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他为什么要杀邻居的孩子?
27年前的一个寒夜,冯羽呱呱坠地,长期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回家了,瞅一眼襁褓里的婴儿,黑着脸质问妻:谁的,说!妻从床上滚到地下:求你,留下孩子,往后再也不了!男人抽了一夜烟,天亮前俯身亲吻了三岁的大儿子,没看一眼小儿子,头也不回地走了。
一年后,男人一脚踏进家门,蹒跚学步的小儿子扑上来:爸爸,爸爸,抱!男人慢慢抱起孩子,良久……终于亲了亲小脸蛋。孩子是无辜的,孩子不能没妈,男人咽下耻辱,漂泊他乡,枕边书为伴,苦熬岁月。
冯羽两岁那年妈妈生了妹妹,仨孩子膝前承欢,爸爸有了笑脸,对长相与家族血统毫不相像的小儿子视如己出。大人们虽然竭力隐瞒冯羽的身世,但是对冯羽的言谈举止中或多或少有些异样。冯羽也下意识地感觉到了某种疑惑,这个家里他有点特殊,比如妈妈几次无缘无故打他,对哥哥妹妹都不这样,他不清楚自己犯了啥错,每次挨打后深夜就能听见爸妈的争吵声。他认定争吵与他有关,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一直是个谜。在这样一个不快乐的家庭中走出来的冯羽,性格逐渐走偏了。
妈妈没兑现诺言,耐不住丈夫的冷漠先后又与两名男性有染,丈夫及冯家上下更加鄙视她。妈妈很压抑,发泄情绪的唯一方式就是打骂不该来到这个世界的小儿子,妈妈给了冯羽一个卑微的生命,却又扼杀了冯羽卑微的自尊。他内向自卑,极不合群,喜欢一个人呆着;课堂上心不在焉,心里总有事,又说不清是啥事,学习一直倒数第几,从小学到中专都是爸爸花钱找人得以勉强入学,稀里糊涂地走过不快乐的童年和少年,内心一片混沌地迈入了成年。
2005年,冯羽毕业于计算机应用专业,他离开熟悉的城市,逃离那个没能给他快乐的家,来到江苏省常州市一家企业从事数控机床工作,月收入3000元左右,对工作他比较满意,“因为大家都这么过”。同事都说他性格古怪,与大家走不近。自我封闭,没朋友,身在异乡的他内心的荒凉感、孤独感越发沉重。
儿女们都跟父亲一样远走他乡,当妈的知道是自己的错让亲人们远离了这个家,远离了她:我对不起丈夫孩子,对不起娘家婆家,无脸继续生活在这个世界……2006年仲秋之夜,在自我谴责中煎熬的妈妈自尽身亡。冯羽接到妹妹的电话,他没流一滴泪,妹妹说妈白疼你了!冯羽这才想起了有好吃的妈妈总会特意给他留着,每次打他后妈妈却又暗自垂泪。
妈妈自杀无疑是一个不祥之兆,给了冯羽一个关于死亡的信号,从那时起,“死亡”这个恐怖的字眼儿如一把铁钳不时撕扯他的心,让他透不过气来。与同事闹矛盾吃了亏,天气阴沉,心情不爽,不快乐不顺心,都会想到“死亡”二字,甚至想到了杀人。但是冯羽自称:“自幼瘦小体弱,杀不了大人,反倒要被杀,所以迟迟没下手。”
苦苦挣扎中冯羽走进2010年春,这个春天的天空阴云密布,全国范围内相继发生南平杀童等数起惨案。冯羽看了报道后认为:他们性格中的东西我也有,孤僻,冷漠,没朋友,不顺心。我感觉被他们传染了,他们能杀孩子,我也能杀!
