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骗民警苏兴博 牢牢护住百姓的钱袋子

    性格内向的苏兴博以前不爱说话,现在话题都离不开反诈骗工作。“我喜欢通过各种渠道、资源整合做好反电信网络诈骗的工作。与所有人聊天都能扯到工作上去。”他笑着说。

 

  如今,魔方玩到11阶的苏兴博可以拼出许多字,“天下无诈”是他最爱拼的四个字,“天下无诈虽然很难,但我们愿意向这个目标不断靠近。”他说。

  作为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十支队三中队中队长,33岁的苏兴博被称为警界最年轻的反电信诈骗专家,他所在的处置响应室主要负责电话拦截、涉案资金紧急止付等工作,旨在为群众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截至目前,该处置响应室已劝阻事主10万余人次,挽回经济损失1亿余元,拦截群众转账汇款、避免财产损失6亿余元。

被群众质疑成家常便饭

  对于这种远程非接触性诈骗,劝阻过程的最大难点是沟通。“比如对正在被骗的事主进行电话劝阻时,一些事主往往沉迷于骗术中,甚至把我们当成了骗子,被群众质疑、谩骂是家常便饭。”苏兴博坦言,处置响应室的话务员基本上都有被骂哭的经历。即使被骂哭,她们也会边哭边劝阻,努力打破群众对骗子的盲从,争取他们的信任,牢牢护住百姓的钱袋子。

  近日,李女士就遭遇了一次诈骗。对方自称是检察院公职人员,告知她的账户涉及某个洗钱案件,如不及时转移钱款,将面临严重刑事处罚。“我当时吓坏了,老伴儿有病常年卧床,不能让他知道。而且骗子说的有理有据,我就按要求将部分存款转到他们提供的‘安全账户’内。还要将房产等财产抵押变现一并转移。”李女士回忆说。银行卡不能转账后,她接到了警方电话,对其进行劝阻。或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李女士对骗子深信不疑,甚至被对方利用上门找警察闹事。

  当时接待她的正是苏兴博,“他耐心向我解释骗子的把戏,经过长时间沟通,我才清醒过来。”李女士说。

  对此,苏兴博提示,中国公检法部门不会以电话、短信形式向群众告知任何涉案信息和提供所谓的“安全账户”。目前,冒充公检法诈骗往往涉及资金数额较大,群众切勿汇款,否则真的可能倾家荡产。

  从事打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年,苏兴博亲眼看到一个个事主因为遭遇电信网络诈骗而致家庭由富返贫、夫妻感情破裂甚至家破人亡,少的被骗几千元,有的甚至被骗近百万元。即使案件告破,很多涉案资金也很难悉数追缴。在他看来,未雨绸缪,永远好过亡羊补牢。为此,苏兴博多次下社区、进高校,向不同群体宣传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相关知识,告诫公众提防电信网络诈骗。

  在多年反诈骗宣传中,他发现每次1-2小时的授课时间,并不能让群众完全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而发放宣传单作用有限,市场上售卖的一些类似书籍,由于作者并不是从事反电诈的专业人员,内容也不够准确。

  于是,通过大量学习、阅读并结合多年的业务实践,去年7月,苏兴博利用业余时间撰写、自费出版《苏警官反电信网络诈骗教战手记》一书,从受害事主的角度剖析犯罪嫌疑人的骗术,分析提示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在随后的下社区、进高校活动中,他将该书作为奖品、礼物免费向群众发放。

  和苏兴博在一起的朋友都有一个感觉,性格内向的他以前不爱说话,现在话题都离不开反诈骗工作。“我喜欢通过各种渠道、资源整合做好反电信网络诈骗的工作。与所有人聊天都能扯到工作上去。”他笑着说。

立志成为反诈骗专家

  苏兴博的父亲是一位老公安,在刑侦总队干了一辈子刑事技术。小时候,苏兴博一家就住在单位宿舍里,每天他都能看到父亲工作的场景。

  “我从小就想当警察,父亲那身淘汰了的89式绿警服,不知被我偷穿过多少次。”他说。

  高中毕业,苏兴博如愿考上了中国刑警学院,学习痕迹检验专业。那时,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刑侦枪弹专家,为了这个目标他一直在努力,并小有所成,20多岁就受邀编写了《枪弹痕迹识别图册》的第一个章节。

  20077月,苏兴博被分配到刑侦总队搞现场勘查。回忆5年的勘查经历,他打开了话匣子:“现场勘查不一定是刑警工作中最累的,但绝对是最脏最苦的。高度腐败的尸体,嗅觉和视觉上的冲击是非常刺激的。”那几年,他去过随时可能塌方的黑煤窑,下过嫌疑人抛尸的悬崖,钻过下水道,爬过高楼的塔尖。曾经冬天半夜下河捞碎尸块,夏天忍着恶臭去垃圾场搜寻痕迹物证。

  “印象最深的一次出现场,嫌疑人行凶逃离了现场,躲藏在小区一个地下室,我根据嫌疑人遗留的痕迹找到了他的藏身地,和同事一起把嫌疑人擒获,起获作案用的一把匕首。”他说。

  像这样根据痕迹,现场抓获藏匿在周边,随身携带凶器的嫌疑人,苏兴博不止干过一次。

  尽管脏、累、危险,但现场勘查仍是他兴趣所在,“出现场,每次都像是一个解谜的过程。”

  2012年,苏兴博从技术岗位调至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侦查岗位工作。

  新岗位,一切从零学起。

  接触电信网络诈骗不久,他遇到了一位被骗老人,这是一次让他揪心的会面。老人七八十岁,一辈子的积蓄全部被骗走,造成了极大的身心创伤。“老人的遭遇让我感到身上的责任很重,通过我们的工作,能让这样的事情少发生、不发生,就是我们的收获。”

  从此,苏兴博立志要成为一名反电信网络诈骗方面的专家。为此,他跑遍了全国各地的诈骗高危地区,经过不断摸索和总结,将实施骗术的重点归结为两方面,首先骗子要行骗,必须先联系事主,这就是通讯链;然后诱使事主转账汇款,就是资金链。只要切断这两个链条,就能保护群众的财产安全。

  但是,切断这两个链条,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骗子也与时俱进,他们无孔不入,不断对抗升级、研究技术;关注时事信息,并把骗术本土化、远程化,让人防不胜防。被骗后,资金迅速被多级转账、分散提取,追回的难度很大,证据也难以固定。

  事实上,为了减少群众损失,从骗子开始拨打电话联系事主时起,苏兴博和他的团队就已经进入战斗状态。这是一场远程的较量,早发现几分钟,和事主、银行、运营商进行沟通、协调,都能为事主挽回不少损失。

  苏兴博说,做防诈骗工作最重要的是责任心。“警察工作是个良心活儿。如果以为给事主电话打了、信息发了,任务就完成了,这样的效果肯定和把工作追根究底做到穷尽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必须要把每一起案件当作自己的亲人被骗一样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