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言古

  认识常斌已有数年,很多次的活动都有他的参与,就开始对他关注了。之后,因了李炳武先生组织的《长安雅集》活动,不管是出版书画集或是文化交流活动,我们的交往就更加频繁了,了解也就更加深入。但以往只知道常斌喜爱书法,爱提出很多方面的问题,总觉得常斌是个肯动脑筋的人。

  今我因避寒躲到南方,因诸多琐事,又不情愿地回到西安。常斌第一时间奔来家中,手执一本《鉴古新语——常斌金石拓片题跋集》书稿,我翻看了数页,越看越有意思,一口气读完了,掩卷与之交流。

  他或看火候正好,就提出让我写一篇序文,我当下怔住了。因为为瓦当写文的人何其多也。我父母考古之余也写过数篇研究、记述瓦当的文章。我也看过省内傅嘉仪先生曾介绍瓦当的美文。各有立论,驰张于文坛,斯文多矣。常言道,话说三遍淡如水,先前已经写过几篇斯类序言,今又有何话可说呢,欲写无辞,搁笔徘徊,思忖许久,但友情告诉我,必须要为常斌赶写一篇文章,因为对年轻朋友一定要鼓励,表彰其对文化的崇敬,对艺术的感知,对自己的提升,对社会的宣示,这一切都驱使我再度陷入沉思。

  今日黎明醒得很早,脑子清晰许多,即披衣伏案,再展常斌的题跋集,注目入定,感受良多。在享受了古人瓦当艺术的悠远神韵之后,亦细品了常斌对这些先贤遗存的分析、解读和诠释。他兴致高,观察细,论道准,文思清。他以行书行文、隶书命题,围绕拓片形式,以黑色的块面,烘托留白,使画面直线与弧线的对应,提供给观者不少的借鉴和审美情趣。根据拓片或黑色,或朱色,或上或下,或纵或横,施以相对、相背、相联的表现手法,既诠释了砖瓦之上的寄语、颂语、箴语,又放开思路,驰骋想象于文化、艺术和历史,解以新意,怀远致近,胸襟开张。尽情泼洒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洋洋而蔚为大观,足见其人有着意并守命于对古贤的敬仰,对历史的关注,对文化的虔诚,对艺术的热爱。他才肯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去抒写情怀。

  我在想,以往很担忧年轻朋友们都投身政、商,于文化码垒相隔,同行其知,不共一道。中华泱泱五千年,煌煌文化可有守望者乎?常斌此行为似已给我们一个甚为理想的答案。中国文化、历史异于他国文明,自然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切莫迁强别人之存在,而忘却吾属斯国之念,国运昌盛,其赖绵延,艺存乎于道,享于乐事,生活在当今,寻欢作乐者,莫过于对文化的坚守,对艺术的探索,其美意延年耳!

(作者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王子云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常斌简介

  常斌,字墨铸,号洗心斋主、南山书屋主人。1971年生,陕西蒲城人。现任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三秦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书法创作委员会主任、西安市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长安雅集》杂志执行主编、人民传媒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曾任《陕西书画三百年名家精品选》执行主编。

  常斌自幼酷爱书画,少承家学,从中楷入手,初习颜、柳,继涉“二王”、米、赵以及汉隶金文,兼习国画和治印,长于小楷和行书。后在诸位名家的指点下,学习书画诗文,并与个人特质加以融合。近年来,他的作品多次荣获全国书画大赛嘉奖,并被多家报刊专版报道。其作品遍及全国,并被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友人收藏,为索马里和以色列驻华大使馆题赠书法作品。他先后到过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新加坡、日本、阿联酋等10多个国家,走访过列宾美术学院,游历过罗马艺术街、巴黎卢浮宫、维也纳音乐城、普希金艺术城等。

  他不入世俗,注重读书,对文学、历史、哲学、自然科学都有广泛兴趣。常斌认为,书画应重写神,而后写形,因而书画家应注重书外功夫,提高自身修养。对于学习书画,他则主张“读百帖,临数本,精三家,方可为己用”。

  出版有《常斌书画集》《当代艺术家·常斌》《实用对联书法集》《鉴古新语·常斌金石拓片题跋集》等7部专辑。个人传略已载入《墨海走笔》一书,作品被编入《中国书画艺术博览》《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名典》《中国当代书法艺术鉴赏》等20多部辞书。

  201310月在陕西美术馆成功举办“汲古铸今——常斌书法作品展”,两幅作品被陕西美术馆收藏。201412月在西安玩石坊成功举办“翰墨情怀——常斌书法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