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应多倾听律师的声音

   今年3月13日晚,“全国两会律师代表委员访谈”如约与大家见面,按照惯例,刘桂明总编辑作为主持人,与来自律师界的重量级嘉宾王俊峰、李大进、蔡学恩、刘红宇、李亚兰、彭静、施杰、朱征夫、朱列玉等九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司法改革中律师执业权利保障、司法改革如何更多地让律师群体参与进来、司法改革过程中律师群体应发挥怎样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访谈最后,九位代表委员还纷纷表达了对《民主与法制》的期待与祝福。
   主持人:我注意到,各位代表委员在介绍自己提案议案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司法改革,谈到了律师。谈到这里,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近几年法律圈都在讨论的一个话题,那就是律师到底能否参与到司法改革当中去,律师应该如何在司法改革中发挥作用,司法改革应该怎么样让律师更多地参与进来?
   大进:我曾经跟司法界的朋友交流谈到,司法改革三年半的时间里,我作为一个律师,几乎一步没落地跟着司法改革在走,跟着检、法的步伐在走,甚至已经成了法院、检察院司法改革推进过程编外见证人。但很无奈的是,只是我一个跟着走,而不是整个律师行业在跟着走。而且直到今天,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从来没有就律师怎么参与司法改革找我聊过一次,我更没有见到过一份关于律师参与司法改革的文件,或者是给我们律师群体传达过什么精神,更没有组织过我们去参加过一次跟司法改革有关的会议。
   全国30万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天天在和法、检打交道,却不知司法改革应有之义,更不知司法改革将把律师带到何处去,中国的司法改革已经推进三年半了,而律师还在门外,没有地方发声,更没法参与,连半只脚都没有迈进去,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
   律师不参与司法改革,大家都知道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这将不是一次成功的改革,甚至有学者表示,没有律师参与的司法改革,将不是司法改革。
   所以我认为,如果能通过对律师法的执法大检查,推动整个律师行业参与司法改革,将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 
   彭静:我非常赞同李大进律师的观点,2016年司法改革将进入攻坚阶段,但这么多年了,律师好像是局外人、旁观者,相对于管理部门来说,我们是被管理的相对人。司法改革当中提出建立职业共同体,但在建立过程当中,我们没有融入改革当中去,好像被切割开了。我们一直谈律师执业权利保障,这是最基本的问题,没有律师参与,没有律师权利的保障,何谈司法公正。
   施杰:说到律师参与司法改革的问题,我有一个鲜活的例子: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从去年2月开始全面推行庭审实质化,我本人也参加了他们的一些论坛,参与关于推进庭审实质化的一些工作。从去年2月开始到现在,成都中院选择了83件示范案件,原来证人出庭率不到10%,在83件示范案件当中,证人包括办案警察出庭率达到了64%,并且这类案件律师参与率100%,当庭裁判率达到了50%。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律师参与这种体制改革,让司法机关听到了自己的呼声。
   朱征夫:目前的司法改革因为是自上而下的,所以不仅律师参与不够,法官、检察官的参与也不够。法官和检察官是通过被遴选的方式来参与的,实际上也没有参与决策。律师是采取零星的方式,比如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可能参与司法改革的调研,可能被选为遴选委员会的委员,我现在是遴选委员会的委员。律师行业在某种意义上参与了司法改革,但是到目前为止不是主动、积极的状态。我倒是觉得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如何更好地创造条件来参与这次前所未有的司法改革。
   蔡学恩:我们律师一直说要参与司法改革,包括刚才说了很多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但是没有人理顺律师参与司法体制改革到底要做几项工作,是十项还是五十项?而法院和检察院有非常具体的司法改革任务,有两年的任务和目标,该完成的一定会完成。完成的时候,律师怎么配合,发挥什么作用?所以,我们也应该有两年的目标,律师们都有义务去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系统地梳理出律师如何参与司改。
   主持人:各位代表委员普遍认为,在司法改革当中律师的参与度不够,律师有参与的愿望,有参与的热情,但是少了参与的路径。这是否意味着,本次司法改革中一直倡导的建立法律职业共同体力度还不够,效果还不佳?
