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建设”中的城中创新

  柳州市城中区以“雪亮网”“微网格”建设补平安短板,以“微信调处室”“矛盾纠纷调处室”“平安志愿者队伍”“村规民约”等,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模式。

 

  

  又是一年芳草绿。广西柳州市城中区平安建设工作正洋溢勃勃生机,越来越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心中。

  城中区是柳州市商贸、金融、文化、教育、娱乐中心,行政区域辖河北半岛和河东半岛,包含6个街道32个社区(村),管辖范围大,又有城乡接合部分,居民情况复杂,维稳工作任务重、强度大。2017年以来,城中区紧紧围绕“提高群众安全满意度”“从严治警”“治理非访”三大战役,公、检、法、司紧密配合,创新“雪亮网”“微网格”建设补平安短板;以“微信调处室”“矛盾纠纷调处室”“平安志愿者队伍”“村规民约”等,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模式,平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2017年度群众安全感为93.58%,政法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非访人次同比下降95%

“雪亮网”建设补平安基础短板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新时代,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新要求。

  “平安不平安,首先看治安”。如何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生态?城中区的实践是织建“雪亮网”,全面构筑治安立体防控体系网络,把治安防范措施进一步延伸到群众身边,有效解决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雪亮网”是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治安防控工程。它通过三级综治中心建设把治安防范措施延伸到群众身边,共同参与治安防范,从而真正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

  2017年,城中区按照“统一组织领导,整合各行业探头”,“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规格,统一施工建设补漏”的模式,织建公共空间“雪亮网”。目前,全区共布设“天眼”1394个,天网卡口14个,治安卡口20个,新增治安岗亭2个,辖区中小学校共安装监控摄像探头292个,做到空中地面衔接叉口无死角、主干无盲区、人员无遗漏,实现公共空间探头监控全覆盖。建成柳州市综治维稳监控中心示范县(区),成为广西乃至其他省市的参观学习基地。综治中心基本实现公安、交警和城管执法三网合一、基本落实框架工作运行模式。

  “雪亮网”推进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综治视联网等大数据与综治信息系统的联网共享和深度应用,实现政法综治专业数据、政府部门管理数据、公共服务机构业务数据、互联网数据的集成应用,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开展数据挖掘、综治考评、信息预警、研判分析,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强化了打、防、控平安建设基础。据统计,通过公共空间探头化全覆盖监控,共破获案件25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45名。

“微网格”创新矛盾纠纷排查模式

  网格虽小,却体现着城中区基层治理的大智慧。为破解在网格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信息不灵、沟通不畅、时空制约等问题,其中网格员入户难、入户不安全、网格经费少、村屯与村屯之间距离远等突出问题,探索社会精细化治理新路,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城中区研究创新工作机制,在全面深入推行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移动通讯科技,从2015年10月起全面启动“微网格”建设工作。

  具体来说,就是把6个街道32个社区(村)的209个网格的所有住户建立为209个微信群,即“微网格”,使非涉密平安信息在“微网格”内快速双向流动,将社区和群众零距离、无时差地联系在一起,为密切联系群众和广泛发动群众找到了高效的新载体,为群众参与社区管理和快速反映问题开辟了绿色通道。

  “在‘微网格’中,所有住户都是群成员,网格员通过微信群及时采录各类矛盾纠纷及平安隐患信息。同时,通过微信群将治安防范注意事项、法律法规及时宣传到各家各户。”城中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微网格”的建设,切实解决了一直困扰网格员“入户走访难、发现问题难、服务群众难”等问题,化被动采集为主动发现,化被动推广为主动传播,用现代通讯技术把信息编织成双向流通网络,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

  同时,网格微信化,让网格内所有公众拿起手机都可以成为“网格员”,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直接参与发现和报告问题,让隐患第一时间得到发现和处理,大大便捷了网格员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极大调动了公众自主维稳的积极性,维护了公共安全大环境。

  微网格的出现让线上交流和线下交流双路并进,为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互动带来了便利。“有些居民年龄大,腿脚不好,出门不方便。只要使用微网格,就可以在线了解服务信息,还能和社区工作人员互动。”谈到微网格,社区居民李爱梅赞不绝口。

  截至目前,辖区通过网格微信群收到群众反映的信息3462条,向居民发布法制常识及治安提示信息120余条。

“微信调处室”化解矛盾解决大问题

  矛盾纠纷往往以小见大,及时化解可以规避大量社会安全隐患。过去的现场调处模式,由于受矛盾双方居住地远、有空时间不同、专业调处人员少等的限制,难以做到及时调处。

  城中区政法委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到实体矛盾调处室存在受时间、地点、距离限制的缺点,及时创新性地建立了“微信调处室”。即为及时化解矛盾,将各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及矛盾纠纷双方加入到同一个微信群,在群里开展调处工作,不再需要集合多人到同一个地方,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进行及时有效的矛盾纠纷调处,同时还有效避免了因时间延误导致矛盾纠纷恶化的情况。

  “‘微信调处室’不受时间、地点、距离的限制,随时可进行调处,有序、高效。”城中区政法委有关人员介绍,网格微信化后,一旦通过微信发现矛盾纠纷,立即线上联动,整合相关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及纠纷双方构建“微信调处室”,通过微信群虚拟空间,利用微信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信息多样性,规避时间空间局限、各方发言的语序冲突及肢体冲突等刺激情绪的外因,节省了调解过程的人力、物力、财力。线上调解让矛盾纠纷氛围自动冷却,调解成功率大大提升。