数年后的某一天,深埋在冯羽心底的阴霾终于升腾膨胀了……
法庭上,冯羽表情平淡地供述了他的犯罪过程,似乎在讲述一个与己无关的故事:“隔壁楼里的小刚3岁,周围其他小孩给糖就拿着,不给也不作声,小刚不给就哭闹,不乖巧,讨厌他,就选择他下手,跟小刚父母没任何矛盾。杀小刚之前掐过他5次,那会儿还没有想杀死他的念头。5月份的时候就特别想杀死小刚。钱挣不多,家里老催着恋爱结婚,心烦心累,想排解内心的压抑。那天下午没上班,看见小刚一个人在玩,就叫他过来,把5颗德芙巧克力扔在他面前,我躲进楼梯拐弯处,把装巧克力的盒子放在第二层楼梯上。小刚捡了巧克力走上二楼拿盒子,我迅速冲过去双手掐住脖颈把他拎起来,一直拎到二楼我房间,使劲掐了约一分钟,他喊不出来,使劲踢腿,我越掐越紧,他脸色发紫,慢慢不动了。第二天凌晨准备抛尸,看见小刚父母在楼下走动就没敢动,第三天凌晨把僵硬的尸体背在背上扔到松树边。”旁听席上,小刚爸妈亲耳听到爱子被如此残忍地杀害,痛哭失声,妈妈几乎晕厥,丧子之痛把夫妻俩击垮了。
杀人后第三天晚上冯羽拨通了爸爸手机:“爸,我杀人了!”爸爸的声音有些颤抖:“什么,你在哪里?不要动,冷静,爸会来帮你的。快去自首,能留条命!”
归案后,公安机关提请对冯羽作司法精神鉴定,鉴定结论为:被鉴定人对案发原因、经过及后果有清晰认识,自知力、控制力、辨认力均存在,案发后有缜密的思维和较强的自我保护能力……被鉴定人无精神病性症状,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冯羽说从小到大生活都很压抑、空虚,人生没目标,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很多事没按渴望的方向发展,比如身高长相,哥哥一米七八,妹妹大眼玲珑,而自己却一米六不到,还贼眉鼠眼。他自卑,消沉,冷漠,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没让一个人走进过他的内心世界,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
德安医院心理学专家王瑞文医师认为冯羽是性格及心理问题,属人格障碍中的反社会人格。反社会人格的形成有先天和后天因素,以后天因素为主。后天因素主要是家庭环境,自幼遭家庭暴力、父母不和谐、缺乏情感交流、母亲自杀等都与性格发展不良有关,杀童案的阴霾只是催化了反社会人格的膨胀。
反社会人格障碍是最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人格障碍,其心理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意志力薄弱,本能欲望过强,又无力通过正常途径获得满足;自我控制机制缺陷,不能将社会道德标准运用于自己的行为,缺乏罪恶感。反社会人格障碍者选择的犯罪对象是不确定的多数人,是任意一个自然人,他们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引爆的炸弹,这样的犯罪防不胜防!
