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法学会:强化法律服务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本报讯(银研) 银川市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强化法律服务,积极组织广大会员、法学法律工作者深入社区、乡村、企业,配合基层综治、法院、司法、信访等部门,解决信访案件,参与人民调解、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逐步形成了以法学法律工作者、律师、人民调解员等法律服务人员为主、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法律服务工作格局,为银川入选中国幸福城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

  银川市、县法学会积极配合综治、信访部门,建立分级预警信访积案化解机制,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参与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受到国家信访局及其领导的高度评价。一是在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信访大厅(综治中心)设立矛盾纠纷调解警示牌,把矛盾纠纷分类分级,确定责任领导、责任干部、处置预案、化解进度和销号日期,以公开展示的方式促进矛盾纠纷按时化解。二是建立重大矛盾纠纷领导包案、挂牌督办和责任追究制度,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定期召开调处工作协调会,有效督促化解重大矛盾纠纷。三是建立逐级跟踪督办机制,对“急、大、难”矛盾纠纷实行红、黄、绿“三色”预警,对可能导致事态升级、引发群体性的纠纷隐患以及社会普遍关注、容易引发舆论炒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明确承办单位、责任领导、办结时限。

  市、县法学会积极配合组织、民政、司法行政部门,建立健全以村(居)党支部为领导核心、村(居)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村(居)群众组织为参与力量、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和综治工作站为依托的新型社区治理基本架构,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参与人民调解工作。

  针对征地拆迁、劳动保障、医疗卫生、交通事故等领域重点矛盾纠纷突出的实际,市、县法学会积极配合土地、卫生、劳动、环保等部门,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主动参与纠纷调处,设立金牌联合调委会,通过联合调解、定向调解、集中调解,提高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

  市、县法学会积极配合法院、媒体等部门,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惩戒作用,推进民主法治进程。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多元化化解纠纷机制改革的意见》;建立市、县两级“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在报纸上对“老赖”公开曝光、综合治理,形成惩治违约失信行为合力;拓展乡镇(街道)司法所法律援助服务范围,在辖区灵武市探索建立驻村(社区)律师司法调解模式,由政府购买律师法律服务,为困难群众提供司法救助,引导群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通过法定程序表达合理诉求,依靠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

  市、县法学会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参与信访积案化解、促进人民调解、专业调解等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同时,深入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工作,强化法治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为银川入选中国幸福城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