   王俊峰:我们一直讲法律职业共同体,但是到现在互动的力度和数量还不够,这是司改当中的一个问题。目前,当法官、检察官是法律职业人最大的光荣,很多律师包括年轻律师都愿意去当法官、检察官。但是实际上法官、检察官辞职做律师的很多,逆向流动却很少,这两年周强院长也讲到了法官队伍的人才流失问题。我觉得将来随着司改,包括法院对司法审判人员的权益保障,包括更尊重他们的专业等等,一定会有更多的律师走到法官、检察官队伍当中。
   朱列玉:提到法律职业共同体,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法官、检察官、律师之间的联动太差。我有一个建议:按照目前规定,律师要成为正式律师之前要在律所实习一年,那能不能改为在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都可以实习呢?司法系统一直讲“案多人少”,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法院、检察院缺人问题,也解决了初入职的年轻律师要实习一年才能正式成为律师的问题。此外,还可以考虑设立一个条件,必须干过五年的律师才允许当法官、检察官,当律师之前必须在法院、检察院实习两年,这样如果能联动起来就不一样了。同时还加强了三者之间的联动。
   刘红宇:我觉得可以用一个“低”字来形容律师群体,律师是弱势群体,律师的执业权特别需要保护,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其实法、检也是弱势群体,也需要保护,工资待遇不高,劳动强度超高,社会对他们的尊重也越来越低,他们对自己工作的崇高性也看得越来越低。从这个角度来说,整个共同体的精神面貌和状态越来越低。我认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应该共同追寻我们曾经的职业梦想,共同寻找我们职业间的不同和相同,共同建立统一的平台,向全社会宣传法律职业的崇高性,也提高我们自己对职业的认同度,所以我建议国家设立“法律日”。
   主持人:我注意到这次两会上,大进代表跟姚明合影了,和姚明相比,您显得很矮。而刘红宇委员刚才提到了律师“低”,我想这个“低”肯定不是个子低,而是地位低。我看到您平时显得挺高大的,和姚明合影时一下就显得很低了。由此是不是可以说明,律师地位低因为跟其他群体相比低?是不是整个制度架构和制度文化所带来的问题?另外,您提出执法大检查,请问:执法大检查是不是推进司法改革的重要举措?
   李大进:我想再强调一下我的观点,我说的律师参与司法改革不够,而且差得很远,并不是指的“我”,而是“我们”。“我”很好理解,是单一个体的律师,比如我,我认为律师除了没有参与司法改革制度设计之外,但整个在司法改革的推动当中,周强院长邀请五位专家学者和代表座谈,我是唯一的律师代表。而我想说的是“我们”,是全国30万人在司法改革进程中的参与度不够,所以我很着急。
关于高和低,因为是我李大进一个人在姚明身边站着,我当然比他矮多了,但是如果是30万人,我的同行都和我在一起,姚明就没有了,所以“强与弱”“高与低”是有特定环境的。我想表达的是,律师行业是一个智慧和精英的行业,调动起这些人来参与司法改革,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主持人:谢谢大进代表。大进代表非常着急,我们也理解他这种着急,就像我们过去常说的一句话一样:“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中国30万律师如何参与司法改革?如何推进司法改革?如何发挥律师在司法改革当中的职业和专业作用?相信这是一个难题,我们期待早日破解。最后,希望每位代表委员能够用一句话表达一下对《民主与法制》的期待,谢谢。
   王俊峰:《民主与法制》这些年对国家法治建设方面的贡献非常大,我在大学的时候就开始看《民主与法制》。我们期待在深化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律师作用和律师权益保障能更上一个台阶。
   李大进:我爱《民主与法制》是从它创立之日就开始了。
   蔡学恩:今年两会最热门词汇就是“十三五”,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希望《民主与法制》从今年、从这一刻开始,贯穿“十三五”的这五年,记好这五年的日记。相信五年之后,全国律师都能记住《民主与法制》对推动中国律师发展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刘红宇:追求民主,必须法治。
   李亚兰:我喜欢《民主与法制》,它能够贴近律师的声音,能够和国家的民主、法治融为一体。
   彭静:我感谢《民主与法制》,因为有了民主与法治,律师不孤独了;因为有了《民主与法制》,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能够为中国法治建设发出更好的声音。
   施杰:《民主与法制》办得越好,律师的执业环境就越好。
   朱征夫:弘扬民主法治,建设美好家园,祝《民主与法制》办得越来越好。
   朱列玉:我从读大学就开始关注《民主与法制》,当时还是法律人的杂志,现在不一样了,现在走进了千家万户,很多老百姓,都喜欢这个杂志。所以我就祝《民主与法制》一刊、一报、一网走进千家万户,不仅仅属于法律人,而且属于全体人民。