冯羽犯故意杀人罪,因投案自首,被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冯羽表示对判决结果不上诉。宣判结束后,冯羽被押上囚车前,笔者跟他聊了几句。他说:全家人都对我好,杀人跟他们无关,是我自己的问题。不肯谈恋爱是因为个性太闷,跟我这样的人在一起不会幸福,就别去害人家了。这些都没跟家人说过,因为他们也没跟我好好聊过。
冯羽始终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之谜,也好,就让他永远蒙在鼓里吧。
案发后,冯羽爸爸说知道冯羽性格、心理出了问题,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能及时救治。心理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自我认知和外界的帮助。事情本来可往良性发展,往往由于自身和身边人的疏忽,而导致不可逆的惨剧发生。
冯爸爸还说:27年,内心早就把他当成我亲生儿子了,整个家族也没有谁对他另眼看待。特别是他妈妈自杀后,我们对他就格外关心,但是始终走不近他。每次大年夜全家团圆,就他不吃不喝也不说话。想让他开心点放开点,长辈们张罗给他介绍对象,他死活不肯。大家都真心要他幸福,他却不配合,落到这个地步,我的心都在滴血啊。唉,傻孩子!请您转告他,全家人都不会抛弃他,都会去监狱探望他的。
(涉案人物为化名)
一年后,男人一脚踏进家门,蹒跚学步的小儿子扑上来:爸爸,爸爸,抱!男人慢慢抱起孩子,良久……终于亲了亲小脸蛋。孩子是无辜的,孩子不能没妈,男人咽下耻辱,漂泊他乡,枕边书为伴,苦熬岁月。
冯羽两岁那年妈妈生了妹妹,仨孩子膝前承欢,爸爸有了笑脸,对长相与家族血统毫不相像的小儿子视如己出。大人们虽然竭力隐瞒冯羽的身世,但是对冯羽的言谈举止中或多或少有些异样。冯羽也下意识地感觉到了某种疑惑,这个家里他有点特殊,比如妈妈几次无缘无故打他,对哥哥妹妹都不这样,他不清楚自己犯了啥错,每次挨打后深夜就能听见爸妈的争吵声。他认定争吵与他有关,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一直是个谜。在这样一个不快乐的家庭中走出来的冯羽,性格逐渐走偏了。
妈妈没兑现诺言,耐不住丈夫的冷漠先后又与两名男性有染,丈夫及冯家上下更加鄙视她。妈妈很压抑,发泄情绪的唯一方式就是打骂不该来到这个世界的小儿子,妈妈给了冯羽一个卑微的生命,却又扼杀了冯羽卑微的自尊。他内向自卑,极不合群,喜欢一个人呆着;课堂上心不在焉,心里总有事,又说不清是啥事,学习一直倒数第几,从小学到中专都是爸爸花钱找人得以勉强入学,稀里糊涂地走过不快乐的童年和少年,内心一片混沌地迈入了成年。
2005年,冯羽毕业于计算机应用专业,他离开熟悉的城市,逃离那个没能给他快乐的家,来到江苏省常州市一家企业从事数控机床工作,月收入3000元左右,对工作他比较满意,“因为大家都这么过”。同事都说他性格古怪,与大家走不近。自我封闭,没朋友,身在异乡的他内心的荒凉感、孤独感越发沉重。
儿女们都跟父亲一样远走他乡,当妈的知道是自己的错让亲人们远离了这个家,远离了她:我对不起丈夫孩子,对不起娘家婆家,无脸继续生活在这个世界……2006年仲秋之夜,在自我谴责中煎熬的妈妈自尽身亡。冯羽接到妹妹的电话,他没流一滴泪,妹妹说妈白疼你了!冯羽这才想起了有好吃的妈妈总会特意给他留着,每次打他后妈妈却又暗自垂泪。
妈妈自杀无疑是一个不祥之兆,给了冯羽一个关于死亡的信号,从那时起,“死亡”这个恐怖的字眼儿如一把铁钳不时撕扯他的心,让他透不过气来。与同事闹矛盾吃了亏,天气阴沉,心情不爽,不快乐不顺心,都会想到“死亡”二字,甚至想到了杀人。但是冯羽自称:“自幼瘦小体弱,杀不了大人,反倒要被杀,所以迟迟没下手。”
苦苦挣扎中冯羽走进2010年春,这个春天的天空阴云密布,全国范围内相继发生南平杀童等数起惨案。冯羽看了报道后认为:他们性格中的东西我也有,孤僻,冷漠,没朋友,不顺心。我感觉被他们传染了,他们能杀孩子,我也能杀!