  2017年,通过“微信调处室”成功调处了2起8年的信访积案,还有2起已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17年10月底,累计共排查矛盾纠纷1366起,调解1366件,调解成功1362起,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99.7%,涉及当事人数3036人,协议涉及金额378.57万元,辖区内无因纠纷调处不当或调处不及时引起的自杀、民转刑、群众性械斗、群众性集访事件,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进一步提升了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以身说法创新设立“矛盾纠纷调处室”

  2017年9月14日,“青云社区青新和事佬矛盾调处室”正式成立,这是城中区开拓创新,转换思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老上访户转化为社会管理的补充力量,尝试把“负能量”转变为“正能量”的一个成功案例。

  近年来,城中区坚持开展矛盾纠纷精准排查和精细化解工作,对排查发现的矛盾纠纷严格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坚持依法调处和多元化解相结合,分层次、分类别进行调处化解,切实做到案结事了、定纷止争。

  青云社区的阿新曾经是城区的一个老上访户,还是上访者的“带头人”。为解决矛盾,包案领导主动与阿新互加为微信好友,不但经常在微信中为他解疑释惑,还发一些正能量的信息对阿新进行感化教育。社区工作人员下户中也主动与阿新聊天,询问其生活中有什么困难需要社区解决。渐渐地,阿新的思想发生了转变。阿新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后,包案领导依旧经常与他保持联系,并邀请他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

  2017年6月,阿新所住的居民楼内两户人家发生邻里冲突,社区工作人员在调解途中遇到阿新。阿新知道情况后,主动前去调解。在阿新有条有理地劝说下,冲突得到化解,两家人握手言和。

  看到阿新调解工作的才能,城中区于是因势利导,用其所长,尝试建立由政府购买服务、以阿新为主要力量的人民矛盾调处室,把阿新名字中的“新”字镶嵌其中命名,成立了“青云社区青新和事佬矛盾调处室”。调处室由阿新作为法人代表,和司法局签订政府购买调解服务的协议。

  大事找政府,小事找阿新。“青云社区青新和事佬矛盾调处室”成立以来,阿新运用法律、亲情、道德力量,已及时有效调处了10多起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

平安志愿者队伍 600只眼睛专盯平安隐患

  群众的平安离不开群众,没有群众的参与,平安建设就难以实现。群众的平安隐患在群众中,在群众身边,只是没人注意或注意了但没引起重视或引起重视了但不知向哪个部门反映,这一系列对平安隐患的忽略,对群众的平安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减少这些忽略呢?城中区尝试通过建立300人的平安志愿者队伍解决这一问题,就是增加了600只眼睛专盯这些隐患。

  城中区政法委书记王国辉介绍,针对过去平安建设中群众参与度不高的实际,2017年以来,城中区委政法委走群众路线,广泛宣传“群众平安,群众参与”,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建立了以退休为主的热心人员组成的300名平安志愿者队伍,实现了每个小区、每个屯,每300户一个平安志愿者的全覆盖目标。要求平安志愿者发现治安隐患或治安事件、小区内矛盾纠纷、新租房人员、可疑爆炸物、可疑暴恐器具、可疑暴恐人员、不明加工点或工厂、可疑吸毒者、可疑毒品加工点、小区消防隐患等情况时,紧急情况通过110和民警联系,非紧急情况通过微信群报告。

  城中区为使平安志愿者队伍建设规范化,制定了《平安志愿队伍建设方案》,确保队伍最大化发挥作用。同时,在组建平安志愿者队伍时,按照“合理组建、形成网络、健全机制、规范运作、发挥作用”的机制,将平安志愿者分布在城区各个小区楼栋,以“微信”群为枢纽,将社区和群众零距离、无时差地联系在一起,做到及时、准确、动态地上报群众身边发生的影响平安建设的各类案事件。

  平安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为城中区打造了社会治理力量新的增长点,开创了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新局面。

“村规民约”引导化解矛盾纠纷

  城中区地处城乡接合部,下辖有6个村民委员会。为了增强广大村民遵纪守法的意识,规范村民矛盾纠纷反映方式,及时引导化解矛盾纠纷,指导规范制定新的村规民约,确保农村社会大局稳定。

  城中区以村规民约为抓手,认真指导辖区6个村委重新制定了村规民约,并把村规民约宣传与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相结合,一边宣传村规民约一边送服务上门,增强规约向心力,同时在显著位置张贴、树立村规民约条文。辖区6个村委的村民代表全部通过了新的村规民约,新的村规民约中包含了遵纪守法,依法维权,依法上访,不越级上访,不非法上访、预防、拒绝邪教等相关内容。例如村规民约规定,村民确要上访的,倡导信件上访或网上信访,并公布了信件邮寄地址及网上信访网址,如违规非法上访或信邪教,相关人员将被取消当年的分红,没有分红的,将被取消所有有关优惠政策。

  为增强村两委主要领导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城中区规定,当年如果本村没有村民非法上访或信邪教的,城中区将分别给村委书记、主任各5000元工作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