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一善”下的回归

陕西省女强制隔离戒毒所从点滴中重塑戒毒者价值体系

    紧扣“善”字,每月一主题,每季一提升,每年一总评。陕西省女强制隔离戒毒所积极引导戒毒人员研习国学、每天讲一句文明礼貌用语、捡拾一次垃圾等,从点滴中改变学员认知观、原有价值认识体系,促进其知善明善,真正戒毒,成效显著。

 

  

  “我希望自己真正戒掉毒品,早日回家和爸爸妈妈团圆”“当与人发生冲突时,看一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想起队长上课时给我们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心情就会平静下来”“我不相信命运,更不认命”……

  “戒毒所给了我重生的信念,我还有什么理由继续堕落下去?”2017年2月10日,郑某一扫初入戒毒所时的沉默,大声地朗诵诗歌《两地书 母女情》,许多民警和戒毒人员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她的家人探访后多次向民警感谢,“她变了好多,我们一家有希望了!”

  这是陕西省女强制隔离戒毒所(简称女强戒毒所)以“日行一善、以善养德”为主题,以点带面、创新方法,开展教育矫治工作取得的小小成果之一。据该所副所长许小龙介绍,自2015年推行上述活动以来,女强戒毒所已成功帮助200多人戒断毒瘾,回归家庭。

主题教育的“常态化”

  “感谢队长、感谢XX民警,是你们让我又重新回到了家人的怀抱,是你们让妈妈不再嫌弃我。”薛某因吸毒背着父母变卖了房产,使年迈的父母带着年幼的孩子租住在十几平方米的民房里,由此导致家庭关系紧张。薛某一直没有得到家人的原谅,一段时间情绪极度低落。

  民警通过个别谈话和心理疏导,让薛某给父母写了一封信。2017年7月,民警将信带给了薛某父母。老人透过字里行间得知薛某处处流露出的自责、悔恨,握着民警的手激动地说:“终究是自己的孩子,只要她能改好,我们就原谅她。这个月我们就带着孩子去看她。”

  这是女强戒毒所民警充分利用情感感化、促进戒毒人员关爱习善,广泛开展社会帮教取得的成果之一。许小龙说,“日行一善、以善养德”活动是陕西省委宣传部、司法厅于2014年联袂在陕西省服刑戒毒人员中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活动,系全国首创。

  何所谓“日行一善、以善养德”?陕西省司法厅厅长乌永陶说,它是陕西省大力推进服刑人员、戒毒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实践。它着眼于良知善心培育,着手善言善行倡导,着眼意识形态改造,是切实提高服刑戒毒人员教育改造质量的重要手段。

  “‘善’是服刑人员‘三观’的总开关。”许小龙说,活动期间,女强戒毒所成立了以所长任组长、政委任副组长、其他所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主题教育活动的进展情况,活动办公室设在教育科,由他亲自抓落实、督查。

  据了解,该活动开展后,陕西省监所系统多家单位紧扣“善”字,每月一主题,每季一提升,每年一总评,引导服刑人员每天讲一句文明礼貌用语、重温一次监规纪律、唱一首改造歌曲、捡拾一次垃圾、节约一杯水、节省一点粮食、帮助一次同犯、做一件好事等。

  女强戒毒所也不例外。该所在认真调研基础上制定了全年活动实施方案和任务推进表,并将该活动效果纳入全年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及时编发活动简报,传播好做法、好经验,及时通报各部门、各大队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组织省内外媒体宣传报道。

  “2015年开始,活动开始常态化。”许小龙表示,该所结合具体节日(母亲节、父亲节等)开展的“感恩三一”教育活动,开一次感恩教育主题队会,出一期感恩父母的板报,写一封答谢亲人的家书,有效促进了戒毒人员学会感恩、懂得珍惜、树立了正确的“三观”。

  “2017年,我所将活动中收到的390多封家书,统一邮寄,使其及时送达,并从中评选出真挚感人的优秀家书29封进行了张贴嘉奖。”女强戒毒所教育科科长施娟娟说,此举实现了所内教育与家庭帮教的主动融合,促进戒毒人员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成效显著。

培养向善行善的良好行为

  “我感觉自己变化最大的是生活习惯。”2017年10月被转入女强戒毒所的“90后”女孩周某某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她之前从未单独出过远门,更没有住过集体宿舍。初入女强戒毒所时,她十分害怕,常常彻夜难眠,但半个月不到情况已大有改观。

  “队长常找我聊天,她说‘我和她的孩子一般大’。既来之则安之。不要想太多,有什么困难随时可以找她。”周某某说,同宿舍既有和她一样的“90后”,还有和她祖母年纪相仿的老奶奶。“大家都像家人一样关心着我。队长还好几次让我参加节目表演活动。”

  “不来这里,我都不知道自己挺擅长跳舞、唱歌的。”说起曾经参加过的几次表演,周某某圆圆的脸蛋上飞起了一片红云。略略停顿后,她清清嗓子数起家珍来:去年10月汇报晚会上,她和队长等表演了小品《背影》;感恩节晚会上,她跳了舞蹈《妈妈再爱我一次》……

  “我一定不会认输。我不相信命运,更不认命。”周某某说,因为男友,她染上了毒品。之前,她也曾多次想戒毒,但环境不允许。她希望,这次从点滴改变中自己能彻底戒掉毒瘾。“至少,我现在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0点休息。以前从没有过。”

