圾场”。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很多国内外游客把这里视为出游的首选景区。每到旅游旺季,游客纷至沓来,可谓车水马龙,处处爆满。许多牧民看到了生财机遇,在自家承包的草场上办起了旅游景点,生意格外红火。但游客的大量涌入,他们用过的矿泉水瓶、啤酒瓶、废纸箱、冷饮罐、废电池等随处乱扔,景点周围的网围栏和牧草丛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塑料包装袋,使一个个旅游点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座“垃圾场”,大煞风景。

  在内蒙古杜鹃湖、天池、石塘林、成吉思汗庙、罕山草原等旅游景点,也无一例外地存在随处乱扔“旅游垃圾”的现象。

  在希拉穆仁草原,不少城里人都是开自己车来,在草原深处开车随便走,压草原,他们在草原深处自己烧烤,留下的都是垃圾。仅希拉穆仁草原景区一年产生的垃圾就有1200吨,其中80%来源于游客的吃住行。这些垃圾如果不处理,三年以后,景点和草场植被都会受到污染。大量垃圾处理令当地旅游管委会头疼,而他们一般会采取两种办法,除了就地填埋,就是买一个垃圾箱。高温天气里,堆放的垃圾很容易产生沼气并起火。

  导致“旅游垃圾”污染大草原的原因之一是,草原旅游的环保责任不明确。无论是草原旅游的经营管理者还是游人,均缺乏明确的环保责任制。大多数游客只知到草原上玩,而对草原的环保责任感不强,没有养成将“旅游垃圾”回收带走的习惯。少数游客甚至把“旅游垃圾”当作娱乐工具,在草原上随意抛掷。

  目前,“旅游垃圾”已成为草原上第三大污染源,仅次于矿山和石油开发对草原造成的污染。特别是在旅游景点周围的草场,每年都发生几十起牧民牲畜因误食“旅游垃圾”而中毒或死亡的事件。

  从环保角度说,处理好垃圾是草原旅游发展的必经之路。为此,业内人士呼吁,应首先明确草原旅游经营管理者和游人的环保责任,落实草原旅游环保责任制;其次要在开发草原旅游的景区,加大草原景点环保设施建设力度,提高草原旅游景点对“旅游垃圾”的回收处理能力;此外要尽快完善《草原法》中有关草原旅游环保管理的内容,加大对“旅游垃圾”污染草原的处罚力度,建立起草原环保的监督机制,依法管理。

中国环保明显加速

  近几十年来,环境问题凸显,中国环保明显加速。这一点,仅从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的历史演变,即可窥见一斑。

  从1978年到2018年的40年间,我国的环保力度逐年加大,环保机构几经改革,其名称先后为:国务院环保保护领导小组、环境保护局、国家环保局、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环境保护部、最终升格到生态环境部。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生态环境部整合了原环境保护部的职责和其他六个部门的相关职责,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生态环境政策、规划和标准,统一负责生态环境监测和执法工作,监督管理污染防治、核与辐射安全,组织开展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等。

  根据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仅占29%。部分区域流域水污染仍然较重,各地黑臭水体整治进展不均衡、污水收集能力存在明显短板。耕地重金属污染问题凸显,污染地块再利用环境风险较大,垃圾处置能力和水平还需提高。此外,我国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布局不合理,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仍占60%,公路货运比例持续增长,经济总量增长与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尚未彻底脱钩,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居世界前列。生态空间遭受持续挤压,部分地区生态质量和服务功能持续退化的局面仍未扭转。

  综上所述,我国环保现状不容乐观。显而易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框架内,生态环境无疑是一块明显的短板。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要在未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生态环境部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