数年后的某一天,深埋在冯羽心底的阴霾终于升腾膨胀了……
法庭上,冯羽表情平淡地供述了他的犯罪过程,似乎在讲述一个与己无关的故事:“隔壁楼里的小刚3岁,周围其他小孩给糖就拿着,不给也不作声,小刚不给就哭闹,不乖巧,讨厌他,就选择他下手,跟小刚父母没任何矛盾。杀小刚之前掐过他5次,那会儿还没有想杀死他的念头。5月份的时候就特别想杀死小刚。钱挣不多,家里老催着恋爱结婚,心烦心累,想排解内心的压抑。那天下午没上班,看见小刚一个人在玩,就叫他过来,把5颗德芙巧克力扔在他面前,我躲进楼梯拐弯处,把装巧克力的盒子放在第二层楼梯上。小刚捡了巧克力走上二楼拿盒子,我迅速冲过去双手掐住脖颈把他拎起来,一直拎到二楼我房间,使劲掐了约一分钟,他喊不出来,使劲踢腿,我越掐越紧,他脸色发紫,慢慢不动了。第二天凌晨准备抛尸,看见小刚父母在楼下走动就没敢动,第三天凌晨把僵硬的尸体背在背上扔到松树边。”旁听席上,小刚爸妈亲耳听到爱子被如此残忍地杀害,痛哭失声,妈妈几乎晕厥,丧子之痛把夫妻俩击垮了。
杀人后第三天晚上冯羽拨通了爸爸手机:“爸,我杀人了!”爸爸的声音有些颤抖:“什么,你在哪里?不要动,冷静,爸会来帮你的。快去自首,能留条命!”
归案后,公安机关提请对冯羽作司法精神鉴定,鉴定结论为:被鉴定人对案发原因、经过及后果有清晰认识,自知力、控制力、辨认力均存在,案发后有缜密的思维和较强的自我保护能力……被鉴定人无精神病性症状,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冯羽说从小到大生活都很压抑、空虚,人生没目标,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很多事没按渴望的方向发展,比如身高长相,哥哥一米七八,妹妹大眼玲珑,而自己却一米六不到,还贼眉鼠眼。他自卑,消沉,冷漠,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没让一个人走进过他的内心世界,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
德安医院心理学专家王瑞文医师认为冯羽是性格及心理问题,属人格障碍中的反社会人格。反社会人格的形成有先天和后天因素,以后天因素为主。后天因素主要是家庭环境,自幼遭家庭暴力、父母不和谐、缺乏情感交流、母亲自杀等都与性格发展不良有关,杀童案的阴霾只是催化了反社会人格的膨胀。
反社会人格障碍是最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人格障碍,其心理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意志力薄弱,本能欲望过强,又无力通过正常途径获得满足;自我控制机制缺陷,不能将社会道德标准运用于自己的行为,缺乏罪恶感。反社会人格障碍者选择的犯罪对象是不确定的多数人,是任意一个自然人,他们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引爆的炸弹,这样的犯罪防不胜防!
冯羽犯故意杀人罪,因投案自首,被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冯羽表示对判决结果不上诉。宣判结束后,冯羽被押上囚车前,笔者跟他聊了几句。他说:全家人都对我好,杀人跟他们无关,是我自己的问题。不肯谈恋爱是因为个性太闷,跟我这样的人在一起不会幸福,就别去害人家了。这些都没跟家人说过,因为他们也没跟我好好聊过。
冯羽始终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之谜,也好,就让他永远蒙在鼓里吧。
案发后,冯羽爸爸说知道冯羽性格、心理出了问题,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能及时救治。心理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自我认知和外界的帮助。事情本来可往良性发展,往往由于自身和身边人的疏忽,而导致不可逆的惨剧发生。
冯爸爸还说:27年,内心早就把他当成我亲生儿子了,整个家族也没有谁对他另眼看待。特别是他妈妈自杀后,我们对他就格外关心,但是始终走不近他。每次大年夜全家团圆,就他不吃不喝也不说话。想让他开心点放开点,长辈们张罗给他介绍对象,他死活不肯。大家都真心要他幸福,他却不配合,落到这个地步,我的心都在滴血啊。唉,傻孩子!请您转告他,全家人都不会抛弃他,都会去监狱探望他的。
(涉案人物为化名)
责任编辑: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