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回应社会热点送出民生“大礼包”
对于地方政府工作报告,老百姓最关注的就是民生问题。收入会不会增长,精准脱贫目标是否会如期实现,创业就业的环境又将如何改善,生活质量和水平如何再提高……在今年地方两会上,作为中国最北省份的黑龙江省,交出了这样的一份成绩单。
2018年是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与其他地方两会一样,黑龙江省两会在公布去年经济成绩单的同时,也描绘了高质量的发展蓝图,并送出民生“大礼包”。
两会期间,黑龙江省除完成省级人大、政府、政协的集中换届,选出首位省级监察委主任外,还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狠抓营商环境,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开出“民生清单”
规划发展蓝图
毋庸置疑,在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如何进一步对接和落实国家战略,教育、就业、医疗、住房、扶贫等领域将为百姓带来哪些红利,如何回应民生关切等等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切入点。在这方面,黑龙江省也不例外。
过去5年,尤其是2017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黑龙江省民生得到持续改善。数字显示,5年里,黑龙江省财政用于民生支出3996.1亿元,比2012年增加1422.3亿元。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24.9万套。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标准,5年分别提高60%、46%、67%、79%、12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基本完成,政府补贴标准是2012年的1.9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82万人。
在今年黑龙江省两会上,该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工作任务和目标,提请代表委员审议讨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这些具体的“民生礼包”又包括哪些内容?记者初步统计下,有以下8件事与百姓相关,涉及就业创业、住房制度、养老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平安等8个方面。
2018年,黑龙江省将把就业创业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继续推进棚改建设;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研究推后中小学生早晨到校时间;建设哈医大附属儿童医院,扩建哈尔滨儿童医院;推进县乡两级文化场所建设;培育冰雪体育人才;推进“平安黑龙江”建设,强化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投资
优化营商环境也是今年黑龙江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今,“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这句话已经自上至下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众所周知,黑龙江省旅游资源丰富,亚布力、五大连池、镜泊湖等重点旅游资源中外驰名。但前不久的亚布力、雪乡事件,却让黑龙江省的发展环境饱受批评和质疑。而最近一段时间,“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也在社会上流传甚广。
东北的营商环境究竟如何?国家发改委在1月2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时给出的官方说法是: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确实还存在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优化。
让东北的营商环境从“冷”到“热”,已在今年被东三省提至更重要位置。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欣喜的是,关于营商环境问题的阐述笔墨颇多,且用词坚定。“四个意识”“五个不许”的提出,既表明了治理的决心,又拿出了可行的举措。
报告中除提出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外,对处理营商问题提出了“五个不许”:不许参与经商办企业,不许违背法规政策给投资者乱许愿,不许吃拿卡要,不许新官不理旧账,不许讲“摆平”“搞定”。
黑龙江省省长陆昊在省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说,要推进亚布力、五大连池、镜泊湖、汤旺河等重点旅游度假区建设,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跨境旅游合作区。在持续营销、提供新产品的同时,教育引导旅游从业人员提升从业素质,强化旅游市场监管执法,对破坏市场秩序和旅游品牌形象的行为依法严处。要旗帜鲜明地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深刻理解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
陆昊强调:“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加强教育引导与严肃查处相结合,对本部门本地区本领域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及时纠正错误做法,坚决查处违规违法行为。”陆昊又说,“少数害群之马不能抹杀我们优化发展环境的艰苦努力和积极变化,只能让我们更加清醒,更加增强战斗性,更加坚定推进法治建设、打造全面振兴发展好环境的决心和意志。”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在地方两会上对营商环境问题的重视是及时、必要的。这是因为,近期个别的负面事件,让大家对东北的营商环境有疑虑,若不把突出问题解决,扭转大家对东北的印象,对东北今后扩大投资、引进民企都有负面影响,因此要花大气力,改善形象,在全社会带头树立法治、制度、规则、信用等市场经济意识。
集中换届大会风清气正
黑龙江省两会上的人事议题也是公众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与常规年份的两会相比,作为换届之年,今年的黑龙江省两会已完成人大、政府、政协的集中换届。
2018年1月25日至1月29日,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哈尔滨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领导机构,以及省监察委员会主任、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高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举黑龙江省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此外,政协会议选举十二届省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委员。
选举部分结果如下: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秘书长于柏青;省政府省长陆昊;省监察委员会主任王常松;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石时态;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高继明。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换届之年的两会,黑龙江省在启动会议筹备工作之际,特别强调了换届纪律和会议会风,要求严守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换届纪律,确保换届选举风清气正。
黑龙江省两会换届人事安排方案严格执行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的通知》,严格执行换届工作“五个严禁、17个不准”,充分发扬民主、多方酝酿协商,集中各方面意见,体现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完全拥护和赞成。
监察体制改革
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黑龙江省级人代会上,省级监察委主任的产生格外引人关注。
此前,根据中纪委网站在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权威答疑中的解读:监察委员会主任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副主任、委员由监察委员会主任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副主任、委员由监察委员会主任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就在1月29日下午,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常松为黑龙江省监察委员会主任。1月30日上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表决任命了4名省监察委员会副主任、6名省监察委员会委员,会上颁发任命书并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1月31日,黑龙江省监察委员会挂牌成立。至此,黑龙江省三级监察委员会组建工作全面完成,标志着全省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黑龙江省各级党委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省委书记张庆伟带头当好“施工队长”,各级纪委认真履行专责,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2017年11月18日全省推开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动员部署会议召开后仅两个多月,省市县三级监察委员会全部挂牌成立。
下一步,黑龙江省市县三级监察委员会将依法迅速开展工作,全要素试用谈话、询问、讯问、查询、冻结、调取、查封、扣押、搜查、勘验检查、鉴定、留置12项调查措施,监察对象将扩展到国家公务员法所规定的国家公职人员,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集体事务管理的人员,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六大类,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据了解,黑龙江省三级监察委员会成立后,监察对象数量从改革前的29万人增加到105万人,其中省本级监察对象数量从1.8万人增加到6.9万人。
2月1日开始,黑龙江省纪委监委将组织开展省市县三级同步培训,省委主要领导和省纪委监委班子成员将陆续登台授课,改革试点工作将在平稳中有序推进。
新时代,新龙江,新作为!而今迈步从头越,砥砺奋进新龙江。2018年,黑龙江已开启新蓝图,新征程,让我们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