  “‘日行一善、以善养德’旨在改变戒毒人员的认知观、改变他们原有的价值认识体系,促进他们知善明善。”许小龙说,为了加强道德教育、帮助戒毒人员思善行善、促使其明理向善,女强戒毒所购买了大量的国学经典书籍,且每月进行一次国学讲座。

  施娟娟说,在重点节日,比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国际禁毒日等,女强戒毒所会专门邀请专家学者前来讲解《女儿经》《道德经》《菜根谭》等国学经典,并举办传统美德故事赛以及日行一善格言展、播放《百家讲坛》录像、开放图书室、组织读书小组等活动。

  许小龙介绍称,除在国庆节等重大时间节点组织学习国学、戒毒知识外,该所还在每年三月大力开展“学习雷锋教育实践活动”,定期组织戒毒人员自编自演节目、演讲比赛、征文,以及通过住所、走廊等场所文化建设等,培养戒毒人员互助友爱的善行善念。

  “日行一善,通过吃饭礼让在先、捡一片纸屑、先别人后自己等日常行为规范,让戒毒人员形成行善、积善的行为,从而积少成多影响其价值观。”许小龙说,女强戒毒所从女性戒毒人员爱好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帮助其发挥积极自我教育、自我启发,效果明显。

  许小龙说的成效,不但在于这些工作得到了陕西省政法委、司法厅等相关部门的肯定、帮助戒毒人员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尽快回顾了社会,还在于他们总结了可复制的经验。

医疗戒治与心理康复结合

  “我们的房间有木地板和粉色、淡蓝色的装饰,让人心里很舒服,而且这里也很干净,我一定会积极矫治,早日回归社会。”戒毒人员曹某在周记中写道,“淡粉色给人一种温暖。我一定要多掌握一门技术,争取出去以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年仅26岁的杨某某遇到的情况与曹某不同。和大多数长期吸毒的戒毒人员一样,杨某某长期注射毒品,造成免疫力低下,诱发了其他疾病。2016年10月16日,“口角歪斜一天半”后,杨某某找到了女强戒毒所医务科医生王丽。

  王丽了解得知,杨某某已有7年吸毒史,过去身体健康,发病前有吹冷风的经历,遂初步诊断其为面神经炎,俗称“面神经瘫痪”。这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等。

  这是女强戒毒所常遇到的另一类戒毒人员。在戒毒所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戒毒人员患此病常常会产生显著的不良情绪,尤其是年轻女性。为了鼓励患者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疾病,积极参与治疗,促进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王丽给杨某某治疗的同时进行了心理疏导。

  在治疗前期,王丽详细向杨某某讲述了发病的原因,以及治愈的可能及方案,并鼓励她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医生巡诊、会诊以及外诊,综合采取针灸、口服及肌肉注射等方式治疗,同时辅以心理疏导,最终杨某某成功康复。

  在即将离开女强戒毒所前,杨某某专门写信给王丽:“即将结束在这里的戒治生活,每每回想过去,有很多感动,但最让我难忘和感动的就是您。您不仅治愈了我的伤病,还为我指明了方向。是您的不放弃,才让微笑重新回到我的脸上,也有了现在充满阳光的我。”

  这是女强戒毒所在医疗戒治方面的重要成果之一。除此之外,戒毒人员在急性脱毒期过后,会产生饥饿感,身心脆弱,不安全感极强。对此,该所为每位学员建立了健康档案,对其身体状况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并聘请营养专家制定了科学的一日三餐食谱与摄入量。

  “过去已成为历史,未来靠自己创造。”据许小龙介绍,女强戒毒所向来重视医疗戒治与心理矫治有效结合。目前,该所已有14名民警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7人持有三级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还定期邀请陕西省心理协会的专家学者对民警进行短期培训。

  心理情景剧,就是女强戒毒所开启戒毒人员教育工作新篇章的金钥匙。王某在某戒毒所因入所不适应出现自伤自残行为被转入女强戒毒所。初时,民警问话时王某总爱用修饰词汇,常故意掩盖真实思想,遂安排王某观看了新入所心理情景剧《我要拿什么拯救我自己》。

  在该剧中,王某看到跟自己同龄的张某由入所不适应,出现抵触情绪、消极戒治到最后醒悟、悔不当初的过程,心灵触动很大。表演结束后,她主动找到民警诉说了自己在公安戒毒所自伤自残的行为。王某还向民警表示,她想明白了,要积极戒治,用行动争取早回家。

  据许小龙介绍,杨某某医疗戒治案例、心理情景剧戒治法,目前效果明显,已经引起了司法部及国家禁毒委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要求女强戒毒所在深入总结基础上,进行大面积推广。许小龙说,其做法“现已写进了司法部戒毒案例库。”

  西安市法学会禁毒法学研究会会长、西北政法大学褚宸舸认为,从“日行一善”的点滴改变,到积极培养戒毒人员向善行善,再到将医疗戒治和“心理情景剧”式的心理干预治理常态化,女强戒毒所注重点滴改变,让戒毒人员重新回归社会意义重大,更契合治本安全观。

  另据了解,由于部分戒毒人员长期吸毒,给家庭造成了巨大伤害,其入所接受强制隔离戒毒时,已成了“无家庭探访、无信件、无汇款”的三无人员。该所考虑到她们家庭特别困难,还建立了“困难帮扶救助基金”,定期给予帮扶救助。这让她们的矫治动力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